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当我踏入这片承载着厚重历史的校园,仿佛能听到1937年深秋那历史的钟声。西南联大在战火纷飞中,以它特有的方式书写着教育史上的悲壮篇章。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处建筑,都仿佛在诉说着当年联大师生不甘意志沉沦与精神屈服的故事,他们用笔墨书写着民族抗争的不屈精神,用文化找寻着国家救亡之路。</p> <p class="ql-block">站在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旧址门口,我仿佛穿越了时空。这里曾经汇聚了多少热血青年,他们怀着救国救民的理想,在艰苦的环境中坚持学习与研究。我想象着当年师生们进出校园的身影,他们坚定的步伐,炽热的目光,都在为民族的未来而奋斗。如今,这里已成为人们缅怀历史、传承精神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关于“三路迁校”的故事,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师生们分三路由长沙经粤汉线南下至广州,转香港海防,通过滇越铁路来到昆明。这一路的艰辛与不易,是他们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求学之路,也是民族精神的传承之路。每一段迁徙的路程,都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他们从未放弃,因为心中有着坚定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读着《继续"五四"精神 肩担救亡责任》这篇文章,我深受触动。作者呼吁全国同胞继承先辈们的革命传统,在全面抗日战争中承担起应有的历史使命。这种精神在西南联大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里的师生们不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更是在民族大义面前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五四”精神。他们就像一盏盏明灯,照亮了黑暗中的中国,让后人看到了希望与力量。</p> <p class="ql-block">结束语:</p><p class="ql-block">“西南联大”,是中国历史上群星闪耀的一处所在,也是中国人的血性与风骨展现得最淋漓尽致的时期。</p><p class="ql-block">自由的学术风气,严谨的'教学态度,众多世界顶尖的学术泰斗,以及一群认真求学的学生,一同构成了那绚烂明媚的八年。这是最震撼,也最令我泪目的地方。 山河破碎、烽火硝烟的年代,这群读书人不畏枪林弹雨,不惧条件艰苦,凭着一身风骨,守护国家文脉。是他们,书写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担当着民族脊梁,西南联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珠穆朗玛峰!</p><p class="ql-block">“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个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在于有没有好教授),它是一个传说,更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奇迹。纵然岁月匆匆,历史不断在时光中揭开了一页又一页,它也会一直为无数人所深深铭记,持续绽放着璀璨光芒。</p><p class="ql-block">心神往之的一段历史,务实又浪漫,艰苦而又活泼,大师星布,浩篇充栋,可是联想到他们在浩劫中四散,命运不一,心里不免震撼,再联想如今大学的氛围和状态,我们应该自省和反思,在最和平的年代,却浪费了最好的资源。</p><p class="ql-block">1、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p><p class="ql-block">2、黑格尔曾说:一个民族,有一群仰望星空的人,才会有希望。看完本片,我有的只是感慨。感慨如今生活在优越环境下的大学生是怎么了?是因为我们已不需要奋斗了吗?我想现在我们缺的是激情。在当时那个激情燃烧的年代,西南联大的学生们都满腔爱国热情,他们有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他们能坚忍不拔,他们能用汗水换来可喜的成绩。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p><p class="ql-block">3、刚毅坚卓是西南联大的精神。“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西南联大人才辈出,例如朱自清先生,杨振宁教授等等,他们都生活简朴,住着简陋的楼房,吃着简单的食物,虽然物质生活清贫困苦,但是他们学识渊博,饱含对国家的热忱之情,为国家贡献自己的努力。国家动荡不安,北大,清华,南开三所大学纷纷与日寇做着各种斗争,因而遭到报复,学校被炸,学生被抓,教授入狱。尽管日本人残酷无情,但作为中国人今天观看了《西南联大》历史纪录片之后让我感触良多,现在回想起来还觉得挺惭愧的,我们现在的条件多好啊。可是还在抱怨学校这样差那样差,甚至以这些借口来逃避我们应该学的很多专业知识,我们是幸运的,我们处在和平年代,可以放心的在学校里汲取丰富多样的知识,却不懂得珍惜,还经常想尽各种办法来逃课“真是身在福中不知福”。</p><p class="ql-block">要知道,当时联大的学生正处在水深火热的战争年代,依然是那么的'渴望学习,甚至连生活都令人堪忧,但还是不能阻挡他们学习的决心。他们在校舍被摧毁后没有就此放弃学习,而是抓住了每一个学习机会。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依旧坚持学习,真的让人十分震撼!古有勾践卧薪尝胆、苏秦头悬梁锥刺股等故事都是发人深省的,至近代的联大学生同样在艰苦的时代,没有放弃自己的理想、抱负。他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忍辱负重,敢于与恶势力斗争到底。联大师资雄厚,尽管当时的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依然坚守“刚毅坚卓”的校训,培养了不少人才,当时的就有朱自清、梅贻琦,闻一多、冯友兰等著名教授。</p><p class="ql-block">联大也因为有这些学富五车、爱国学士的存在,联大也因此蓬荜生辉,联大的莘莘学子也在他们的教导下学到了很多知识,有所成就,例如:邹承鲁、杨振宇、华罗庚等人才均出于此。当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便是学校环境。当时联大的办学理念是“适应社会,培养通才,追求真理,学术自由,民主办学,教授治校;汇聚名师,培养精英”,正确的办学理念是西南联大办学成功的必要条件,宽松的学习环境和严峻的教学要求也是西南联大办学的一大特点,西南联大实行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淘汰制,重视基础,强调课程要以基础为重心,这使得学校立德气氛十分浓厚。在这样的教学理念下,西南联大培养了大批人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