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译文】公元前333年,洛阳人苏秦向秦惠王进献兼并天下的计划,但未被秦王采纳,便果断离开了秦国,前往燕国游说燕文公,说:“燕国之所以没有遭到侵犯和掠夺,就是因为南面的赵国发挥了挡箭牌作用。秦国要想攻打燕国,就必须远涉千里,而赵国要想攻打燕国,只需行军百里。现在,您不担忧眼前的灾患,反倒顾虑千里外的事情,想问题、办事情恐怕没有比这样的错误更严重的。我希望大王您能结盟赵国,只要两国一致对外,燕国就可以无忧无虑了。”</p><p class="ql-block">燕文公听从了苏秦的劝告,资助其车马,派其前去相邻的赵国,游说赵肃侯。苏秦告诉赵肃侯说:“现在,在崤山以东的国家中,赵国的实力无疑是最强大的,也就意味着早已成为秦国的心腹之患,但秦国始终不敢起兵攻打赵国,原因就是担心遭到韩国、魏国的背后算计。秦国只要攻打韩、魏两国,由于没有名山大川的阻挡,只要吞并一些土地,很快就能兵临国都。这时候,注定无法抵挡秦国的韩国、魏国,必定会俯首称臣,而秦国由于没有了韩国、魏国的牵制,立即就会把战祸蔓延到赵国。现在,让我根据天下的地图来详细分析,各国的土地总面积大约是秦国的五倍,估计各国的兵力大约是秦国的十倍,如果山东六国能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联合出兵攻打秦国,就一定可以把秦国打败。现在,主张结好秦国的人都打算割让土地献给秦国,一旦秦国成就了霸业,他们也可以获得个人的荣华富贵,但对各国遭受秦国的践踏,反倒不会产生任何愧疚和担忧,所以才会日夜不停地借助秦国的威势恐吓各国,迫使各国割让更多的土地。我劝大王认真想一想,是不是这样的状况?从大王的长远利益考虑,还不如联合韩国、魏国、齐国、楚国、燕国,结成亲密友邦,共同抵抗秦国,各国派出大将、国相在洹水举行会议,互换人质,共同宣誓,‘如果秦国攻打某国,其他五国都要派出精兵,或者实施牵制,或者组织救援。不管哪一国不遵守盟约,其他五国都要共同讨伐它!’只要各国结成联盟共同对抗秦国,秦国就不敢再派兵走出函谷关,前来侵害山东各国了。”闻听,赵肃侯倍感欣赏和高兴,立即把苏秦奉为最尊贵的宾客,给予丰厚的赏赐,让他再去约会其他诸侯列国。</p><p class="ql-block">这时候,秦国派大将犀首率军攻打魏国,一举打败了魏国的四万军队,还活捉了将军龙贾,攻占了雕阴,随后引兵东下。苏秦担心秦军攻打赵国会挫败结盟计划,盘算着没有其他人可以前往秦国使用计策,便用激将法挑动张仪前往秦国。张仪,魏国人,当年曾与苏秦共同跟随鬼谷先生学习,精通联合、分裂诸侯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敢不上张仪。由于游说列国未能获得赏识,张仪不得不流落楚国,苏秦便趁机邀请张仪前来住处,大加羞辱,被瞬间激怒的张仪,考虑到唯有秦国才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忍辱负重前往秦国。期间,苏秦暗中派助手给张仪资助了些经费,帮助打点关系,也使张仪很快就见到了秦惠王。秦惠王对张仪的到来非常高兴,并使用客卿的高规格礼仪厚待张仪。不久,苏秦派来的助手向张仪告辞,特意解释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列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影响秦国,所以才故意激怒您,同时暗中派我资助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闻听,张仪感慨地说:“这样也好!虽然早已落在了别人的计谋里,自己反倒并不知情,显然我远不及苏秦先生的谋略。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会暗中配合!”</p><p class="ql-block">随后,苏秦再次受命前往韩国,游说韩宣惠王说:“韩国方圆九百多里,拥有穿戴盔甲的精锐战士几十万,天下的强弓、劲弩、利剑也都产自韩国。韩国士兵双脚踏弩射箭,能连续射出百发以上。用这样勇猛的士兵,披上坚固的盔甲,张起强劲的弓弩,手持锋利宝剑,以一顶百不在话下。大王如果屈服了秦国,秦国必定会索要宜阳、成皋两城,哪怕现在满足了它,明年就会要求割让其它的土地。长此以往,就会无地可给,岂不白白浪费了以前的讨好,还要蒙受以后的灾祸。何况,大王的土地有限而秦国的贪欲无止,以有限的土地来迎合无穷的贪求,正是自讨苦吃的做法,仗还没有打就丢失了土地。俗话说得好,‘宁为鸡口,无为牛后。’大王您这样贤明,拥有韩国历史上最强大的军队,反倒落下畏惧秦国的名声,到那时候,我真会为您深感害羞!”韩宣惠王也听从了苏秦的劝说。</p><p class="ql-block">不久,苏秦再次离开韩国,前往魏国,游说魏惠王说:“大王的领土方圆千里,表面上虽然不算太大,然而村镇稠密、百姓众多,已经到了没有地方放牧的地步。百姓之众、车马之多,在道路上日夜穿行、络绎不绝,熙熙攘攘,犹如千军万马。我私下估计,大王的国家并不逊色楚国。现在,闻听大王拥有二十万的精锐武士、二十万的苍头军队、二十万的敢死战士,还有十万仆从、六百辆战车、五千匹战马,反倒打算听从那些大臣的浅薄建议,选择屈服秦国。所以,我们赵王才会派我向您建议,两国订立盟约、共同抵御秦国,望大王明察决断。”魏惠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p><p class="ql-block">不久,苏秦又离开魏国、前往齐国,游说齐威王说:“齐国在边境地区建立了大量要塞,国土广袤,方圆二千余里,军队强大;披甲士兵几十万,储存的粮食甚至堆积的像小山一样。训练了精良的三军,尤其分布在20个郊县的五都之兵,进攻就像离弦利箭,作战就像雷霆万钧,解散就像风雨扫过。拥有这样的军队,即便遇到战事,也无须前往泰山、清河、渤海一带征兵。临淄城里居住着七万户百姓,按照每家至少三名男子计算,甚至无须到边远县乡征发,仅是临淄城的成年男子就能征发二十万军队。而且,临淄城富庶殷实,居民都有斗鸡、赛狗、下棋、踢球等爱好。临淄城的道路上,车辆多的互相碰撞,百姓多的摩肩接踵,衣服连起来都能变成帷帐,大家挥汗就像下雨。韩国、魏国之所以十分害怕秦国,是因为他们与秦国接壤,一旦出兵对阵,甚至不需要十天激战,就能深陷存亡的生死关头。他们如果打败了秦国,自身也会损伤过半,边境难守;一旦被秦国打败,紧接着就是国家濒临危亡。所以,韩国、魏国才对迎战秦国非常慎重,常常选择屈服忍让。如果秦国攻打齐国就截然不一样了,要背靠韩国、魏国的国土,经过卫国的阳晋之路,再经过亢父的险隘,车辆、骑兵都难以并行。只要有一百人守住险要,一千人也难以通过。即便秦国准备驱兵深入,也要顾忌韩魏两国的背后活动,虽然表面骄横,但却疑心重重,虚张声势而不敢冒进攻齐。由此而见,秦国注定是难以威胁齐国的。但是,你们不仔细考虑秦国对齐国的无可奈何,反倒打算向西俯首称臣,这是齐国群臣的计策失误。现在,只要听从我的建议,齐国就能免去屈服秦国的卑名,而获得强国的实际利益,因此希望大王您能留意谋划!”齐威王也同意了苏秦的建议。</p><p class="ql-block">最后,苏秦离开齐国,前往楚国,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无疑是天下的强国,方圆六千余里,拥有百万甲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储存的粮食可以满足十年的需要,这也是称霸天下的资本。楚国可谓秦国的心腹之患,楚国强则秦国弱,秦国强则楚国弱,两国注定势不两立。现在,我替大王考虑,不如联合诸侯国孤立秦国。我可以让崤山以东的诸侯四季向您进贡,以获得大王抗御秦国的明确命令;再把江山社稷、祖先宗庙托付给您,练兵整军,听从您的指挥。由此而见,联合结盟则诸侯割地前来归附楚国,横向亲秦则楚国割地归附秦国,两种办法存在天壤之别,大王您选择哪一种呢?”楚王也听从苏秦的劝说。最终,苏秦成为主持六国联盟的纵约长,兼任六国国相。随后,向北返回赵国复命的时候,跟随的车马之多,犹如君王出巡的仪仗。</p><p class="ql-block">公元前332年,秦惠王派犀首逼迫齐国、魏国,共同出兵攻伐赵国,借此破坏了各国的盟约。见状,赵肃侯严厉斥责苏秦,让苏秦倍感恐惧,遂请求出使燕国,联手报复齐国。然而,苏秦前脚离开赵国,盟约就土崩瓦解了,赵国甚至引决黄河水淹灌齐国、魏国军队,迫使齐、魏两国撤走了军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