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今日有幸,老父亲带我重走他十八岁时跟随村里老人撑船来参观的“从熙公祠”,这真是一场奇妙无比的历史文化探索之旅。当我缓缓踏进这座充满古老气息的祠堂之际,仿佛瞬间穿越了时空的长河,回溯到了那个遥远的年代。抬头仰望,斑驳的墙壁上,每一块砖石都仿佛是一位沉默的史家,在无声地诉说着岁月的故事。每一寸土地都似乎沉淀着历史的沧桑,那厚重的历史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首进门楼前分置一对高约两米的卷毛石狮,雄狮戏球</p> <p class="ql-block">雌狮抚子,形态相当逼真</p> <p class="ql-block">可以把玩但拿不出来的石珠</p> <p class="ql-block">首门楼两侧置一对造型极为精美的石鼓,向世人显现着祠堂族人的地位</p> <p class="ql-block">题:路路连科</p><p class="ql-block">刻于祠门左侧石鼓座,画面由鹭鸟、芦荟、莲、小甲虫等组成。</p><p class="ql-block">鹭与路诸音,莲与连诸音,小甲虫即科甲,此图案取谐音,寓意路路连科,意为科举及第,各级考试都取得好成绩,同时也指事业顺利。</p> <p class="ql-block">题:子孙昌衍</p><p class="ql-block">画面由老鼠和葡萄组成,鼠即子,葡萄因枝叶蔓延,果子多,以前民间喜用葡萄象征子孙多,长寿富贵等,佛教也说持有此草果,能吉祥如意,五杀不损。本图案用鼠和葡萄来表现,是一种美好的愿望,即子孙昌衍。</p> <p class="ql-block">匆匆赶来开门的老大叔,是陈旭年后裔</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为清代后期潮州典型的祠第合璧式民居建筑,它杰出的设计方法和独特的雕刻样式堪称潮州建筑石雕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其石雕的艺术水平达到较高的成就,在精工细刻方面堪比潮州木雕。潮州地处沿海,常有台风侵袭,石结构具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等作用,所以潮汕传统建筑的门楼多用石结构。从熙公祠的石雕艺术也集中体现在前座门楼,它模仿潮州传统木构建筑的构架形式,在立柱与梁枋的节点处饰以各式花纹雕刻,一层层石构架雕刻精致,把每个石构件都当成一件艺术品来雕刻,使门楼变成了一个价值连城的艺术宝库。石大梁不作任何雕刻,随梁枋和月梁形的石穿枋,上面刻有山水树木、楼台亭榭、才子佳人、花鸟虫鱼等,运用潮州特色的镂通雕的方法雕刻,便于两面观赏,从构图到人物造型都恰到好处、图案雕琢精美,走刀虚实掌握准确。轮廓线的起伏变化,繁而不乱,精中有简,剔透利落,重点突出。</p><p class="ql-block">祠堂内的雕刻更是令人叹为观止,无论是细腻繁复的木雕,还是粗犷浑厚的石雕,都充分展现出古人精湛卓绝的技艺和无穷无尽的创造力。木雕上的花纹细腻如丝,仿佛每一刀每一划都蕴含着匠人的心血与智慧。那木雕窗棂上的花纹,有的雕成绽放的牡丹,有的刻成灵动的龙头凤尾,每一朵花瓣、每一根羽毛都栩栩如生,仿佛即将破木而出。石雕则气势磅礴,线条粗犷而有力,勾勒出古老传说的壮丽场景。</p> <p class="ql-block">《渔耕樵读图》</p><p class="ql-block">渔、耕、樵、读在我国古代农业社会具有重要地位。这幅作品由23个人和一牛二马构成,且每个人物都神情开朗,不见忧愁,与同题材的其他作品常有的愁眉苦脸形成了鲜明对比,表现创作者的美好祝愿即国泰民安。最上层为“读”,公子与书童一同进见监考官,上右是三个老人在安闲地下棋:中间以阶梯与“樵”相连,出现樵夫砍柴、绑柴、担柴的场景;下方是“耕”与“渔”,骑着水牛的牧童、赶着水牛的牛夫,与站在桥上扛着锄头的农夫、站在岸上的两个人一同看着水中渔夫撒网捕鱼;还有两小儿赤身捞鱼,怀抱锦鲤不肯放手。</p><p class="ql-block">工艺上,渔夫手中的渔网修细,网眼细密,镂空雕刻,难度巨大。</p> <p class="ql-block">《士农工商图》</p><p class="ql-block">该幅石雕作品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古代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生活情态。最上层为“士”,展示任官之人出行之场面;中间左为“商”,是贩夫走卒半途歇息,系紧鞋带;中间右为</p><p class="ql-block">“工”,工匠们正努力工作;最下层为“农”,有赤裸全身戏水之人,有肩担锄头歇息之农夫,有牛背上牵牛的牧童。值得一提的是牧童手中的悬空牛索,长约5厘米,双股相缠,细如牙签,加工时稍有不慎即断,前两个工匠都因此撒手,而第三个工匠采用“泡水细磨轻刮”的方式,终于完成任务。从此民间有了“一条牛索激死三个师父”的俗语,用于比喻工艺精细难以完成。</p> <p class="ql-block">《花鸟虫鱼图》</p><p class="ql-block">这一幅作品充分展现了潮州石雕艺术的活力,采用平底浮雕技法。画面中动物种类众多,姿态各异:一只鸟叼着蜜蜂,还有一只叼了鱼,甚至还有一只鸟撅起尾巴排粪;荷叶上站着,抓着,甚至包着各种昆虫:臭虫、树蛙、草蜢•⋯••不胜枚举。同样地,这幅作品也运用了镂空手法,磨平浮雕下的底面。然而可惜的是鱼的尾巴和草蜢的后足被人破坏,无法保持完整。</p> <p class="ql-block">《百鸟朝凰图》</p><p class="ql-block">该图以树为主干,枝叶自下往上延伸。右下角的百鸟之王—风凰,高傲地立在枝头。而周围的鸟纷纷向它飞来,体现其至高无上的地位。这幅石雕采用了镂空的雕刻手法,将浮雕下面的石板磨平,这需要工匠巨大的精力。</p> <p class="ql-block">你以为的从熙公祠石雕只是这四幅吗?错!</p><p class="ql-block">因为潮州地处沿海,常有台风侵袭,潮州传统建筑的门楼多采用有防潮、防风、防腐蚀的石结构建造,而从熙公祠的石构件,处处皆是潮州建筑石雕的代表。</p> <p class="ql-block">老父亲非常较真,对两条牛绳的真假以及找不到的蟹娄与看门大叔理论…</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从熙公祠之中,我被那古建筑的独特魅力深深折服。每一根柱子都仿佛是历史的支柱,稳稳地支撑着岁月的沧桑;每一片瓦片都像是时间的碎片,静静地诉说着过去的故事。静静地聆听,那历史的回声仿佛在耳边悠悠回荡,让人仿佛能真切感受到那些古老岁月里人们的生活气息。阳光透过雕花的窗棂洒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宛如一幅幅流动的画卷,将过去与现在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从熙公祠,不仅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文化的传承者。在这里,我深深感受到了先辈们的智慧和匠心,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创造出了这座精美的建筑,留给我们无尽的宝贵财富。每一处建筑细节都彰显着他们的精湛技艺和对美的追求,那独特的建筑风格、古朴的雕刻艺术,无不让人叹服。屋檐下的斗拱,雕刻着精美的云纹和龙纹,层层叠叠,既美观又起到了支撑作用。屋脊上的脊兽,形态各异,有的像传说中的麒麟,有的像威风凛凛的老虎,它们静静地蹲坐在那里,守护着这座古老的建筑。愿这份珍贵的文化遗产能一直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它的魅力,体会到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博大精深。期间,我拍下了许多照片,可总觉得无法记录下它的全部美好。它的美,不仅仅在于那些精美的建筑和雕刻,更在于那种沉淀在骨子里的历史文化气息。这种气息是难以言喻的,它弥漫在整个祠堂的每一个角落,让人沉浸其中,流连忘返。如果你也热爱历史文化,那一定要来从熙公祠看看,相信你也会被它那独特的魅力所震撼,所感动。它就像一座历史的宝库,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去感受那古老岁月留下的珍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玉堂富贵(倒挂花篮)</p><p class="ql-block">图为垂花柱头,由一个镂空花篮加玉兰花和牡丹花等组成,主要寓意是玉堂富贵,玉兰即玉堂,牡丹即富贵,合称玉堂富贵。花篮四边主要由连接不断的拐子龙组成,以示一脉相承,子孙昌衍,加之篮是盛花的,故称子孙昌盛。</p> <p class="ql-block">莺歌燕舞 吉祥如意</p><p class="ql-block">图中这一石花插角由莺歌、燕子等鸟儿和菊花、柳树、金蝉等组成,取鸟及鸟的动作和谐音,称“莺歌燕舞、吉祥如意”。莺歌鸟即莺歌,燕子在戏耍即燕舞,合称莺歌燕舞。蝉歇在菊花上取谐音吉祥,巧妙地将一些菊花刻成如意状,取其形即如意,合称吉祥如意。</p> <p class="ql-block">图为“鱼龙变化”,源于鲤鱼跳龙门,喻金榜题名者,也暗指一夜之间成为位高权重者,赞美其光宗耀祖的荣耀。本图案制作精细,活灵活现,边沿由如意绳(中国结)组成</p><p class="ql-block">若干个圆圈,前右爪抓着一幅立轴画,前左爪和后爪均抓如意绳。取圆状如意绳谐音,“如圆”谐音“如愿”,“绳”谐音“成”,“立</p><p class="ql-block">轴”在潮音中有“立即成”之意,立意就是“如愿成龙”,表达了对子孙的殷切盼望。</p> <p class="ql-block">这幅图案有警世作用,名叫切莫心猿意马。它由猿、马、喜鹊、杏桃等图案组成,喜鹊口叼羽毛,取谱音“切(鹊)莫(毛)”,把狼刻成人形,并穿上背心。胸部挂一牌,上面写一王字,即心猿,猿双眼瞪着马,十分关注的样子,即意马,合起来的立意,就是切莫心猿意马。另外因画面有杏桃,民间也将它称为切(鹊)逃(桃)心猿意马。无论是切莫心猿意马还是切逃心猿意马,都是在警示子孙,做人立场要坚定。</p> <p class="ql-block">图案主要由蟹、水草、梅花、鱼等组成,以蟹主体,海水为衬,巧妙地将蟹腹纹路雕成山形,山水相映,构成“海晏河清”图,意即天下太平。同时蟹脚夹着盛开的梅花,两边饰以水草,两条鱼儿在水草中穿梭,既增加画面动感,又有深意。梅与“美”诸音,鱼与“余”诸音,合称美满有余。”</p> <p class="ql-block">四季平安 幸福富贵</p><p class="ql-block">该图案是位于从熙公祠祠堂门前方肚的底托装饰,位于四幅石雕图正下方,共同寓意为“四季平安、幸福富贵”。使用拐子龙几做插屏脚装饰,与上面石镜或画屏,形成一幅美丽的插屏。古人认为拐子龙包含无限幸福的意义,插屏在传统图案中立意平安,门楼共安置四幅,寓意四季平安。再之,每个拐子龙边上均有蝙蝠,蝠诸音“福”,寓意四季纳福,每个图案独立又有其立意,主要呈现的是牡丹花和蝙蝠,牡丹花俗成富贵花,故又称“幸福富贵”。</p> <p class="ql-block">这二尊瑞兽叫四不像,也有人称它貔貅,安放于大门太平架内侧。此二尊瑞兽造型与传说的有些不同,它是象头、狮脚、且项上还挂着蝙蝠金锁。将四不像塑成这种造型,可能是与摆放的位置有关,据说貔貅是吞万物而不泄的猛兽,民间摆放貔貅却是朝外不朝内,寓意“食外不食内”,如今把它摆向自家祠堂大堂,主人怕别人误解,因而让匠人直白雕塑,让人一目了然,叫四不像而不称貔貅。这二尊瑞兽寄寓了主人美好的愿望:“太平有象”“平安是福”。石门压也称太平架,象放在太平架上,取其谐音:太平有象;太平架上安放着蝙蝠,也有美好的寓意,即平安是福。</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石柱成对出现,对称矗立。造型上,两根成对的石柱是相同的,而对与对之间又各有特点,体现了对称美和多样美。石柱拐角处的设计,本地人称“青蛙屁股”,即处理为两边凹陷再从中间突起一楼。此棱又称</p><p class="ql-block">“鹤狮线”,手工打磨,十分笔直,是现代工具所不能为。柱础(石柱底座)既厚实有力又富于变化,与石柱相得益彰。</p> <p class="ql-block">屐头,两侧连廊的平型斗拱,左右各四</p><p class="ql-block">右侧连廊自外而内分别是“福”、“如”、“东”“海”;</p><p class="ql-block">左侧自内而外是“寿”、“比”、“南”、“山”;</p><p class="ql-block">表达了对长寿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始于唐代,发展于宋明,盛行于清代在潮州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民居之陋木雕随处可见,因此潮州历来有“木雕城”之誉。</p><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木雕艺术水准堪称一流,主要分布于门楼内侧、抱印亭和后厅。主要类型有金漆木雕、黑漆木雕和一些木结构。选材上,以南方湿热地区常见的,防蛀、质硬的樟木为主。题材上,以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神话传说、历史典故、生活场景等入刻,充满地方特色。</p> <p class="ql-block">这个蜿蜒而上的构件,整体给人以昂扬向上之感。而细看可发现其中有龙的造型,行内谓之“方骨龙”,建筑上又可称为“象腿”。</p><p class="ql-block">整体来看,这是一个斗拱结构。有趣的是,柱子下方由石质材料做成,上方由木质材料做成,衔接巧妙自然,不同的材质搭配浑然一体。再加上一旁的花果鸟兽木雕,繁而不乱,是从熙公祠内部不可忽视的细节。</p> <p class="ql-block">图案构件刻画了凤的形象,虽经历百年沧桑,纹路仍然清晰锐利。</p> <p class="ql-block">木雕的垂花柱头则与门楼外的垂花柱头十分相似,运用了金钱、如意、梅花等设计元素,寄寓了多重的吉祥意蕴。如意状图案在古建筑中十分常见。</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其主题主要有三类</p><p class="ql-block">以动物植物为主题的吉祥图案,这类内容往往带有趋利避害、祥和安康的心理祈求,有直观的图案表现,也有以谐音或寓意进行表达的;</p><p class="ql-block">生活场景,主要表现潮州民俗风情,劳动场面;</p><p class="ql-block">民间传说、历史故事、戏曲场面,体现了潮剧在潮州民众生活中的深入程度,并以其纯朴鲜活的形象起着惩恶扬善的教化作用。潮州木雕作为建筑的装饰手段,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表现手法。同时以独特的审美特征,形成了潮州古建筑相对独立的艺术风格,营造了精致、典雅的艺术氛围。透过古建筑这些精工制作、玲珑剔透的木雕,人们可以领略潮州文化的人文内涵,感受其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潮州民俗意蕴美。</p> <p class="ql-block">“潮州木雕”是我国著名的工艺品种,也是潮州传统建筑的重要装饰手段,并由此形成了潮州传统建筑的独特艺术特征。“潮州木雕”主要分布地域有潮安、澄海、饶平、揭阳、潮阳、普宁等地,在这些地区,无论是祠堂或是民宅,从梁架、神龛,乃至几案,屏风、床榻、厨柜等一般的家具,都能看到造型优美,技法精湛的木雕装饰。从熙公祠是潮州木雕装饰艺术的杰出代表之一,镶嵌在这些古老建筑上的木雕琳琅满目,精妙绝伦,所体现的布局之完美,造型之生动,手法之多元,技艺之精湛,可谓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p> <p class="ql-block">这樽似龙似狮似麒麟的动物图案叫翁,在祠中用做拜亭量架的下墩。传说,它贪心成性,见什么吃什么,将人家的金银财宝吃个殆尽,后转到天上又将八仙的拔尖宝贝也吃掉。回到人间见到东海上有一个红彤彤的日,也想把它吃掉。没想到游啊游,游了好长的时间也游不到日旁边,更别提要讲日吃掉。最终,因精疲力竭,淹死东海。</p><p class="ql-block">后来,人们以它为戒,凡事都不能做的太绝,为人不能太贪心,才不会落得像一样的下场。</p><p class="ql-block">图案中發口中喷出长长的水花,水花卷着牡丹花,牡丹花是富贵的象征,主要是在暗示人们不要贪图富贵,再之将 安在主载上,也有其内涵。因载与戒谐音,将貓安在载上,有戒贪之意。故此图案叫戒贪。</p><p class="ql-block">以前一些照壁多塑或画有此图像,主要也是在教育人们不要太贪心,在山东曲阜孔府门前的照壁就画有此貓。</p> <p class="ql-block">图所示的构件为“木瓜”,其实是指木瓜形的斗拱。一般地说,从房顶“几樓几木瓜”的结构,大致可推断房子的大小。数字越大,房子则越大。从熙公祠的门楼采用了二樓三木瓜的结构,而宽敞的正堂则采用了三棣五木瓜的形式。这些术结构既有实用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承担起整个房顶的重量又营造了厚重感,同时这些主要承重结构之间的空隙又为其他的木雕构件提供了空间,给人以琳琅满目之感。</p> <p class="ql-block">方圆之间,各有姿态,规则而标致。“书卷”虽小,力量无穷。潮州俗语有“千斤力不如四两堵”,两个梁架之间由这些“书卷”构件相连接而变得紧实致密又不失典雅庄重之美感。以方象征富贵,圆象征如意,可见潮州雕刻艺术时时不忘寄寓美好祝愿。</p> <p class="ql-block">屋顶采用嵌瓷工艺,现貌是2021年重修过的。</p><p class="ql-block">嵌瓷艺术是以造型绘画为基础,运用剪裁的瓷片镶嵌在屋脊、檐下照壁的建筑装饰艺术。它发源于潮州,始创于明代,是中国稀有的特种工艺。技法上有平嵌、浮嵌和立体圆嵌等;题材上有人物、山水、龙凤、花鸟虫鱼等。嵌瓷虽经风吹日晒,色釉不褪,雨水冲淋后,更显光泽,在阳光下瓷片熠熠生辉、光彩夺目。潮人俗称其为“贴饶”或“扣饶”,讲究“图必有意,意必吉祥”,着力营造欢庆、安康及富裕的格调,表达了潮人对传统美德的赞颂,是潮汕乡间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嵌瓷不同于木雕,它的展示是向外的,往往存在于屋脊之上或屋檐之下,露天里迎着风雨和阳光,活泼鲜艳。所以嵌瓷的精彩,站在房子外面往往也能领略到几分。</p><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屋顶材料一间屋使用普通公祠三倍的材料量</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是三山门式,正门入口处的大理石板上刻着一朵卧莲,步入祠堂回头往上望,正门石牌匾刻着“从熙公祠”的背面则是刻着“积厚流光”,石匾下是两只安放在大门太平架内侧的“四不像”。</p><p class="ql-block">入口处的卧莲</p> <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建筑群是典型的潮州祠第合璧式民居建筑,包含了以从熙公祠为中心的数座祠堂府第。无论是厝局、建筑用料、装饰特色,都是潮州传统建筑的代表。</p><p class="ql-block">厝头和屋脊上点缀着色彩鲜艳、造型独特的嵌瓷,在阳光的照射下瓷片更显光泽;而飞檐处的顶端与弹簧连接的嵌瓷在风轻拂过时微微颤动,宛若给这古老的祠堂注入了一抹生命的活力。</p><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的主人,是旅马柔佛州华侨陈旭年。陈旭年(1827——1902),为清代海阳县上莆都(今潮安区彩塘镇)金砂乡人,因家境贫寒,17岁时出洋到柔佛国谋生,在历尽开山垦荒的艰辛后,他以贩布为业,之后因发现新锡矿受到嘉奖。致富后他结识马来贵族阿布峇加,并与他结拜为兄弟。1868年,陈旭年成为南洋最著名的富商。随着陈旭年事业的发达,他逐步重心南移至大规模开发中的新加坡。1870年,陈旭年斥资在家乡金砂斜角头,耗巨资兴建了“从熙公词”这座私家祠堂。</p><p class="ql-block">特殊时期,从熙公祠得到保护</p><p class="ql-block">在文革时期,很多古建筑或古文物在文革时期都被毁坏,但从熙公祠却在村民的保护下保存了下来。曾经,红卫兵也来过从熙公祠准备“破四旧”,门口梁上的倒挂花篮被敲碎了一角,旁边的石雕向日葵有一枝被破坏。</p><p class="ql-block">村民纷纷前来阻拦,并通知两个干部前来阻止,干部许诺说等民兵过来处理从熙公祠,趁着将红卫兵劝走带到食堂吃饭时,从村里叫几个老师将毛主席语录抄到纸上,和毛主席像一起贴在门口的石雕上,将其遮挡住;贴不了的地方则是叫民兵挑灰土来涂抹,遮盖住原本的模样,让它变得平平无奇。门口的石狮和石鼓用砖条砌起保护,并在砖头上贴着语录,同时紧闭大门,才将祠堂保存了下来。</p><p class="ql-block">真正破坏却在改革开放初期</p><p class="ql-block">村民费劲心思保存的从熙祠堂在改革开放初期的1981至1982年间,因为缺少专门的管理,盗窃者了解文物的上升价值,祠堂内“立体飞凤”、“双龙抢宝”、“飞鱼”、“双凤牡丹”、“蟹篓”等精美木雕被盗走,只留下一个个空空的卯榫位在石柱上,证明它曾经的存在。</p><p class="ql-block">“前落原来有16扇闪门,拜亭后面大堂原来有20扇闪门,在南下部队来到潮州时,曾拆下铺在地上,作为床板铺上草捆,供军队休息用,后来因一些原因,没有及时收起,后来就也遗失了……”守护祠堂的阿伯缓缓讲述着从熙祠堂历经的风雨。</p><p class="ql-block">成为国保,再次被盗</p><p class="ql-block">从熙公祠作为清代古建筑,于2006年6月10日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11月,窃贼再一次“光临”从熙公祠,他们将手伸向了从熙公祠正门石梁上“双凤朝牡丹”和“麻雀戏梅花”这两块巧夺天工的镂空石雕。警方经过紧密侦查,在两块珍贵石雕被盗40多天后成功将其追回,让人嘘嘘不已的是,这两块国宝级石雕在窃贼眼里仅只值1.1万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石雕被盗走后留下的痕迹</p> <p class="ql-block">留下的卯榫位</p><p class="ql-block">如今,被盗走的石雕仍保存在博物馆里,等待着专业人士重新将它安装回原处,绽放曾经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濬彤公祠</p><p class="ql-block">在从熙公祠的南面,还有一座陈旭年为纪念次子江西南康知府陈鼎新而修建的濬彤公祠。</p><p class="ql-block">濬彤公祠</p><p class="ql-block">但因年久失修等多种原因,濬彤公祠主屋已经坍塌,里面杂草重生,只能透过残缺的门楼石雕,想象着它曾经的辉煌······</p><p class="ql-block">濬彤公祠的麒麟照壁</p><p class="ql-block">濬彤公祠的失修破败让我们嘘嘘不已,但它并不是个例,不少散落在乡间的重点文物因经费、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很难做到真正的保护和修复;但我们仍想在不久的将来可以看到濬彤公祠等其他的文物可以重新焕发曾经的光彩。</p><p class="ql-block">或在喧哗闹市中,或在阡陌陋巷里,当你偶然遇见一处古建筑,不妨就走进去看看,去品读那些凝固的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公祠旁边通韩江的河,如今不再有航运用途…</p><p class="ql-block">我一边参观一边感叹,比起人山人海的牌坊街,这里整个公祠包括我们只有五位游客。感叹之余有觉得这份清静难能可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