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夜饭

<p class="ql-block">  从我记事时起,母亲对年夜饭都及其重视,前期的准备工作就一丝不苟,那个年代农村能购置的年货都想来上一样,力求年夜饭尽量丰盛。对于年夜饭的程序,母亲也是以最好最严的标准认真对待,祭拜祖先之前所有的菜品都不许吃,说是应该让祖先先享用,所有的人,就算作为母亲最宠爱的幺儿子的我,也不例外。所以我从小就严守这个规矩,贪吃要挨竹鞭的。自从我学会走路,年夜饭之前母亲就开始要求我们姐弟三人都要上香许愿了,子女几个还都要去烧纸钱,企盼祖先赐予聪明智慧,长大后考个好学校,寻一份好工作。</p><p class="ql-block"> 母亲离世之前,她对年夜饭的认知就是这么几点:祭拜祖先,迎接过世的前辈回家过年;一家人必须团聚的时光,年夜饭应该是一年中最丰盛的晚餐,鸡鸭鱼肉,不在于大家能不能吃完,因为母亲认为是接待先祖的晚宴,必须多,小时候,到了过年那一天,我们一家子就换个地方在旧屋的厅堂里吃饭,支起办酒席才用的大的八仙桌,母亲煮的菜桌面都摆不下了,就放在厅堂前面的供桌上,反正那天是和祖先一起吃年夜饭的,逝去的活着的都一起吃;除夕夜是辞旧迎新的关键时刻,要关起门来换上新衣服吃年夜饭,祈福来年一家人身体健康,平平安安,小孩子聪明会念书。母亲的坚持让我从小就接受一个观点,年夜饭在家里团聚是一件天经地义的最重要的民俗,必须风雨无阻。</p> <p class="ql-block">  参加工作之后,有一段时间开始流行在酒店里定制年夜饭,我曾经给母亲建议也上酒店去张罗年夜饭,省得父母在家这么辛劳,我们做子女的也要帮忙,挺累人的,还不如去酒店吃饭省心省力,结果挨了母亲一顿骂,还夹带一阵子的说教,从此我也不敢提这件事了。母亲过世后,大哥在老家依旧接过指挥棒张罗着每年一次的盛大的家庭年夜饭,可是我却极少有时间回老家吃年夜饭了。</p><p class="ql-block"> 虽然没经过严格的统计,印象中,参加工作之后,至少有三分之二的除夕夜,是在单位里过的,自然而然,年夜饭也就在单位里吃了。所以,每到一个新的单位,我会特别留意单位食堂的管理,有一句俗语是这么说的——“想要留住男人的心,就得先留住他的胃”,套用这个理论,是不是可以这么说:“想要让民警安心备勤,先让他吃上可口的饭菜”,我在不同单位听过很多民警抱怨,有的说,大年三十值班都只能吃上卤货了;有的说,食堂里没有厨师加班,只备上火锅,然后备上一些冷冻火锅料。当然这只是极个别现象,这不关钱不钱的问题,当家人是否用心去组织去协调才是关键,比如说要不要想办法给厨师加班费,是否安排人员在年前组织采购,营造好过年氛围等等很多具体的工作。</p> <p class="ql-block">  我参加工作是在八十年代后期,在一个繁华的镇里的派出所,常住人口就六万多,可正式民警才八个人,警力相对紧张。感觉那个年代大家的思想觉悟还挺高的,家在本地的民警会主动承担除夕初一的值班任务,让外地人回家团聚,我就住在隔壁乡,骑上摩托车回到老家也才二十多分钟,所以也主动申请留下来值班,可是到了除夕下午,所里的老民警就会催促我赶紧回家吃个年夜饭再回单位值班,三十晚上有事大部分在后半夜,不是喝醉酒打架就是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火警。于是,我就会听从老同志的建议,匆匆忙忙赶回老家,而父母亲也是配合着我的时间把年夜饭提前了。回到老家上个香,祭拜完祖先,一般四点半就开始吃年夜饭,当然我只是象征性吃点东西,证明一家人又热热闹闹团聚了,就赶往单位,加上一家子都住在所里的老民警,足以应付接处警了,其他两个本地民警还可以赶回家吃个五点半的年夜饭再回来值班。那个年代管理虽不那么规范,可处处透着人情味,也还能尽到工作的责任,大部分人的脑海里镌刻着职业荣誉感和责任感。</p> <p class="ql-block">  结婚生子后,我还在两个派出所工作过,有了一定的职务,就不是互助礼让的风格问题了,而是应该把年夜饭的机会让给别人,这也是带好一支小队伍应该具备的率先垂范的品格。那些年,我是很主动地留下来值班备勤,可是团聚这件重要的事依然不会落下。除夕下午,亲戚就会开车接老婆儿子回家,吃过年夜饭,他们在老家玩一会,唠唠家常,晚些时候,亲戚再送他们来我的单位,在宿舍的小床边上再架起一张行军床,连小儿子都陪着我值班了,那时候农村派出所条件不是特别好,可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特别温馨,吃过年夜饭,在大厅里摆开一张桌子,大家就开始边欣赏春晚边打扑克牌娱乐,一有警情,年轻人都很有激情,开上警车拉响警笛就出发了,现在对警笛有了限制,一般只让开警灯。我们年轻时候真的很拉风,稍微严重点的警情都是鸣笛快速出警,满满的紧张感和仪式感。大多数民警身上都有使不完的劲,职业认同感、自豪感爆棚。而到了晚上十一点半过后,我们都很自觉停止娱乐,所有人都带上联防队员开车出去巡逻,大家都很有经验,十一点四十分左右,街上的老百姓就开始放鞭炮了,会持续几十分钟,开着警灯巡逻能提醒大家不要随意朝着易燃点投放,有了火情也能及时发现,我们提早介入组织前期灭火。</p><p class="ql-block"> 再到后来,我又调到一个更复杂的辖区工作,那时候儿子也上小学了,除夕夜依然只能在单位过,老婆儿子照例在老家吃过年夜饭来单位陪我值班,儿子长大了,又顽皮,好奇心也重,就把我户外露营的装备拿出来用,在宿舍里铺上防潮垫,再钻进睡袋,体验露营的感觉。那是在2000年初,除夕晚上警情会特别多,有时候要同时出到第四道警,所以我也时不时要出去处理警情,也没时间陪妻儿,他们也不敢影响我的工作,娘俩在宿舍里看春晚。</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除夕夜在单位里过成了一种习惯了,而家里人也养成了思维定势,年前挂个电话,就问一个简单的问题:今年回不回家过年?得到否定的答复以后再也没有后续的问题了,也无须我过多的解释,当行为形成定势,思维也会固化成一种习惯,只要我还没退休,好像回老家吃个安稳的年夜饭,和亲人喝个小酒是和我无关的事。</p><p class="ql-block"> 回想起这些经历,我不知道带着一家子在单位值班是件好事还是件坏事。儿子高考那阵子,我希望他能报考警察学院,儿子的选择很坚决,连公务员队伍都不想进。从小儿子就经常跟着我在单位值班,没有规律的工作强度让年轻人害怕了,或许他认为生活不应该是这样过的,当然我没考虑这么多,我还以为年轻人看到艰辛才会激发斗志,当然年轻人也许会后悔当初的选择,这也都是必须经历的沉痛的过程。</p> <p class="ql-block">  现在全网都在讨论杭州深度求索DeepSeek,虽然老了,赶潮流的事还是不能落下。下载了应用,然后我在对话框中提了一个问题:“以年夜饭和值班备勤的矛盾展开写一篇散文”,仅仅过了十几秒,经过分析推理,平台马上就推送给我一篇文章,题目是《守岁人》。天啦,这个题目起的太高大了,你说敢用这么高尚的称谓吗?文章的最后一段很煽情:“对讲机突然传来指挥中心的拜年声,几十个频道的祝福此起彼伏,像春汛时解冻的冰凌在河面碰撞。玻璃窗上的霜花正在消融,我看见自己的影子映在渐次清晰的夜色里,身后值班表的红蓝磁扣,正拼成不规则的万家灯火。”</p><p class="ql-block"> 对人工智能我是佩服到五体投地了,自愧不如,我写不出这么优美的文字,可我猜测人工智能的思考来自于我们的宣传。当下,有很多提法,认为社会的安宁来自于一部分人的负重前行,我们宣扬提倡这种甘于奉献的精神是对的,可是如果过分强调这点就过了。</p> <p class="ql-block">  今天我看了央视的另一个节目,华山下雪了,为了迎接除夕的游客,工作人员系着保险绳在崎岖的石阶上清理积雪和结冰。是的,大年三十那天仍有很多人在工作,比如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比如清洁工,比如戍边的军人,比如景区的工作人员,比如加油站的值守人员,很多人都在付出。</p><p class="ql-block"> 我值了二十多年大年三十的班,当万家灯火辉映出合家团聚的浓浓深情时,当跨年钟声敲响,当大地上礼花绽放之时,当除旧迎新的爆竹声如裂帛般撕破天际唱响新一年序曲之时,真的,是真的,我从未产生过酸楚的味道,从未感到心酸委屈过,也从未有过思乡的愁绪,反而我们都很紧张,我们没时间矫揉造作,都在内心里默默祈祷辖区不要发生火情,不要发生不好的警情,仅此而已。</p><p class="ql-block"> 我以为,大年三十值班只是职业特性的安排,有很多的职业需要全天候7✕24小时的值班备勤,当你选择了这个职业,你就必须接受这种安排,就像军人,打仗时就必须往前冲,道理就这么简单。</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