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楼宇起山巅,万象列江边,</p><p class="ql-block"> 江山皆可览,一眼六百年。</p><p class="ql-block"> 登临南京狮子山巅,江南四大名楼之首的阅江楼巍峨矗立,高耸入云。这座具有皇家气派的宏伟建筑,以其高大的身姿、精美的工艺和深厚的文化㡳蕴,赢得了“江南第一楼”的美誉,成为南京这个六朝古都的一颗璀璨的明珠。</p> <p class="ql-block"> 江南四省有名楼,唯有阅江天子修。</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武汉的黄鹤楼,还是南昌的滕王阁、岳阳的岳阳楼,均为<span style="font-size:18px;">民间所建,都是先有楼后有“记”的。王勃的《滕王阁序》,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名篇,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名句,早已让这些名楼闻名遐迩。而</span>阅江楼则不同,它是皇帝倡导所建,并亲自作记。是有“记”在先,六百年后才有楼的。</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的渊源,起源于明太祖朱元璋。自公元1360年,朱元璋在卢龙山指挥8万伏兵大败陈友谅40万人马,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定都南京奠定基石以来,朱元璋便孕育着建楼的梦想。公元1374年,朱元璋再次登临卢龙山,满怀豪情地决定在山上建造一座高耸入云的楼阁,以瞭望远方的战况,察奸料敌,威震四方。他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并赐卢龙山新名为狮子山。此后,一众文臣奉诏响应,其中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尤为出色,与朱元璋的作品一同流传后世。狮子山顶的碑亭里,巨大的汉白玉石碑正反两面,分别刻有朱元璋和宋濂的《阅江楼记》。</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江奔海万千里,两记呼楼六百秋”。《阅江楼记》碑亭上的这副精妙的对联,恰如其分地概括了阅江楼的苍桑经历。</p><p class="ql-block"> 作有开国皇帝的朱元璋,也许觉得修建城墙城池比修建阅江楼更重要,也许觉得连年战乱老百姓需要休养生息。所以当初的阅江楼只是立了个“项目”,奠了个基础,并没有建成。直到六百多年后的2001年,阅江楼才正式建成,使这幢历史悠久的“烂尾楼”重获新生,结束了六百多年来阅江楼“有记无楼、有诗无楼、有画无楼”的尴尬历史。</p> <p class="ql-block"> 登楼远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登上黄鹤楼,极目楚天。龟蛇二山一桥飞架 ,那“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的意境浮于脑海。登上岳阳楼,烟波浩淼。八百里洞庭浩浩荡荡气象万千,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萦绕胸怀。登上滕王阁,文明豫章。高阁临江鸥翔江渚,那“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场景立于眼前。</p><p class="ql-block"> 而登上阅江楼极目远眺,看万里长江滚滚东逝,钟山风雨惶惶西去,可谓“登临阅江楼,一眼六百年”。</p> <p class="ql-block"> 登临楼上,面南远眺,左侧钟山虎踞龙盘,尽显帝王之气,右侧长江浩浩荡荡,荡涤历史屈辱,面前的南京城高楼林立,书写沧海桑田。</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狮子山上的8万精兵大败陈友谅,奠定大明一统江山;狮子山下郑和的航海船队浩浩荡荡,从这里驶向江苏太仓的起锚地。</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狮子山上的座座炮台和山下的厚厚城墙并没有挡住英军的坚船利炮,就在山脚下的地藏寺里,签下了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开启了中华民族百年屈辱而又不断抗争的一段历史;山下的古城墙内,有我被日军屠杀的三十万同胞的哀嚎,山下的下关码头,有我数万军民的冤魂。</p><p class="ql-block"> 曾几何时,孙中山先生曾在山上的阅江亭里指点江山,谋划民主民族民生;国民政府曾在山下的南京城里,打着内战,压制民主,压榨民生,终因腐败堕落,失去民心。当“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之际,蒋家王朝迅速垮台,人民解放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占领南京,从此以后,政通人和,百业俱兴,换了人间。</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上阅江流,长江万里一望收。如今登楼,看山河无恙,经济腾飞,阅江水东流,沧桑巨变。阅江楼这座历史文化名楼,真的是“藏得下古往今来,阅不尽春夏秋冬”。</p><p class="ql-block"> 小桥流水:文图</p><p class="ql-block"> 写于2025年2月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