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日的起源

空心木头

<b><font color="#ed2308">昵称:空心木头</font></b><div><b><font color="#ed2308">美篇号:22900783</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文字:原创</font></b></div><div><b><font color="#ed2308">图片:我的相册</font></b></div> 节日是一种普遍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民俗事象。在中国,一年四季,有很多节日。刚过完春节,便是元宵节,还有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中国的传统节日都积淀着一个民族风俗生活传承和演化的历史。随着社会的发展,节日的风俗会不断变化。 我们习惯把中国节日称之为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四处喜气洋洋、欢乐祥和、幸福美满。人们一年辛苦劳累,期望着节日的到来,而节日总是反映着一个民族在一定时期的文化心理、审美情趣和价值观念。<div>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一直是文化鼎盛人文兴旺的文化强国,中国的节日一直都是世界尊崇和追随的文化娱乐活动。其实,中国传统节日的根源,是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才有了节日。</div> 节日的起源与岁时节令有关。中国的汉民族是一个农业民族。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人们对大自然的时间周期变化节律,有了越来越深的认识。经过一代代人对天象和物候的不断地观察和总结,于是就有了岁时节令的划分。<div>  到战国时期,在中国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四时、十二月、二十四节气的岁时节令体系。这个体系成为汉族人民安排生产生活的时间表。许多传统的节日就是在此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div> 由于节日与岁时节令又有区别,因此节日的起源又与原始崇拜和与之相联的祭祀活动、禁忌等行为有关。原始崇拜包括图腾崇拜、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类型。它产生于太古时代,根源于生产力低下情况下原始人类对于自然力的敬畏心理。<div>  例如,原始人类因为向往光明而崇拜太阳,因为“地载万物”、是人类衣食住行所自出而崇拜土地——这些都是自然崇拜。又如,闽是“东越蛇种”,而闽人把蛇、瑶、畲民族是盘瓠之后而祀犬——这是图腾崇拜,也是原始祖先崇拜的迹象。<br></div> 由于灵魂观念的产生,原始人类又有了另外一类祖先崇拜——例如夏人以黄帝为祖先,等等。随着原始崇拜观念的产生,人们于是有了种种祭祀和禁忌行为。这些祭祀和禁忌行为,是按一定的时节来安排的,因为它们同原始人类的生活和生产活动有极其密切的关系。这样,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于是有了节日。 秦汉到六朝时期,在国家统一的基础上,汉民族的主要传统节日基本形成。在中国节日民俗的发展史上,这一时期有三件事值得一提:其一是阴阳家对上古传统节日的整理与系统化,规定四季、八方、十二月令、二十四节气,各有戒律,强调了时令节日中的禁忌、攘除等内容。<div>  《史记•太史公自叙》批评说,阴阳家有太多的禁忌,其中有些未必是合理的,徒然使人畏首畏尾而已;不过,他们对四时节令的总结,还是顺应了自然界的主要规律,是不可改变的。</div> 二是儒家吸收了阴阳家学说,又加强了祖宗崇拜的成分,通过节日活动来体现孝弟伦常,促使节日的礼仪化。三是佛教的传入,不仅为汉民族原有的节日风俗带来了新的内容,例如春节早上祭神祭祖,全用斋菜,早餐也是素食,还使民族增添了像浴佛节之类的新节目。 唐宋以后,汉民族节日风俗发生重大变化。尽管节日还保留着宗教迷信的色彩,但诸多祭祀和禁忌行为的初始意义和神秘气氛已经逐渐消解,仪式改变了性质,喜庆欢乐的成分加强了。节日的文化风俗内容越发丰繁起来,每个节日都有了自己的文化娱乐活动和饮食习俗。另外,由于宋明理学对民间文化的巨大影响,祖宗祭祀成为重要节日必不可少的礼仪。 时至今日,根源于岁时节令和原始崇拜相结合中国节日,有历史性的变异,也有地域性的变异。中国疆域辽阔,不同的地区,生活环境和条件,生产方式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别,加上民族的融合,移民的流动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每个地区的节日风俗,有一定的差异,因而也形成了全国各地丰富多彩的节日民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