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金秋十月在伦敦,遇见大英博物馆举办的特展:</p><p class="ql-block">展览名称:“八方丝路,万里共风华”</p><p class="ql-block">展览时间:2024.9.26 - 2025.2.23</p><p class="ql-block">…这是一次对古代丝绸之路文化的深度挖掘和展示…</p> <p class="ql-block">“丝绸之路”一词素来难以定义。 自19世纪被发明以来,总让人联想到满载货物的骆驼队从中国穿越亚洲一路行至欧洲的画面。然而,近年来,这种浪漫化的想象被历史学家彼得·弗兰科潘(Peter Frankopan)一个更激进的观点所取代:丝绸之路,或者说“丝绸之路网络”,如他本人及大英博物馆的新展览更准确地表述的那样,是一种将世界历史的中心从西方移向东方的视角。</p> <p class="ql-block">作为伦敦最夺目的“珍宝展”之一,展览聚焦丝绸之路沿线的文化与文明,涵盖了敦煌藏经洞、吐鲁番高昌、于阗国、吐蕃帝国、印尼室利佛逝、印度波罗王朝等多个重要历史节点。以唐朝中国为中心的丝路,是一个紧密相连的世界,这里有着绵延不绝的文化交流,还有丰富多彩的思想和艺术。</p> <p class="ql-block">展览由大英博物馆与来自29个国际机构的文物共同呈现,体现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宝贵且丰富的文物讲述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外交、宗教、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故事,展品囊括了东起中、日、韩三国,西至北欧大陆各地的黄金、宝石、丝绸、陶瓷、象牙等制品,还首次将乌兹别克斯坦出土的大型壁画带至英国,展现中亚粟特文化的风貌。</p> <p class="ql-block">映入眼中的,是漫漫黄沙中穿越荒漠沙丘的驼铃商队,也是扬帆起航的海上运输和贸易…</p> <p class="ql-block">WHAT DO YOU IMAGINE WHEN YOU</p><p class="ql-block">THINK OF THE SIK DOAM</p><p class="ql-block">SPICES, CAMEL, CARAVANS</p><p class="ql-block">CROSSING DESERT DUNES</p><p class="ql-block">A SINGLE PATH LINKING</p><p class="ql-block">‘EAST’ AND ‘WEST’</p><p class="ql-block">THE REALITY OFFERS SO MUCH MORE…</p> <p class="ql-block">说到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当提到丝绸之路你会想到什么?</p><p class="ql-block">穿越沙漠的驼铃声声…</p><p class="ql-block">跨越万里山脉的文化交融…</p><p class="ql-block">这样一条路</p><p class="ql-block">在烽火岁月的洗礼中连贯东西包容繁盛…</p> <p class="ql-block">策展人在英文标题中特意使用了“路”的复数形式(Roads)。从东亚到爱尔兰,从北极到马达加斯加,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的丝绸之路,并不是一条单一的交流路线,而是一片环环相扣的网络。它们纵横交错,穿越不同的地形,随着旅人穿行其间的不仅仅是丝绸和香料,以及数以万计的物品原料,还有思想。除了贸易之外,它们有许多其他方面的交流。这种互动一起塑造了这个时期各大洲的文化和历史。</p> <p class="ql-block">瑞典赫尔格小岛出士的斯瓦特风格佛像。</p><p class="ql-block">位于展览起点的展柜中放置着的一尊小小的佛像是公元500-600年的巴基斯坦的铜合金佛像,在5000公里外的瑞典的一个小岛出土。为什么巴掌大的一尊放在这样重要的位置呢?关键在于它是在小岛上的一座公元800年左右的建筑遗址中发现的。想想在1500年前,5000公里的距离依然不能阻止人们交流。</p> <p class="ql-block">敦煌的唐代大型织绣佛画《凉州瑞像》:这是敦煌最大的唐代织绣佛画,近2.5米高。佛陀立于莲花台,感觉是披光而至,气势非凡。远看一幅画,近看针脚细密,供养人在两侧,古时男左为大,女性在佛陀右下方。画面整体布局与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宗教油画颇为相似。</p> <p class="ql-block">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馆藏的公元7世纪铜鎏金菩萨半跏像。</p> <p class="ql-block">韩国庆州永岗洞古墓出土的文官像,8世纪,现藏于庆州国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半球形磨花碗,公元5~7世纪,伊朗,萨珊王朝。</p><p class="ql-block">吹制成型的浅褐色透明玻璃碗,碗壁以磨砂石做出的六边形蜂窝状花纹。</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骆驼雕像,中国洛阳,约公元 728 年。</p> <p class="ql-block">20世纪,浪漫化的“丝绸之路”概念逐渐流行起来,它才被广泛的传播开来。<span style="font-size:18px;">,骆驼是当时亚洲和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中使用的 "交通工具 "之一,常常被化为“丝绸之路”的象征标记。</span></p> <p class="ql-block">唐三彩文官俑,中国河南省,约公元730年。</p> <p class="ql-block">展览中一尊巴米扬的佛像与当地如今空洞的山崖形成了令人唏嘘的对比。在公元八至九世纪,伊斯兰教已经传入阿富汗,但巴米扬山谷仍然是重要的佛教圣地。而在2001年,塔利班炸毁了两尊在山谷里矗立了1500年的大佛。</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中國碑 </span>教流行 大秦景 </p> <p class="ql-block">白釉陶瓷酒杯:仿来通杯,中国,约公元618年-907年。</p><p class="ql-block">它是中国唐代制造的,却<span style="color:rgb(17, 17, 17);">仿造的是一种起源于伊朗世界的被称为“来通杯”(Rhyton)的饮酒容器。这种器皿和其他酒器皿在中国唐代的出现,与葡萄美酒流行的时期相吻合。而葡萄酒是由旅居唐朝首都长安的索格底商人提供的。</span></p> <p class="ql-block">新疆石窟壁画。</p><p class="ql-block">壁画艺术在新疆石窟中占有突出地位,壁画的绘法,采用古代西域流行的晕染法,即凹凸法,结合'铁线描'式的轮廓勾勒。其中最著名的拜城克孜尔石窟,库车库木吐拉石窟,吐鲁番的柏孜克里克石窟等等。</p> <p class="ql-block">公元 966 年,中国,画有骑马和骆驼的使节的墨画。</p><p class="ql-block">中国西北部佛教中心敦煌 "藏经洞 "出土的一幅生动墨画描绘了公元 900 年代敦煌当地统治者、塔里木盆地邻国和中原王朝之间的外交关系。图中的两位使者头戴行政官员的头饰,牵着一匹马和一匹骆驼前行。可见,当外交、战争与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人口、物品和思想跨越文化界限。</p> <p class="ql-block">埃及丝绸画板展示的是公元600-800年埃及地区外衣衣袖的图案,其人物所穿长袍是拜占庭的服饰风格。</p> <p class="ql-block">敦煌莫高窟壁画。</p> <p class="ql-block">解梦图,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唐代遗画,9世纪。现藏于大英博物馆斯坦因绘画。</p> <p class="ql-block">摩尼教徒,壁画,8-9世纪。</p> <p class="ql-block">英藏新疆出土彩绘连环壁画。</p><p class="ql-block">这组壁画是在位于新疆焉耆明屋遗迹西北部一座遗弃的寺庙遗址中发现的。描绘的是僧团在洞窟中修行生活的片段。焉耆明屋位于新疆库尔勒与焉耆之间,地名七格星。"明屋"是维吾尔语"千佛"之意。早在二十世纪初期,英国探险家斯坦因、德国探险家勒科克等人就曾经对焉耆国佛教遗迹进行过调查与发掘,将大量的精美佛教雕塑品运到了国外,主要收藏在大英博物馆、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麻扎塔格的古堡哨所遗址出土的毛毡鞋。</p><p class="ql-block">毛毡鞋多处磨损,还打着皮革补丁。这只鞋子或许属于在哨所站岗的卫兵,或许属于一位不远万里跋涉至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旅客。</p> <p class="ql-block">木板画,传丝公主,中国,大约在公元600年-800年</p><p class="ql-block">这幅著名的木质彩绘壁画就体现了思想、知识和技术沿着丝绸之路流动,就像人员和物品一样方便。它讲述了丝绸种植如何传入塔里木盆地的于阗佛教王国。据说这幅画描绘的是一位中国公主,她在前往与于阗国王成婚的途中,将蚕卵和桑籽藏在头饰中偷运到于阗。在她周围有一筐可能是蚕茧的东西、一个拿着织布机和梭子的女人,也许还有织布的守护神。公元 600 年,于阗开始种植丝绸,纺织业蓬勃发展。</p> <p class="ql-block">敦煌藏经洞出土锦缘经帙,和瓣窠对狮纹锦复原品。</p> <p class="ql-block">木门,卡菲尔-卡拉堡垒(撒馬爾罕附近),公元 4-8 世紀。</p><p class="ql-block">2017 年,在卡菲尔卡拉遺址的王座室中发現了一扇裝饰精美的煅燒过的木門,很可能就是通往王座厅的大門。門上的雕塑代表了女神娜娜的崇拜场景,娜娜女神站在狮子宝座的中央。</p> <p class="ql-block">莫高窟出土的粟特风格丝织品。</p> <p class="ql-block">公元7世纪60年代,乌兹别克斯坦阿夫拉西阿布(撒马尔罕)"大使厅 "南壁壁画。©乌兹别克斯坦民防部队,撒马尔罕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中亚的粟特人是伟大的商人,从欧亚草原到印度,从中国到地中海都有他们的足迹。这幅壁画用来自遥远国度的使节及印度和中国唐朝的生动场景,传达了粟特人将自己视为丝绸之路上不可或缺的参与者的意愿。</p> <p class="ql-block">该壁画首次在英国展出。它是粟特艺术的杰作,表现了当地统治者的随从前往其祖先圣地朝拜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菩萨的泥塑头像和躯干,塔吉克斯坦,公元 600-800 年。©塔吉克斯坦共和国国家博物馆。</p><p class="ql-block">在展览中,从塔吉克斯坦借来的物品唤起了佛教在中亚的发展,这对英国观众来说也是第一次。雕塑反映了当地与印度的联系,以及犍陀罗艺术的传承,体现了丝绸之路带来了的不同宗教信仰者之间的接触。</p> <p class="ql-block">乌兹别克的撒马尔罕壁画。</p> <p class="ql-block">《王者游戏》</p><p class="ql-block">这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棋子组。 可能起源于印度,是一种贵族游戏,沿着丝绸之路传播开来,并成为整个伊斯兰世界和欧洲的流行消遣方式。这些子是由象牙制成的,象牙可能来自印度。 它们反映了伊斯兰时期奢侈品和精英习俗的持续流动。</p> <p class="ql-block">宫殿用的进口木材。</p><p class="ql-block">公元892年,阿拔斯哈里发将首都迁回巴格达,导致萨马拉的衰落并最终被放弃。它的大部分建筑从未被重新建造,为今天的人们提供了它过去的荣耀的一瞥。这个面板上雕刻着棕榈叶,科学分析确定它是从东南亚南部进口的柚本。</p> <p class="ql-block">大理石圣坛屏风的碎片:厄立特里亚,公元500年代。</p><p class="ql-block">公元 500 年,基督教王国阿克苏姆(今厄立特里亚和埃塞俄比亚东北部)的红海港口阿杜里斯利用当地技术建造了一座教堂,教堂中的大理石碎片经科学鉴定为来自地中海彼岸的普罗科尼西亚大理石,采石场位于拜占庭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附近。</p> <p class="ql-block">大英图书馆收藏的公元700年的古兰经。</p> <p class="ql-block">历史是被时间风化的点点滴滴细节…</p><p class="ql-block">而文物似遗落在世界上的拼图碎片…</p> <p class="ql-block">玻璃酒角,意大利,公元 550-600 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大英博物馆理事会。</span>及中世纪象牙雕刻,拜占庭。</p><p class="ql-block">这个精美的洒角具有典型的北欧风格,却是用钴蓝色的地中海玻璃制成的。它呈现了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元素的吸收和改造。在意大利的伦巴第人,是公元 568 年从潘诺尼亚(中欧)迁徙而来的日耳曼人,他们吸收并融汇了拜占庭生活的许多方面。</p> <p class="ql-block">象牙十字架。西班牙南部安达卢西亚统治者Abdal-RahmanIII 送给他在西班牙科尔多瓦信基督教的姑姑潘普洛纳的托达女王的礼物。这个十字架现存三臂,分别收藏在西班牙修道院和巴黎卢浮宫,为这次展览再次聚首。十字架是基督教的象征,而这个十字架上雕满了华美典雅的伊斯兰风格的植物图案和马、羊、鸟等动物造型。是不同文化、艺术和宗教融汇交流互通的又一力证。</p> <p class="ql-block">《天使长米迦勒》,双联板中的一扇。6世纪初。象牙浮雕,属于查士丁尼时期,它借鉴了更早的古典牙雕。威严的天使长由希腊罗马艺术中带翼的胜利女神演变而来,包括显出四肢柔软线条的衣料,古典风格在此已成为一种表现基督教内容的有力工具。</p> <p class="ql-block">被称为 "阿提拉杯 "的金牛头碗,是在匈牙利发掘的Nagyszentmiklós宝藏的一部分。</p> <p class="ql-block">公元750-800年的罗马尼亚金碗,纹饰来自拜占庭和伊斯兰的图案。</p> <p class="ql-block">苏格兰出土的镶金银。</p> <p class="ql-block">镶嵌玻璃和石榴石的黄金肩扣,英格兰,公元 600 年代早期。</p><p class="ql-block">著名的英国萨福克郡萨顿胡船葬中出土的一个黄金肩扣,最能够说明丝绸之路的影响。最近的科学分析显示,上面描绘的两头野猪身上镶嵌着来自印度、斯里兰卡和捷克的石榴石。这件精美物品的材料居然来自几个相距甚远的地区,这就是丝绸之路最奇妙的地方吧。</p> <p class="ql-block">十字架胸针:带有伊斯兰印章,镀金铜合金,爱尔兰共和国,约公元8世纪晚期。</p><p class="ql-block">这枚来自欧洲西北部的十字形胸针,可能与公元 800 年左右法兰克(包括今天法国、德国和低地国家的大部分地区)的基督教统治者查理曼大帝,同巴格达的穆斯林阿拔斯王朝哈里发哈伦-拉希德之间的交流联系有关。这枚胸针是在查理曼大帝的领地制作的,中心部分是一枚伊斯兰玻璃印章,可能是在这些交流过程中获得的。</p> <p class="ql-block">希伯来星盘。</p><p class="ql-block">希伯来星盘融合了欧洲和伊斯兰的装饰元素,是多元文化的产物。它是一件可以用来导航、进行数学计算、占星和显示时间的科学仪器。</p> <p class="ql-block">法兰克斯 宝盒:鲸骨制成的匣子,可能制作于英格兰北部,发现于法国,约公元700年代早期。</p><p class="ql-block">展览以一件来自英国的文物结束,它是展览之旅的最后一站。这是约公元 700 年在英格兰北部制作的一件非凡的鲸骨匣子,上面雕刻着讲述基督教传统、北欧神话,以及犹太和罗马历史的场景,并用拉丁语和古英语符文加以说明。它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由人、物品和思想组成的相互联系的世界。它还提醒我们,虽然交通方式和连接方式在不断变化,但远近文化之间的交流始终是人类过去的一部分,并将继续塑造人类的未来。</p> <p class="ql-block">这个特展互动体验丰富,观众可以通过展览中的地标提示,感受从东亚到西欧的旅程。</p> <p class="ql-block">而且每件展品都附有详细的“身世”阐述,增加了观展的互动性和趣味性。</p> <p class="ql-block">大英博物馆馆长尼古拉斯.卡利南表示:人类有跨越国界建立联结的悠久历史,虽然联结的广度、速度和方法会发生变化,但建立联结的愿望深刻在人类的基因中。</p> <p class="ql-block">…一趟收获丰盛且难忘的观展之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