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古老的淮安大地上,镇淮楼犹如一位饱经沧桑的老者,静静地矗立在淮安市淮安区城中心,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兴衰。</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这座拥有独特魅力的建筑,整体共有三层。它的三层为封闭型,采用砖石结构,给人一种沉稳、坚固之感,仿佛在默默坚守着它所承载的历史使命。一层有一条南北走向的过道,仿佛是一条时光隧道,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二层为开放型,内部陈列着一些古老的瓷器,这些瓷器犹如岁月的精灵,它们身上的每一道纹理、每一抹色彩,都在诉说着过去的故事。而那柄静静摆放着的大刀,仿佛还带着往昔的锋芒,让人联想到曾经的金戈铁马。楼的正东面,有一口金色的大钟,阳光洒在上面时,便会折射出耀眼的光芒,仿佛在唤醒人们对历史的记忆。与之相对的西面,有一面大鼓,北面也有几面大鼓,它们虽已有些陈旧,但那厚重的鼓身似乎仍能发出震彻云霄的声音,让人感受到一种磅礴的力量。还有那锈迹斑斑的大铁锚,它可是镇淮楼的“宝贝”,承载着与淮河的深厚渊源,也正是因为它,镇淮楼才更显名副其实,它仿佛是在提醒着人们,曾经淮河的水患与人们镇住淮河的决心。登上三楼,内部同样陈列着一些瓷器,仿佛是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传递着古老的信息。这里还有淮安历史的简介,以及名人与镇淮楼的故事,让人在欣赏文物的同时,也能深入了解这座城市的历史文化。</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有着悠久的历史,它从南北朝时起,历经晋、隋、唐、宋、元、明、清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岁月。最初,它本名谯楼,是城门上的瞭望楼。在元代,因其是南北交通的重要枢纽,楼上悬挂起了“南北枢机”“天澈云衢”的金字匾额。明代时,楼上置“铜壶滴漏”用以报时,故又名“谯楼”,后又置大鼓专伺打更、报警,所以也被称为“鼓楼”。到了清代乾隆年间,由于淮河水患不断,人们为了震慑淮水,将其更名为“镇淮楼”。现存建筑为清光绪七年十月重建式样,但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扩大。</p><p class="ql-block"> 镇淮楼不仅是建筑艺术的瑰宝,也是文化交流的见证者。著名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他的游记中介绍过淮安,让淮安这座城市在世界范围内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而镇淮楼作为淮安的标志性建筑,想必也在马可·波罗的眼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外,这里还与周恩来总理有着不解之缘。总理小时候住在附近的驸马巷,曾在镇淮楼上放过风筝。晚年时,他也曾回忆起这段美好的童年时光。镇淮楼,无疑是总理童年记忆中一颗璀璨的明珠。</p><p class="ql-block"> 如今,镇淮楼被辟为淮安区博物馆展览厅,四周建成了市民公园。它不再仅仅是一座古老的建筑,更是一个文化的载体,一个让人们了解淮安历史、感受淮安文化的重要场所。每天,都有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慕名而来,登上镇淮楼,感受它的古朴与庄重,领略它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p><p class="ql-block"> 淮安镇淮楼,它用自己的身躯承载着历史的重量,用无声的语言诉说着岁月的故事。它是淮安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者,更是人们心中永远的文化瑰宝。在未来的岁月里,它将继续屹立在那里,见证淮安的发展与繁荣,传承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