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读通鉴·快乐悟管理—战略的成败取决互利共赢(3)

强行者有志

<p class="ql-block">【时代解读】战国时期,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社会组织的大转型、诸侯国关系的大冲撞,既给思想流派提供了空前滋润的生存土壤,也给大国博弈提供了智慧迸发的历史舞台,包括苏秦、张仪等推动合纵或连横的战略谋划大师,他们或鼓动诸侯列国联合抗秦,或者受命秦国分化打击敌人、破坏合纵。</p><p class="ql-block">所谓战国,更多是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的代名词,经过春秋时期的持续争霸、连年战争,诸侯国数量大量锐减,最终形成战国七雄的政治格局。伴随着商鞅推行的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变革,废除了原有的世卿世禄制,推行了郡县制,建立了官僚制度和法治体系,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减少了贵族和豪强对政府的影响,使国家能够集中权力解除重大问题;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承认土地私有,重奖垦荒耕织,推动了经济的发展,增加了粮食供给,促进了人口增长,为国家的战争机器提供了坚实物质基础;通过推行小家庭制度、禁止私斗等措施,改变了合居的生活习惯和私斗恶习,培养了独立意识和责任意识,使秦国社会风气更务实、更进取,增强了秦国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尤其颁布了按照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规定以斩首数量作为军功的主要衡量标准,建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和选拔制度,实行连坐法保障措施,很快就打造了一支集结迅速、作战强悍的“虎狼之师”,更在对外战争中相继取得重大胜利。实现从落后国到强大国华丽转身的秦国,伴随着领土不断扩张,国力持续增强,对外战争和领土扩张的野心也不断暴涨,势必会引起周边国家的极度担心和警惕。</p><p class="ql-block">不断东扩、意图一统的秦国,尤其强悍无敌的军事实力和野心勃勃的扩张政策,立即让倍感压力的山东六国视为主要的威胁。相对秦国而言,齐、楚、燕、韩、赵、魏等山东六国,实力普遍较弱,相互矛盾重重,注定难以形成实质性的军事结盟。然而,面对秦国的扩张压力,又不得不寻求联合抗秦的策略。因为,只有联合起来,才能抵御秦国的侵略,保护自己的领土和利益,六国合纵策略也趁势应运而生。所谓合纵,就是弱小国家联合起来,组建强大的军事联盟,共同抵御强大的敌人秦国,维护各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随后,著名的纵横家苏秦也登上历史舞台,游说山东六国君主,强调联合抗秦的重要性,成功促成了六国合纵的协议。所以说,六国合纵是战国时期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面对秦国的崛起与威胁,山东六国应对危机、寻求联合的结果。</p><p class="ql-block">理想是美好的,现实有点残酷。自从苏秦合纵开始,早已洞察山东六国动向和策略转变的秦国,索性重用与苏秦同属鬼谷子学生的张仪施展反制措施,通过联合其它小国分化瓦解六国合纵的力量。公元前330年到公元前328年,曾经“不敢出函谷关十五年”的秦国,一直追着同意合纵的魏国打,历时三年,攻取了8座城池,也让独自抵挡秦军的魏国苦不堪言。随后,在恩威兼施稳定义渠后,秦国再次集中兵力攻打魏国,派张仪率领大军夺取了陕地、鄢地,甚至还派张仪前往魏国担任了国相,直至迫使魏国向秦国称臣求和,方才暂停了攻打魏国,也把魏国打的叫苦不迭、怨声载道。</p><p class="ql-block">然而,即便苏秦成为主持六国联盟的纵约长,甚至兼任六国的国相,由于诸侯国间缺乏真正的信任和默契,以及秦国连横策略的不断干扰,六国合纵始终未能形成稳固的联合阵线,甚至无力阻止遭到秦国胁迫的齐国、魏国出兵攻伐赵国。南方的魏国和东方的齐国共同发难,弱小的赵国显然吃不消,佩戴六国相印的苏秦可谓痛心疾首,自己千里奔波建立起来的六国合纵联盟,瞬间就被秦国打破,进而被卧床不起的赵肃侯骂了个狗血喷头,悔恨轻信了苏秦的合纵战略,促使秦国领兵攻打赵国,也更鄙视齐魏两国竟然字迹未干就出尔反尔。巧舌如簧的苏秦,不得不再次说服赵肃侯率团出使燕国,意味着“山东六国合纵为一”诞生即瓦解的失败。优秀的战略策略,成就了苏秦的名声和地位,但山东六国的各怀鬼胎,必然导致合纵联盟持续未满一年就土崩瓦解。最可悲的是,没有经历一次真正的战争洗礼和诚信考验,费尽心机的战略构想、墨迹末干的军事盟约,就在诸侯君王对苏秦的怀疑斥责中土崩瓦解。赵肃侯原本打算借助苏秦合纵山东六国之力,成为山东六国合纵联盟的盟主,指挥六国,把控局势,直到被秦、齐、魏的战鼓惊醒方才明白,山东六国需求各异,甚至各怀鬼胎,“六国盟一”的理由何其牵强,一致抗秦简直是天方夜谭。无奈,赵国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只能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战法,决堤水淹齐魏之师,冲走了齐国、魏国的军队,自己也注定损失不小。</p><p class="ql-block">六国合纵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譬如,增强了山东六国的联合力量,使秦国无法在短时间内轻易扩张;在后来的邯郸之战等战役中取得了胜利,对秦国造成了一定的削弱和打击;提高了山东六国的国际地位,在外交舞台上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但其失败又是难以避免的。我们不妨深究其失败原因,一是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山东六国虽然拥有共同的敌人——秦国,但彼此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和矛盾,而这些深层次的利益冲突和矛盾,又注定在合纵联盟中无法得到有效解决和平衡,导致联盟内部的不稳定和易分裂。二是缺乏最基本的信任,由于诸侯国间的历史恩怨和地缘政治,各国间缺乏足够的信任和默契,尤其在面对秦国威胁的时候,往往更关注自身的利益和安全,而不是联盟的共同利益。三是实行执行不力,诸侯国的军事力量和资源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协调,诸侯国的战略目标和行动计划缺乏统一性和明确性,直接导致了合纵联盟在实际战斗中的成效不佳。同时,我们也不否认秦国的连横策略成功分化了六国合纵的力量,使山东六国在面对秦国的时候一直处于劣势,联合抗秦的意愿也在逐渐减弱。</p><p class="ql-block">合纵战略的失败,使秦国实现了逐步削弱消灭各国的力量,最终很快就实现了统一六国的战略目标,对于我们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它告诉我们,在战略谋划和执行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参与者的利益关系和地缘政治,最大限度寻求共同点和平衡点,建立有效的信任机制和沟通渠道,确保参与者间的合作和协调。在面对强大的敌人或挑战时,团结合作至关重要,只有参与者形成真正的联合阵线,才能共同抵御外敌的侵略。也提醒我们,在面临强大的敌人或挑战时,我们必须保持冷静和理智,准确判断和分析大势、趋势,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计划和行动方案,还要加强自身的实力和能力建设,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和应对能力。还告诫我们,必须借鉴秦国连横策略成功分化六国合纵力量的教训,始终保持警惕和清醒,时刻防范警惕外部势力的干扰和破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