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今年暖冬,三九温暖如春。闲在家里没事,一连几天逛了我们芜湖几处风景名胜,虽然是故地重游,但细品味,感觉并不比外出旅游差。</p> <p class="ql-block"> 赭山,芜湖标志景观。</p> <p class="ql-block"> 呆萌石狮长个白鼻子</p> <p class="ql-block"> 古今同框</p> <p class="ql-block"> 修缮一新的广济寺香火正旺</p> <p class="ql-block"> 滴翠轩位于广济寺地藏殿西侧,原名“桧轩”,绍圣元年(1094),<span style="font-size:18px;">北宋文学家、书法家</span>黄庭坚携家来芜湖。曾在此寓所读书。滴翠轩原址民国七年(1918)毁于火灾,次年重建。</p> <p class="ql-block"> 登上瞭望塔远眺,大江横流,江城风光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赭山脚下的凤凰山安师大教职工老宿舍区,正在拆迁。院内有各个年代的老建筑,有建国前的,有五、六十年代和七、八十年代的。走在院内,怀旧感混杂着沧桑感扑面而来。</p> <p class="ql-block"> 萃文中学旧址。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加拿大传教士毕竟成来芜湖,在青山街创办“育英学堂”,为基督教附设的教会学校。1906年改名为“萃文书院”,1912年迁至风凰山,后易名为“萃文中学”。现仅存教学楼和教务处楼,为西式建筑风格。“竟成楼”,大概是以传教士毕竟成之名而名命的。</p> <p class="ql-block"> 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九月十三日,英国与清政府在烟台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条约规定:增开芜湖、温州、北海、宜昌四处为通商口岸和领事官驻地。次年二月,英国政府在范罗山设立领事署。范罗山地处芜湖繁华地段中心,前有镜湖,后有长江,位置极佳。英国人在范罗山山顶修建了领事署、总税务司、洋员帮办楼,在毗邻范罗山的雨耕山修建了领事署官邸。这四幢西式风格建筑一起被称为“英驻芜领事署建筑群”。是安徽省最早的、也是保存最好的外国领事馆馆址。1949年解放后,范罗山先后成为芜湖市军管会、中共芜湖地委、中共芜湖市委机关和芜湖市政府部门所在地。英驻芜领事署办公楼、洋员帮办楼和总税务司公所办公楼分别为人事局、组织部和宣传部的办公场所。2010年初,范罗山上的市委和市政府机关迁往城东新区,范罗山上的西洋建筑闲置。</p><p class="ql-block"> 2013年5月,英驻芜领事署建筑群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英国领事署旧址</p> <p class="ql-block">总税务司公所旧址</p> <p class="ql-block">洋员帮办楼旧址</p> <p class="ql-block"> 英驻芜领事署官邸位于范罗山西南侧的雨耕山山顶,始建于1887年,建成于1889年。<span style="font-size:18px;">原为英国领事寓所,后成为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办公楼,现在是餐馆。内思职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现在辟为镜湖区金融集聚区。</span></p> <p class="ql-block"> 英驻芜领事署第三任领事威妥玛,就是他代表英国与清政府北洋大臣李鸿章签订了《烟台条约》,此人是位汉学家。</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span>位于雨耕山南麓,由芜湖天主教第二任主教、西班牙修士蒲庐设计并监造。<span style="font-size:18px;">内思楼整体布局呈“日”字形,依山而建,顺应山势随高就低,山下建五层,山上建两层,阶梯状分布。</span>采用了当时最先进建筑技术和工艺。1935年,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建成并投入使用,是当时芜湖最大的私立教会学校。最初设有电机和机械两科,共8个班,学生350人,教职工24人。1951年,学校与教会分离,在原址建立芜湖工业学校。1955年,芜湖工业学校改称芜湖电力学校,芜湖人俗称“芜湖电校”。1978年,学校整体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安徽机电学院。</p><p class="ql-block"> 2019年10月内思高级工业职业学校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天主教堂</p> <p class="ql-block"> 建于1919年的芜湖海关大楼</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