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建水

villager@ ..

<p class="ql-block">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p><p class="ql-block"> 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县,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隶属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位于云南省南部,红河中游北岸,东与弥勒市、开远市和个旧市相接,南隔红河与元阳县相望,西与石屏县比邻,北靠通海县、华宁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总面积3782平方千米。截至2023年6月,建水县辖8个镇、6个乡。截至2023年末,建水县常住人口为52.51万人。县政府驻临安镇。</p><p class="ql-block"> 旅游:建水古城(3A)、文庙(3A)、朱家花园(3A)、学政考棚、双龙桥(十七孔桥)(3A)、团山村(3A)、蚁工坊、临安府署、燕子洞(4A)、贝山陶庄(2A)等。</p> <p class="ql-block">  截至2022年,建水县拥有建水文庙、纳楼长官司署等1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建水紫陶、哈尼族铓鼓舞2项国家级非遗;建水县是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县、中国果品之乡。</p> <p class="ql-block">  米轨铁路,轨距为1米(1000毫米)的窄轨铁路又称“米轨铁路”。世界上还有使用米轨铁路的地区有法国、中国云南、越南、缅甸、马来西亚等。轨距即轨道宽度有宽轨、标准轨道、窄轨(包括米轨和寸轨)。</p> <p class="ql-block">  1903-1910年,法国人在云南设计修筑的滇越铁路,是国内最有名的米轨铁路。最初,它是法国人在1910年建成的滇越铁路的滇段。法国人没有遵循常规的思路,从云南出发、借道广东、从香港出海,而是沿红河河谷修建了这条铁路,直接通向越南海防,通往大海。这条轨距仅为1000毫米的铁路,从昆明蜿蜒至中越边境小镇河口,全长487公里,途经丘陵、草甸、平坝、高山、峡谷,经历了近百年的冲刷。时速仅为30多公里。</p> <p class="ql-block">  2015年5月1日,在建水,一段长13公里,已经关闭的米轨铁路再度启用,为了保护历史遗产和发展旅游经济,碧石铁路作为民营观光铁路,开行建水古城旅游观光小火车,作为未来构建“建水至石屏生态文化旅游圈层”的尝试,更是对未来在云南米轨“保护于开发利用”的基本思路下,建设“两廊三核五圈”的试水。时速仅25公里,作为观光旅游列车,这个速度挺舒服的。</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俗称“十七孔桥”,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西庄镇白家营村,跨泸江河与榻冲河之交汇处。</p> <p class="ql-block">  桥身用打凿得很平整的约500块石块镶砌而成,两侧垒条石为栏。桥上建有楼阁三座,后于咸丰年间全部毁于战火。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又重建三座飞檐式阁楼。尤其中间一楼蔚为壮观,其层垒为三,高约20米,方形三重檐歇山顶,琉璃黄瓦,底层为桥面通道。顶层建小楼一楹三间,呈“山”字形排列,顶檐分解为“品’字状的三个歇山小顶。二层顺势在四角隆起四个小顶。整座楼阁架层叠梁、飞檐交错、雕梁画栋、新颖别致。此阁楼楼中有楼、檐外有檐、雕琢精美。桥西端楼亭为二层,重檐攒尖顶,与中间高楼相辉映。东端楼亭已毁。</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今存双龙桥是一座17孔石拱桥。中间有楼阁及其台座,台座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双龙桥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2006年5月25日,双龙桥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始建于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桥高9米,初建三孔宽5米,后建十四孔宽3米。</p> <p class="ql-block">  长岛上有一座木结构楼阁,楼阁两侧各有一座亭子。清咸丰六年(1856年),亭与楼阁毁于大火,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重建桥上的亭与阁。</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为典型的廊桥建筑,今存双龙桥是一座17孔石拱桥。中间有楼阁及其台座,台座东西长20.00米,南北宽15.00米。台座下面有一个大桥孔,拱碹是半圆形纵联分段并列式结构,碹脸外边有拱眉石,拱眉凸出于碹脸,拱眉与侧墙平。楼阁台座将全桥分为两段,楼阁以西有6孔,楼阁以东有10孔,东西两段桥的结构与形式相同,桥堍和桥面上铺砌青石板,全桥是平面,两侧有青石砌成的宇墙式栏杆。桥面宽均为3.50米,西段桥长48.00米,东段桥长80.00米,台座长20.00米,桥梁全长148.00米。侧墙用料石砌筑,上顶有双层仰天石。西桥台是燕翅形,前墙长约3.50米。东桥台是凹字形,前墙长3.50米。桥墩上游端均为尖形,下游端均为方形,拱碹均系半圆形纵联式结构,碹脸外边有拱眉石,拱眉凸出于碹脸,拱眉与侧墙平。跨径6.50米。</p> <p class="ql-block">  文物遗存:双龙桥桥面两侧各有两个石雕的龙头和龙尾。龙头在溪流上方。</p> <p class="ql-block">  文物价值:双龙桥突起在十里平川之中,仿佛长虹卧波。它承袭了中国桥梁建筑风格的特点,融桥梁建筑科学和造型艺术为一体,凝聚着滇南人民高超的技术和聪明智慧,其建筑规模和艺术价值在国内屈指可数,在中国桥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石拱桥中的珍贵杰作。</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清乾隆年间,当时只是在泸江上建石桥三孔,后因泸江、塌冲河水泛滥,河床逐渐加宽,三孔小桥独居河中,不能横贯两岸,当地官民又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续建十四孔,与原建的三孔桥首尾相连,雁齿蝉联、合为一体,故又称“十七孔桥”。何谓“双龙”,即是以塌冲、泸江两条河汇合在一起,有一桥镇锁“双龙”,因而得名。远看犹如一艘楼船,近观似长虹卧波。</p> <p class="ql-block">  “五百青石十七孔,一桥飞架锁双龙”‌。这句诗不仅描绘了双龙桥的建筑特色,还体现了其在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地位。‌</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的建筑风格独特,桥面铺有木板,竖起木柱,盖着瓦顶,构成了一条“空中长廊”。桥上建有飞檐式阁楼,碑文记载其“中间一阁层累为二,高接云霄。更加左右两阁,互相辉映,巍巍乎西望大观也!”这些建筑细节不仅展示了桥梁的实用性,还增添了艺术美感。</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在当地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见证了古城的变化和历史的变迁。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打卡,成为了解云南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窗口。</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如两条巨龙腾空而起,横跨碧波之上,气势恢宏,美不胜收。</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倒映在水中,与波光粼粼的湖面交相辉映,构成一幅如诗如画的美丽画卷。</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不仅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化,更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p> <p class="ql-block">  双龙桥,这座凝聚着智慧与汗水的建筑杰作,将永远矗立在人们心中,成为永恒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  内心从欢,一路向暖;福泽新岁,来岁依然。</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是地方民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相融合,历史遗存众多,整体格局风貌完整、真实的传统风貌型历史文化名村;是“完整保存19世纪风貌特色的原生态村落”和“云南最精美的古民居群”;也是云南建水的一个安静而未有太多人打扰的地方。</p><p class="ql-block"> 门票:60岁以下35元/人,60岁以上免票。</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入选2006年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名录。</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是一个自然村落,依山而建。总占地10000多平方米。位于距离云南建水县城西13公里处,北面毗邻建水至石屏方向的323国道,与石屏县相接,距离石屏县城41公里;个碧石铁路(个旧、碧色寨、石屏)从村口穿过;泸江河呈东西向横过村前。</p> <p class="ql-block">  村庄里保留着清代建筑20余座,以及3道寨门,其中,“锁翠楼”最为壮观。</p> <p class="ql-block">  团山建筑的精美没有因历史的久远而衰败,世代有人居住,许多老房子的木头虽经百余年,仍然不朽。团山也因此被冠以“云南楼兰古城”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的建筑布局与江南民居有相似之处,是典型的中原汉式传统设计,同时巧妙地吸收了彝族土掌房的建筑样式,每座房屋都以天井为核心,大门多在主体建筑一侧,通过形状不一的过道,到达主体院落,有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及纵横组合连接而成的建筑院落,涵盖了云南传统民居中“四合五天井”、“三坊一照壁”、“一进两院或四院”、“跑马转角楼”等主要建筑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三坊一照壁”与“四合五天井”自然组合形式的建筑中,厅房是连接两进院的主要建筑,位于两个天井中部,前后皆用屏门隔断,封而不闭,天井成了厅堂空间向室外的延伸,一律青石板铺地,十分洁净。“一进”是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平面布局,厅前方正对“三叠水”照壁 ,下设方形青石缸和花台,两侧有六耳是主人接待亲朋好友的场所。“二进”为内院,是自家的起居、库房之地,多为两层。</p> <p class="ql-block">  团山大榕树,也是团山古村的“风水树”,带给了团山古村人历代的好风水。</p> <p class="ql-block">  团山的古民居建筑有一寺、三庙、八大厅、十二“大五间”之说,一寺为大乘寺。三庙为上庙、下庙和家庙(张氏宗祠)。厅是官人办公用的“聴事”上加广,即为官府的办公室。民居中有此厅的就有八处,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以及门牌29、82号。“五大间”即五间大瓦房连在一起,具有此规模的民居就有十二座,分别是皇恩府、司马第、秀才府、保统府、将军第、张家花园、知雯园等。</p> <p class="ql-block">  在几个大宅子中,张家花园、皇恩府最具代表性。可接待住宿的有知雯园、皇恩府、司马第等。</p> <p class="ql-block">  张家花园为规模最大一家,其华美古朴程度可与建水朱家花园媲美。张家花园建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寨门、一进院、二进院、祠堂和碉堡组合而成,计有大小天井21个,房屋119间。</p> <p class="ql-block">  张家花园正厅的廊柱。柱墩底部有四只石狮子围绕,呼应柱墩的圆形,故名为狮子滚绣球。石材造型完毕,据说用银子打磨,十分光滑。</p> <p class="ql-block">  团山的名称由本地彝族语翻译而来,其意为“藏金埋银之地”。团山村背靠青山,面向平坝,建一园形小山包上,故此得名“团山”。 团山古村是建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家重点风景名胜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  团山张氏家族有非常浓郁的文化底蕴。走进团山张氏民居,到处都能看见这样的楹联:如“铁肩担道义,棘手著文章”,“百事不如为善乐,一身只要读书多”。 “庭有余香,谢草郑兰燕桂树;家无别物,唐诗晋字汉文章”。字里行间,张氏家族的人生信条便跃然纸上。</p> <p class="ql-block">  团山古村的建筑以明清建筑风格为主,所有建筑屋面为青瓦,白灰粉饰外墙,青砖作墙裙,每座建筑装饰的木雕、石雕、砖雕及彩绘书画制作精细、简繁得体,屏门、格扇、梁柱、走廊、屋檐等无一不是精美绝伦的艺术作品。尤其是木雕屏门与格扇窗的雕刻图案丰富多彩。</p> <p class="ql-block">  团山人爱家,又懂得有诗有书才有光才有彩。每挣有钱便寄回家,一座座房屋因而建起,从外看去十分平实,既不高耸也不辉煌,但只要沿了那弯弯的青石板路走去,随手推开一道门走进去,不用拂开历史尘埃,已不得不赞叹,不止是书与画,不止是雕工,更多的是一种处世态度。</p> <p class="ql-block">  团山由于完整保存了19世纪的村落格局和原生态的人文环境,是一个活态的遗产。</p> <p class="ql-block">  团山村小巷弯弯曲曲,均为青石板路,也很有历史余韵。</p> <p class="ql-block">  团山现有建于清末年间、目前保存完好的汉族传统民居和古建筑26座(其中州级文保单位13处),因其数量多,建筑质量好,成为建水“民居博物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列入州文保单位的团山民居群的古建筑、古民居有:大乘寺、东寨门、北寨门、张氏宗祠、张家花园、保统府、司马第、秀才府、皇恩府和将军第等民居共13个处。</p> <p class="ql-block">‌ 建水县贝陶山庄‌,又称贝山陶庄,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是一个集生产、体验、旅游观光、美食、商务休闲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景点。贝山陶庄占地80余亩,由废弃的紫陶和石头搭建而成,展现出浓厚的文化特色和异域风情。‌</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由紫陶大师向炳成设计建造,历时11年完成。向炳成不仅是建水紫陶非遗传承人,还在这里设立了工作室,展示了他的许多荣誉和作品。贝山陶庄于2011年被文化部确定为“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成为传统手工艺活态传承的典范。</p> <p class="ql-block">  建水贝山陶庄门票30元/人,60~69岁门票15元/人,70岁以上免票。</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以其独特的紫陶文化和石文化为主题,庄园内设有7项外观专利、2项发明专利和1项新型实用专利。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度体验建水紫陶的魅力,了解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历史,并亲手制作属于自己的陶艺作品。此外,贝山陶庄还提供紫陶工艺体验、旅游观光、美食、商务休闲等活动,是了解建水紫陶文化的又一旅游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贝山陶庄凭借其浓郁的文化特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成为了建水的一个新标签,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前来体验打卡,尤其受到小众文艺爱好者的青睐。</p> <p class="ql-block">  在岁月的更迭中,我们的内心犹如一艘在茫茫沧海中航行的船,历经风浪,却始终渴望着温暖的港湾。</p> <p class="ql-block">  时光如细流,悄无声息地穿梭在每一个看似平凡的日升月落之间,每一刻的平凡,都蕴藏着不凡的价值与意义。</p> <p class="ql-block">  那些陪伴我们的身影,化作年华的印记,素色流年中的一抹温柔,偶尔在心头泛起涟漪,让人不禁感慨万千。</p> <p class="ql-block">  人生,犹如一场孤独的旅行,在前行的道路上,我们或许并未看透一切,但时间却像一位慈祥的老者,为我们解答了无数的疑惑。</p> <p class="ql-block">  在人生的旅途中,生活会设置各种难题,让我们在艰辛中寻找答案,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p> <p class="ql-block">  面对生活的挑战,坚守初心,保持热爱,用梦想的光芒照亮前行的道路,让灵魂在旅途中绽放美丽,以锲而不舍的勇气,创造更加辉煌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  憧憬与坚持并存,痛并快乐着,这便是人生的常态。</p> <p class="ql-block">  人生路上,且行且珍惜!让我们怀揣感恩与宽容的心,去面对生活中的每一个挑战。</p> <p class="ql-block">  我们始终相信,时间能带走一切,但这份信念却如同浮云般缥缈,无人能真正把握。就像我们相信顺其自然的力量,千帆过尽后,一切终将归于自然。</p> <p class="ql-block">  往事如烟,浅笑而安,让岁月过滤掉繁杂,让时光沉淀下尘沙。</p> <p class="ql-block">  我们在生命中不断积累记忆,看着年轮一圈圈地增长,将时光与人生的风景交织在一起,在那些光影斑驳的岁月里,独自品味生活的缱绻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  让我们以灵魂为伴,修行滋养生命。将每一次遇见都视为珍宝,把所有的无常都交给时间去评判。</p> <p class="ql-block">  我夲来想走天涯,却发现这里就是我的家。</p> 旅旅 <p class="ql-block"> 闲居无事可评论,</p><p class="ql-block"> 一杯清酒自得品;</p><p class="ql-block"> 睡起有茶饥有饭,</p><p class="ql-block"> 行看流水坐看云。</p> <p class="ql-block">  美篇的最后请欣赏由轻云望月作词&作曲,杨美华演唱的歌曲《多希望是错觉》&由施贵华作词&作曲,杨美华演唱的歌曲《爱不停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