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过年</p><p class="ql-block"> 过年说白了就是辞旧迎新,告别旧年,迎接新年。有一句话叫“天增岁月人增寿”。天增岁月是不容置疑的,但人增寿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不是人人都能跨年增寿的,有的人就差几个小时就被堵在了年尾,与新年擦肩而过。</p><p class="ql-block"> 也许有人会说大过年的,你写这种文字不嫌晦气?其实晦气和喜气只是人情感心理判断的两面,没有晦气,喜气也不会存在。人的生命终结不会因为春节的到来而推迟几天。从大年三十到初五,我从冶金路到人民路来回往返时,就看到小区门口电线杆上绑的花圈和马路上送葬的车辆,这让我不由得想起十多面前的一个春节。这个春节我就是在给一位老人办理丧事中度过的。这位老人其实不老,才62岁,按现在的年龄段划分,还没有跻身老年行列,但因为疾病的缘故离开了人世。他虽然从大年三十走到了大年初一,但在初一的凌晨四点就再也走不动了,他的灵魂脱离了肉体,凝聚在体内的气散开去,给生命画上了一个句号。据他的家人说,他临咽气之前,没有一丝被病情折磨的痛苦,脸上浮现着微笑。这个微笑是他解脱病魔的释然,还是对生命即将终结时的醒悟?对于贪生怕死但还活着的人来说,他的笑是一个不可思议的迷。对于认识了死就是生,生就是死,生与死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大彻大悟人来说,人生原本一场大梦,有来就有去,有始就有终,人生下来就像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植物,该收割的时候,就要收割,人的生死只不过是适应了自然规律罢了。</p><p class="ql-block"> 有一个谜语,说的是什么时候大家都笑,只有你一个人在哭,大家都哭只有你一个人无动于衷?谜底就是人生下来的时候和死去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春节期间正是立春前后之际,季节交替,气候变化,人原本就禀赋四时之气而生,这个时候对于多病的老人来说,应该是一个生命的坎,一脚迈不过去,就分为阴阳两界了。所以说,过年就是又走过了生命中的一段路程,一家人团聚在一起送旧迎新,庆祝生命的珍贵。从时间的角度来说,过去的一年已经不属于自己,钟表永远在往前走,人正好相反,生命的时针、分针、秒针,走的都是倒计时。不要因为年终奖金少了,或者回家的途中飞机延误或火车晚点而沮丧,除了快乐的心情是属于自己的,其它都不属于自己。</p><p class="ql-block"> 初一初二我一直在忙乎着那位老人的丧事,分给我的任务是负责收礼记账。死者生前的同学、朋友,还有死者儿子儿媳的同事、朋友,闻讯都来吊唁。按平时交情的深浅多者五百,少者五十不一而足,其实上的礼都是给活着的人看的,也是给活着的人花的。平时再好的朋友,你来不来吊唁,对于死者,现在已经毫无关系了。</p><p class="ql-block"> 死者生前是处级干部,退休以前经常来往的人,退休后已经减少了三分之二,现在人不在了,有的人干脆就不来了。其实,来与不来,与死者又有什么关系呢?负责收礼的人对我说,如果死者还活着,还在处级干部的岗位上,如果死了的是死者的老爹老娘,眼前的情景就大不一样了,礼簿上的钱远远不是这个数字,会成几倍增长。也有人说如果不是在春节期间去世,会多收几千块钱,但这些与死者又有多大的关系呢?人一死,连负载精神的躯体都被塞进炉子化为灰烬了,那些世俗的、虚伪的礼尚往来又算得了什么呢?特别是那篇干巴巴的悼词,什么生前胸怀企业,任劳任怨,无私奉献……听的人直起鸡皮疙瘩。这种官样文章,是对追名逐利的讽刺呢?还是对死者的安慰呢?既然人死了就什么也不知道了,那么安慰从何说起呢?</p><p class="ql-block"> 初三给那位老人送葬时,我在墓地之间走了一圈,从眼前滑过的每一块墓碑上都刻着熟悉和不熟悉的名字,这些名字现在已经成了一个符号,与墓穴中的骨灰毫无关系。再过一两代人,这些墓碑上的符号会在人们的记忆里越来越陌生,没有人会关心这个墓穴里埋的是什么人,姓甚名谁。曾经那些活着时飞扬跋扈,不可一世的所谓能人强人,这会和许多普通人一样,被一个木头匣子禁锢在里面,活着时侵占的、掠夺的,贪污的,受贿的,是实物者,还继续存在于世上,是金钱的,仍然在人群中流通,他本人又带走了什么呢?</p><p class="ql-block"> 埋葬了老人的骨灰,人们回到饭店,除了孝子,大家已经从人生苦短和无常的恐怖中恢复了常态,把在紫灵山火化炉前的开悟忘得一干二净,在酒肉饭菜的咀嚼中,慢慢品味着让人难以捉摸的人生。</p><p class="ql-block"> 过了初五,年就算过完了,更确切地说,春节算过完了,年才刚刚开始。在新的一年里,会有更多的人通过六道轮回来到人间,也会有一些人完成人生的使命撒手人寰。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p><p class="ql-block"> 除 夕</p><p class="ql-block"> 虽然立春后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但早晚的风仍然像刀子,划在人的脸上,刺骨地痛。大年三十,吃完了年夜饭,电视里的春节联欢晚会没有什么看头,外面燃放的烟花倒是星光灿烂,但我无心去凑那份热闹,那份繁华热闹的背后,潜藏着渗入骨髓的孤独。</p><p class="ql-block"> 年夜饭是在岳父岳母家里吃的。他们要留我晚上住在他家,怕我一个人在家没意思。以往过年我们一家三口每年都住在他家。今年我想体验一下一个人辞旧迎新过除夕的感觉,我婉言谢绝了岳父岳母的挽留,一个人往自己家里走。烟花放过,路上已经稀少行人,但年味十足。真是千家爆竹,万家灯火,街上悬挂的灯笼把马路照得犹如白昼。我迈着平静的步子,与街上的灯笼擦肩而过。在我漫不经心地观赏街灯时,一位孤零零地跪在大十字乞讨的老妪,让我的心咯噔了一下。</p><p class="ql-block"> 这是一位七十来岁的老人,双膝跪在冰冷的水泥地上,面前放着一个边沿掉了漆的瓷碗,里面有几个角票和钢蹦。她跪在一个拐角处,我没有看清她的表情,当我把一块钱放进她面前的瓷碗时,她弯腰给我鞠了一个躬,我明显感觉心被什么东西刺了一下,我没有再做停留,匆匆向前走去,本来平静的心被这突然的场景搅乱了。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一路上猜想和假设这位大年三十晚上跪在路边的老人,我觉得称她老人更为准确。她是不是年青时就守寡了,无儿无女,自己孤苦伶仃,无家可归?还是她的畜生儿女不承担瞻仰老人的义务?她有悲伤吗?她绝望吗?她产生过自杀的念头吗?她准备在这里跪多长时间,是过一会就走,还是跪到午夜或者跪一个通宵?她吃年夜饭了吗,是米饭还是饺子,抑或是冰冷的残汤剩菜,冰凉的馒头,或者几天水米未进?也许她用乞讨来的钱盖了高楼大厦,儿孙满堂,她借今晚过节的机会再发点小财?因为现在你真无法确认这些乞丐,哪些是走投无路为生计而出卖自己的尊严苟活于世的,哪些是情愿忍受屈辱厚着脸皮伸手要钱不劳而获的。</p><p class="ql-block"> 可是这毕竟是大年三十的夜晚。我遇到的这位乞讨的老人,不管她是真的饥寒交迫,还是欺骗路人的善良,但在万家欢庆新春佳节的时刻,她这孤零零的一跪,已经让人心酸了,即使上当受骗,心里也是坦然的。</p><p class="ql-block"> 大年初五我儿子和他表姐到大十字去玩,碰见跪在地上的一个男孩,他们两人给那孩子面前的碗里放了钱。但他们给我说,这是一个二难选择,给与不给都是一个错误。不给会让那个男孩对世人的冷漠感到心寒,给了又让他感觉当乞丐挣钱很容易。不管怎样的结果,他们还是献出了自己的爱心。两个孩子的心是善良的,他们从小就有同情心,而且善于思考,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我很欣慰。</p><p class="ql-block"> 其实贫与富是相比较而言的,在物质上,我只能捉襟见肘勉强维持生存而已,对于高品位的享受,我目前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追求,但我一直在努力。比起那位乞丐(如果她是真乞丐),我在物质上比他富足,但比起比尔盖茨,我和乞丐没有什么差别。特别在精神上,知识方面,我永远是乞丐,有时候还是小偷,从书本上偷古人的知识,向大师乞讨我所需要的学问。</p><p class="ql-block"> 元 宵</p><p class="ql-block">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p><p class="ql-block"> 元宵节是少不了要吃汤圆的,象征着一家人团团圆圆。但我小时候没吃过汤圆,村子周围十里八乡都没有吃汤圆的习俗。后来进了城才知道元宵节吃汤圆一说。</p><p class="ql-block"> 除了吃汤圆,最热闹的要算放焰火闹社火了。</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元宵节,周边农村的社火都要进城,不把锣鼓敲破几扇不算尽兴,威风的锣鼓把树上的灰尘震的纷纷扬扬,看热闹的人把马路挤的水泄不通,交通警察出来维持秩序,车辆得绕道行驶。年年进城闹腾的社火,都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和画面,但少了这份热闹,人们会觉得年还没有过完。</p><p class="ql-block"> 本来吗,年到初五就算过了。初五人们习惯叫“破五”,我不知道“破五”所包含的文化内涵,但这一天大家像过三十,过初一一样燃放鞭炮,把“破五”过得年味十足。人们嘴里说年总算过完了,但走朋友串亲戚的脚步还没有停歇。大街上你一不留神就会被迎面而来的醉汉撞个趔趄,淘气的孩子冷不丁往你脚下扔一个响鞭,保准吓你一跳。这段时间,中国人的传统习惯,初一十五都是年,穷人富人都要吃饺子煮汤圆看社火。,虽然形式不同,但内容基本上是一样的。</p><p class="ql-block"> 才早晨八点多,社火已经进城了,在办公室能听见喧嚣的锣鼓声。</p><p class="ql-block"> 城市的社火跟农村稍有不同。城市的社火闹在白天,而农村的社火却耍在晚上。看社火的孩子手里都挑着造型各异的灯笼,船是纸糊的,包含了民间的剪纸艺术文化。坐船的和渡船的是大姑娘和小伙子,他们跟着锣鼓的节奏和伴唱的旋律,用行为艺术给人们讲述着古老的民间爱情故事。至今还能隐隐约约记得几句唱词:“渡船的哥哥你姓张,把船渡到水中央,妹妹有件事儿要和你商量……”有点陕北民歌的味道。</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灯笼,不管是街上挂着的,居民阳台上亮着的,小孩手里提着的,全是电子照明,多了安全方便,少了玩灯的情趣。</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在农村,灯笼都是自己动手糊的,有葫芦灯,罐子灯,还有滚灯,造型不同,形状各异。纸的颜色也是五颜六色,全凭个人的技巧和爱好,制作的时候大家都各自保密,在十五晚上才挑出来比高下。灯笼里点的都是蜡烛,挑着灯笼走路必须小心翼翼,有的小孩刚挑出来,一不小心摔倒,灯笼就烧着了。虽然比不上现在丰富多彩,但玩的是心情。</p><p class="ql-block"> 城里的社火重在“闹”,乡下的社火贵在“耍”,一个“闹”字和“耍”字,代表了不同的文化心理。</p><p class="ql-block"> 想起来那时候物质匮乏,文化单一,正月十五在过去的农村来说,是大人孩子释放情感的时候,人们把过去一年的艰辛在笑声中抖落,在相互的问候和祝福中企盼来年的幸福。大家都投入其中,乐在其中,把一种民间的社火文化耍成了安顿心灵的寄托和仪式。</p><p class="ql-block"> 玩腻了各种新鲜玩具的城里的孩子不懂民间文化,节日的文化氛围提不起他们的兴致。</p><p class="ql-block"> 昨天晚上我对十岁的儿子说,明天我给你买一个灯笼。他的回答很简捷:“太幼稚。”</p><p class="ql-block"> 或者我带你去看焰火。</p><p class="ql-block"> “太无聊。”</p><p class="ql-block"> “那就看灯去”。回答“没意思。”</p><p class="ql-block"> 我有点生气,“那就写作业去!”</p><p class="ql-block"> “F话。”</p><p class="ql-block"> 现在的孩子不像我小时候那样单纯,你根本不知道他的小脑袋里在想什么。</p><p class="ql-block"> 也许是社会进步了,我的情趣还停留在童年的故事里,用老眼光看新事物。但我还是不明白现在的孩子到底要什么?</p><p class="ql-block"> 今天晚上肯定有一场盛大的焰火晚会,儿子不想去,我也不想挤在人群里凑那份热闹,还是在古人的诗里感受“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的意境吧。</p><p class="ql-block"> (旧作)</p> <p class="ql-block">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