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2016年3月10日济南市首例骨髓穿刺输液首例开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医学中IOI指的是什么?</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在医学领域,IOI即为intraosseous infusion的缩写,中文译为骨内输液,也被称为骨髓输液。这种输液方式主要用于那些静脉通道难以建立的危重病人急救场合。骨髓输液的原理是通过骨髓腔丰富的血管网将药物和液体直接输送到血液循环中。这种方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场景,操作简便且快速安全,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因此能够为急救工作争取宝贵的时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骨髓输液技术的发展历史悠久。早在1922年,Drinker及其团队通过对胸骨血液循环的研究,首次提出了骨髓腔作为输液途径的可能性。他们描述了动物骨髓的解剖特性,并探讨了其作为输血部位的可行性,为后续的技术应用提供了理论支持。1933年,Josefson等人通过胸骨输注肝浓缩剂治疗恶性贫血,取得成功。此后,骨髓输液技术在多个案例中得到了验证,例如1937年的胶体二氧化物注射、1940年的血液输注治疗粒细胞减少症、1941年的新生儿急救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上世纪50年代初期,随着技术的革新和设备的改进,骨髓输液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这一时期,人们主要利用胫骨和股骨进行输液。1952年,环钻针技术的出现有效防止了骨髓血栓的形成。1954年,髂脊成为了输注多种药物的理想位置,包括地戈辛、去甲肾上腺素、硫酸妥钠及右旋糖酐等胶体液。然而,随着其他给药途径的兴起,如气管内、心脏内、腹腔内和舌下等,骨髓输液技术的应用逐渐减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font-size:22px;">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心肺复苏和急诊医学的发展,骨髓输液技术再次受到重视。它已被纳入美国心脏病学会生命支持和儿科生命支持课程中。特别是在现代战争环境下,由于大量使用高爆武器,导致大量伤员出现,尤其是肢体火器伤及大面积烧伤伤员,并常常合并休克。在这种情况下,骨髓输液技术因其定位准确、操作简便快速的特点,在战场急救中显示出明显的优势。尤其在对低血容量伤员进行紧急救治时,骨髓输液技术能够显著提高救治效率,降低因静脉插管困难而延误治疗的风险。</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