江湖之美—岳阳楼

白驹过隙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位于湖南省岳阳市岳阳楼区岳阳楼街道,地处洞庭湖与长江之畔,建造在古岳阳城岳阳门之上,与黄鹤楼、滕王阁、蓬莱阁并称为“中国古代四大名楼”。岳阳楼与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东汉建安十九年(214年),横江将军鲁肃始建阅军楼,即岳阳楼之前身;两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唐初称南楼,诗仙李白在诗中首称岳阳楼后沿用;现存岳阳楼主要系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在历史上,岳阳楼因独特的地理位置、壮阔的自然风光、宏伟的建筑构造而闻名,历代文学名家如张九龄、孟浩然、李白、杜甫、韩愈、白居易等都曾登临岳阳楼,并留下众多名篇佳作,为岳阳楼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北宋岳州太守滕子京修岳阳楼,邀好友范仲淹写下了千古名篇《岳阳楼记》,更使得岳阳楼成为勤政爱民、心忧天下的政治象征。</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以主楼为中心,为标高、为地标,四周分布楼阁、亭台、碑廊、牌楼、小池、城墙等大大小小自然景观于山石花木之中,构筑一片中国古典式园林。</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下为台基,以花岗岩围砌而成,台基宽度17米,高度为0.65米;主楼坐东朝西,构造端庄,共有3层,通高19.72米,楼阔深各三间带周围廊,进深14.56米,宽17.24米,占地面积251平方米,顶覆琉璃黄瓦,为三层、四柱、飞檐、盔顶式纯木结构,属攒尖建筑木构架。</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主楼基本特征为纯木结构、四柱、飞檐、斗拱、盔顶式。主楼以木构架为主要的结构方式,榫卯吻合,构成富有弹性的框架,一定限度内可减少地震危害;盔顶中直线和曲线组合,形成向上微翘的飞檐,辅以斗拱,增添了飞动轻快的美感;整体雕饰、彩绘构图与构件形状密切结合,具有装饰、标志、保护、象征等多方面的作用。</p> <p class="ql-block">​​岳阳楼是湘楚文化的杰出代表,有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等文化内涵,是儒家文化、玄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岳阳楼是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的结合,洞庭湖、扬子江、巴陵山、岳州城,山、水、楼台相映成景。盛载了名联、名诗、名文,陈设着古今墨宝,建筑中庸对称,自上而下,四梁贯顶,体现了天、地、人合而为一的思想。</p> <p class="ql-block">北宋时庆历四年(1044年),凤翔知府滕子京被贬为岳州知州,他惜岳阳山水之秀异,第二年便开始重修岳阳楼,竣工后,他写下《与范经略求记书》连同一幅《洞庭秋晚图》一同送往在河南邓州戍边的范仲淹,请他为楼作记。范仲淹不负好友重托,一篇《岳阳楼记》360余字,字字珠玑,成为千秋绝唱。其中的“余观夫巴陵胜状…”一段,述尽天下楼、天下水之胜景,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以及文中先忧后乐的核心思想流传至今,从此楼以文名、文以楼传,文楼并重于天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