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类中的“活化石”---中华秋沙鸭

LG

中华秋沙鸭可不是一般的鸭子,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野鸭,是有着“鸟类大熊猫”之称的珍稀物种。据说,中华秋沙鸭在地球上已经存活了至少1000多万年,名副其实是一种“活化石”级别的存在。目前数量极其稀少,全球数量不足5000只,使其成为全球濒危物种之一。 去年十二月,我在广西崇左弄岗自然保护区观鸟拍鸟,听鸟友说广东韶关乳源现在有迁徙过来的中华秋沙鸭,且鸟况稳定。事不宜迟,我急急忙忙地赶了过去,因为中华秋沙鸭早就是我心仪已久的目标鸟之一。 中华秋沙鸭,雁形目鸭科秋沙鸭属鸟类,是自然界中独一无二的存在,无亚种分化。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嘴长而窄,呈红色,雌雄异色。雄鸟头、上背及肩羽黑色,下背、腰和尾上覆羽白色,翼镜白色,下体白色,两胁具黑色鳞状纹;中华秋沙鸭全长约49-63厘米。鼻孔位于嘴峰中部,羽冠长而明显,成双冠状。此外,像凤头一样,脑后有两簇冠羽也是它的特有标志。雌鸟头和颈棕褐色,具有羽冠。喉部淡棕色,上体灰褐色,胸部白色杂以褐色鳞斑。 中华秋沙鸭两胁的羽毛上具有黑色鳞纹,是它最醒目的特征,非常漂亮,很像2008年北京奥运火炬上的祥云,因此也被称作鳞胁秋沙鸭。 中华秋沙鸭偏爱栖息于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溪流、河谷之中,也常出没于湍急的河流与开阔的湖泊。 中华秋沙鸭善于潜水,能在水下游泳长达几十米的距离,主要以鱼类、石蛾科昆虫为食,也可捕鱼捉虾或啄食水草等。 中华秋沙鸭一般春季交配,不筑巢,只在树丛中寻找树洞,雌鸭通常1天产1枚,每窝8-14枚,平均10枚左右。 中华秋沙鸭的分布范围主要集中在中国的东北地区以及东南沿海地区。每年秋季,它们将带着当年出生的小鸭迁徙到温暖的南方越冬;每年3月中下旬,它们又都会迁飞到东北长白山等地繁殖下一代。冬去春来,南飞北回,振翅迁徙,永恒不息。 由于人类的猎捕、栖息地的破坏、水污染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影响,中华秋沙鸭的种群受到严重威胁。据统计,目前它们的种群数量全球大概有2400-4500只,中国境内仅有1000只左右,中国将其列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国际自然保护联盟将其列为濒危物种。 2024年12月摄于广东韶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