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畅游天下名山 六十、药王山(陇西)</h1> <h1>关注公众号:“重新爱”情感</h1> (一)<br>陇西铜川药王山,五峰壁立万壑环,<br>古柏荫郁遍地香,殿宇雄伟自昂然。<br>孙公思邈隐居处,药王金方千秋传,<br>仙家在此采妙药,医圣山上炼神丹。<br> (二)<br>药王山上拜药王,圣手一生留圣光,<br>五峰瑞应升仙来,起云显化齐天长。<br>平生识遍天下药,留得名著千金方,<br>精湛医术传后人,悬壶济世德无双。<br> (三)<br>药王峦峰齐天台,卓立翘楚依山裁,<br>宝云禅寺千古兴,崇福宫观建宋代。<br>伏鲁子祠晒药场,滇军将士墓碑埋,<br>明朝承修玄帝庙,真武殿雄赏云开。<br> (四)<br>药王山顶玉皇楼,神医雕像殿中留,<br>岐伯雷公皇甫谧,华佗仓公张仲景,<br>扁鹊葛洪王叔和,陶弘景等十圣手,<br>医德碑碣立此地,盖世英名垂千秋。<br> (五)<br>药王山崖立宫墙,禅寺高耸映霞光,<br>石盆仙迹洗药池,峦野翠绿神药香,<br>古柏参天吻穹壁,圣典名著千金方,<br>要得身体百岁秋,必蹬灵山拜药王。<br> (六)<br>层峦叠嶂生紫烟,药王殿宇听声禅,<br>洗药灵池闻药香,文昌阁里听佛言,<br>土地祠庵火神庙,石盆仙迹留玄关,<br>宝云塔寺玉皇殿,医震天下第一山。<br> (七)<br>药王山上洗药盆,灵池幽绝震乾坤,<br>神山妙法留天下,医术名方救后人。<br> (八)<br>名山史攸长,峦野尽沧桑,<br>涧壑幽谷深,寺殿宇轩昂。<br>古柏翠荫郁,满山灵药香,<br>碑林多矗立,神医留圣光。<br>五峰高入云,云雾缥缈苍,<br>要得身体健,劝君拜药王。 药王山的地理位置:药王山位于陕西铜川市耀州区东,本名五台山,因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长期隐居,民间尊奉孙思邈为“药王”而得名。药王山山岭奇瑰、森林资源丰富、环境优美。历代修建的宫观庙宇,使药王山成为著名的医宗圣地。<br> 药王山上有天然侧柏林四十公顷,古柏七万余株,野生中草药二百余种,现景区存有药方碑、太玄洞、洗药池、孙思邈手植柏、唐太宗登山御道、摩崖造像、金元古建筑及大型元代壁画等文物景点五十余处。<br> 药王山文昌阁、土地祠、火神庙和洗药池,在大殿西侧出西玄门。二池摩崖凿就,左圆右方,题“石盆仙迹”,题“天下第一山”。<br> 药王山紫气宫(东道院)、白云宫(西道院)、栖真宫(北道院)、崇庆宫(南道院),在洗药池西。旧日主神均祀孙真人。清同治十二年,白云官主持成惠真于宫前空地创建吕祖殿,因之白云宫又称吕祖庙。<br> 药王山每年农历二月二日,有纪念孙思邈的活动持续半月,四方游客络绎不绝。孙思邈纪念馆位于药王山山门以西,是药王山标志性建筑,主要展览药王孙思邈的生平事迹、医药著作、学术贡献及我国中医药文化发展历程等。<br> 药王山石刻遍布全山,丰富多彩。是中国保存北朝和隋、唐造像碑最多的地方,是全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中国近代著名革命家、书法家及诗人于右任、建筑大师梁思成、林徽因夫妇曾来到药王庙,对药王山建筑、石刻艺术给予肯定。 <br> 药王山据宋敏求《长安志》记载,“山石可为磬,叩之铿然有玉声,故一名磬玉山”。乔世宁《耀州志·地理志》云:“山出青石,唐天宝中取为磬。其后郊庙乐遂废泗滨磬。”北宋时,以山有五峰,顶平如台,又更名五台山。五台各有专名:东曰瑞应,南曰起云,西曰升仙,北曰显化,中曰齐天。清代为别于长安之南五台,亦称此山为北五台。乾隆时,耀州学正吴镇撰《北五台山赋》。<br> 药王山有五台(峰),东曰瑞应,西曰升仙,南曰起云,北曰显化,中曰齐天。五峰环峙,高下错落。显化台(北洞)与其他诸台之间为大壑中断,由通元、遇仙二桥相连。山间古柏荫郁,遍地药香,涧壑幽深,殿宇轩昂。远望云树郁苍,层阁缥渺,若远若近,似断似连。五峰分布状如手指,顶呈浑圆形,有典型的北方丘陵峡谷地貌特色。 <br> 药王山岩石多为优质石灰岩,并有海生动物腹足类、腕足类化石。其中被称作磬玉的青石,是高级石雕和建筑材料,亦是制造高标号水泥的理想原料。今药王大殿《饮中八仙歌》碑,扪之似玉,扣之如磬,即为磬玉雕制。华原石即磬玉。<br> 药王山林海苍茫,遍地药香,怪石崚嶒,松桧密云,老木参天,枯枝屈地,门庭萧洒,殿宇峥嵘,下瞰城隅,影浸碧水,山势耸然,崭岩险阻,径几不通,回环数曲,有洞邃然,幽谷寂静,风光怡人。 药王山的主要景观:药王山有齐天台、南庵升仙台、妙应真人殿、显化台、洗药池、晒药场、拜真台、药王手植柏、药王故居太玄洞、聚虎坪、虎守杏林、唐太宗拜药王的登山御道、龙王献方、引线诊脉、坐虎诊龙等数十处景观。<br> 药王山齐天台:翘楚卓立,高出诸峰。有唐代宝云寺、宋代崇福观、明代玉皇殿、瑞应台、玄帝庙,清建真武殿、起云台,俗称孙真人晒药场。有元代名道伏鲁子祠,了然子冠履墓及民国靖国军滇军殉难将士公葬墓、国殇碑。国殇碑移存北洞外,仅留起云台《了然子同尊师冠履墓志铭》碑。<br> 药王山南庵升仙台:是纪念孙真人最早的祠庙。庵前有清初建文昌阁,宏丽轩敞,登临其上,可见嵯峨,漆沮城郭,历历在目。阁内旧有“魁星点斗”及“百子菩萨”塑像。<br> 药王山玄元殿:后为妙应真人殿,西为座宫,东为寝宫。寝宫内有元代金饰彩绘《帝后行佛图》大型壁画,但色彩依然艳丽,人物栩栩如生。真人殿有三清宫、真人父母殿和五祖殿、杨四将军庙、伏畚子庙、三义殿、长眉殿、伏虎祠等。<br> 药王山显化台(北洞):与升仙台(南庵)隔涧相望。蹬道纡折,回环数曲,始至山麓。崖前有戏楼。戏楼前即通元桥,与北洞相通。拾级而上,大殿天门,匾书“龙蟠虎踞”四大字。门前矗立龙蟠铁旗杆高约十丈。门以巨石砌成,倚峭壁拔地而起,气势巍峨,莫可仰视。顶上建有凌虚阁,可凭栏远眺,三面山色,尽收眼底。<br> 药王山药王大殿:为亭式献殿,亦称献亭,雕梁画栋,金缕朱漆,玲珑壮丽。亭后为药王祀殿,有明代所塑药王孙思邈坐像,儒冠袍巾,温厚端祥,令人肃然起敬。民间至今尚有“前洞烧香,后洞冒烟”的说法。<br> 药王山药王祀殿顶楼:原称玉皇楼。楼东为钟亭,东为三法师殿,南为三官殿。与药王祀殿斜对之庑殿为十大名医殿,中塑岐伯、雷公、扁鹊、仓公、华佗、张仲景、皇甫谧、王叔和、葛洪、陶弘景坐像。新立药王医德碑于此。<br> 药王山碑林:在后山醉翁石畔。醉翁石巨石如屋,斜倚道旁,下临深涧,人莫能攀。石旁有匾曰“醉翁亭”,为解放后所新建。石之北,旧有集禖宫,俗称娘娘婆庙。庙依山势,分三层而建,殿宇集中,规模宏丽。民国时庙宇已毁。<br> 药王山关帝庙:在集禖宫附近,因系县城南街雷姓所修,故又称雷家庙。庙内绘西洋油画及三国故事壁画,构图精美,笔法娴熟,堪称佳品。<br> 药王山石佛洞摩崖造像:属药王山石刻重要组成部分。内有隋、唐至明大小佛像四十余尊,造型生动,风格各异,是古代劳动人民的艺术创造。<br> 药王山齐天崖大圣洞及长眉弥勒洞:俗称大肚子弥勒佛,有仙姑洞,祀孙思邈之妹孙仙姑。又东为准提崖,祀千手佛,明末邑人左佩玹隐居于此。<br> 药王山遇仙桥:桥跨深涧,巨石筑成,为勾通南北诸峰之第二座桥梁。桥下全石为底,两岸壁立,老柏盘错,遮天蔽日,幽静怡人。桥东有巨石蹲踞涧底,上镌双勾“卧石”二字,犹如中流砥柱,气势岿然。<br> 药王山石佛洞摩崖造像:存佛龛二十三个,佛像四十五尊。根据石窟题记,造像分属唐、五代、宋、金、元、明作品。造像分浮雕、高浮雕及圆雕三种技法,大者高至丈余,小者矮不盈尺,雕工细腻,线条流畅,形神兼备。有唐代观音菩萨像、宋代弥勒菩萨造像。明代造像数量较多,且多高大,是山上最大的摩崖造像。<br> 药王山存世历代碑碣:有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金、元、明、大顺、清、民国等时期的二百五十余通,碑碣内容丰富,大体可分造像、祠庙、敕牒、告示、赞述、诗文、题记、医方、图画、经幢、符篆、墓志、塔铭等。<br> 药王山万世圣医坊:于药王大殿东殿院,清顺治十八年立。联曰:“春回半粒起疲癃残疾芸生广被;书著千金历唐宋元明万代流传”。背额“佑我仲生”。联曰:“五点云峰跨茑岛;一湾龙洞胜丹丘”。<br> 药王山收藏孙思邈在医学、药物学、针灸、营养学、医德等方面的著作七十余种、百余卷,著名的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等。 药王山(陇西)的主要特色文化:主要有建筑文化、碑碣文化、医学文化、民俗文化、道教文化等特色文化。<br> 建筑文化:药王山的建筑风格独特,尤以寺庙建筑最为引人注目。这里的寺庙多为宋代建筑,古朴典雅,充满了历史的气息。寺庙内的雕刻、壁画等艺术作品栩栩如生,技艺精湛,为药王山增添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药王山的洗药池、晒药场、拜真台、药王手植柏、药王故居、聚虎坪、虎守杏林、唐太宗拜药王的登山御道、龙王献方、引线诊脉、坐虎诊龙等各有特色。药王山的佛教文化具有很高的价值,这里的寺庙、塔林等建筑以及佛教艺术作品,展示了中国佛教文化和建筑文化的独特魅力。<br> 碑碣文化:药王山存世历代碑碣二百五十余通,包括(北魏、西魏、北周、隋、唐、宋、金、元、明、大顺、清、民国)等时期。这批碑石,大部分存于药王山,也有部分“碑林”由解放后从各地迁来。碑碣内容丰富,大体可分造像、祠庙、敕牒、告示、赞述、诗文、题记、医方、图画、经幢、符篆、墓志、塔铭等类。其中造像碑一百余通,大多是民国时期“耀县碑林”所藏珍品,三十年代已经闻名中外。其它如“雷园旧迹”、“锦阳川图”、“饮中八仙歌”诸碑石,北洞大殿展示的《千金宝要》、《海上方》等是我国最早的医方碑,这些药方碑及历代神医名碑既能方便群众照方治病,又是研究中医史的珍贵文献资料,还是研究地方史及欣赏书画艺术的珍贵文物。<br> 医学文化:药王孙思邈是我国隋唐时代伟大的医学家,更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位学通百家、贡献卓著、德高寿长、具有世界影响的文化巨人,被奉为“医圣”,尊为“药王”,千百年来受到社会各阶层的顶礼膜拜。药王的医术、医德、医哲、养生诸方面有卓著的贡献。孙思邈在药王山隐居期间,潜心研究医药学,著述颇丰。他的医药思想和对中医药学的贡献,不仅为后世所敬仰,也在海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药王山收藏孙思邈在医学、药物学、针灸、营养学、医德等方面的著作有七十余种、百余卷,著名的如《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海上仙方》等。药王孙思邈晚年归隐于此养生练功、治病救人,完成了《千金要方》之续篇《千金翼方》的撰写,最后辞世于此。宋、金至明、清以来,耀州百姓为感念其为民众解除病痛的功德,不断修庙祭祀,香火日隆,并将此山更名为“药王山”,盛名流传天下,山上遗留大量有关孙思邈的遗迹及相关传说。<br> 民俗文化:药王山庙会:是为纪念孙思邈的诞辰而举行的民间活动。庙会期间有各种民俗表演活动,如舞狮、舞龙、秦腔演出等;二月庙会:是从药王故里孙家原开始,然后转向药王山。二月初二为正会,庙会期间,村里村外,商贩云集,亲朋不断,家家人满。药王山庙会,北宋时已在南庵静明宫举行,明嘉靖时从中心道场,开始移向北洞,二月初一开洞门,初二为正会。群众除上山烧香外,还要带上孩子请药王“戴锁”或“换锁”,祈求药王保护,直到十二岁为止。明代时会期较长,清末至民国期间,会期改为十天,即由初二起会,初六开始演戏,十一日结束。二月二庙会期间,山上香烟缭绕,钟磬喧天,人声鼎沸,人头攒动。最后一天为庙会高潮,往往是万人空巷,倾城而出。“路畔灯”齐亮,蜿蜒曲折,望若星灿。狮子、龙灯上山,灯火辉煌,锣鼓震天,人流如潮,欢声雷动,好一派热闹景象。<br> 道教文化:北宋以来,药王山属道士天下,兹记其有名号者,如:吕真人,名中道,后唐汴京(今开封)人。自终南山来游华原,于孙思邈栖隐地升仙台下凿崖为洞,洞内设三清像,以栖身之所。韩真人,名愚勉,金代富城人。往来于美原月山与华原鉴山,持铁罐乞食。泰和初,关中大饥,韩集道众出粟赈济,大行方便,门徒至三千。后归故里,卒后,家人遵嘱返葬于耀州五台山起云台。冯真人,名素提。早年好佛,后从韩真入学仙术。著有《洞渊集》五卷。井真人,名德用,字容辅,号鉴峰,雍州右族。早年辞二亲,拜耀州五台山韩真人之孙冉尊师为师。元至治间,赠洞阳真人之号。金太宗多次师请辅教,坚辞不出。药王山传医授道名人辈出。 药王山(陇西)的交通指南:乘火车:乘火车到陕西西安或铜川,然后从西安乘汽车或火车,在耀县站下车,再乘18路公交即到药王山。西安城北客运站或西安火车站广场的汽车站乘西安—铜川的汽车。<br> 乘飞机:乘飞机可飞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目前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大巴只有去西安市区和咸阳市区两个方向;机场侯机楼停车场有出租车可前往各个县市。从咸阳国际机场到铜川,可乘机场大巴到西安火车站或咸阳汽车站,然后转乘客车前往铜川,再到药王山。<br> 乘汽车:铜川汽车站,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宜园路74号,是铜川市主要的长途客运站。可乘605路、606至702路、606路到药王山站;还可在铜川公交旅游专线、药王山旅游专线,从汽车客运总站—药王山。<br> 自驾:按导航西安—铜川药王山,可沿未央路行驶直行,进入G65包茂高速,从耀州经G210出口直行,入包茂高速西铜段耀州区药王大道;从铜川出发,沿东南方向左转—进入正阳路—文营西路—入文营东路右转到终点药王山。 <h1>关注公众号:“重新爱”情感</h1> <h1>文字:原创<div>图片:网络 明谢原作者</div></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