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七七:1 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

在路上

<p class="ql-block">记得是2018年初,在微信大学同学群里大家如常地问候,天长地短地议论着过往。不知谁的提醒,同学们异常兴奋起来,回忆的贴子一下爆涨,都觉得应该搞个庆祝活动,纪念恢复高考上大学40周年。有同学提议:“我们出本书吧,书名就叫《一九七七》”。同学们都是1977年冬参加国家恢复的高考,1978年春走进大学校园的。</p><p class="ql-block">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搞好大学招生是全国人民的希望》:“凡是符合工人、农民、上山下乡和回乡知识青年、复员军人、干部和本届高中毕业生均可自愿报名。”即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废止1966年以来高校招生一直奉行的政策,“群众推荐,领导批准。”在这之前有刘道玉、查全性等教育家呼吁,在全国恢复高考,推动高校新的招生制度改革。1977年8月中央召开科学和教育工作座谈会,中国科技大学助教温元凯具体提出高校考试招生十六字方针,“自愿报名,领导批准,严格考试,择优录取”。国家领导人邓小平提出删去“领导批准”四字,说:“考大学是每个人的权利,不需要领导批准”。9月教育部召开高校招生工作会议,决定1977年度的高校考试招生工作延迟于年底进行。</p><p class="ql-block">这一新的政策颁布,很快在全社会掀起风浪,尤其在知识青年中,掀起的是狂风巨浪。它在阐释科学公正的人才培养选拔制度的同时,也让人们明白了,国家将要进行重大政治及制度改革。</p><p class="ql-block">在以后若干年里,许多文章提到十年“文革”,高校“十年停止考试招生”,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高校废止考试招生制度从1966年开始,到1977年底恢复,应该是12年而不是10年,加上1978应届中学生参加高考,按常规这次应试的相当于不尽相同学历的13届中学生齐聚考场。一个月内前后两次合计录取新生27万,意味着8亿人中平均每届录取新生2万,可谓四万里挑一,空前绝后。半年后的1978年秋又一次进行考试招生40万,一年间分别有77级和78级两届大学生通过高考走进大学校门,可谓历史上高校招生的一个奇葩年。“文革”期间国家对中小学学制曾几次进行变更——小学由六年到五年制,初、高中由六年到四年半又四年制。</p><p class="ql-block">上大学前同学们的标签几乎都是“知青”——“知识青年”,专指那个年代上山下乡或回乡,不再上学的初中和高中学生。除极少数参军、招工进厂当工人,或以残疾、独子等特殊原因留在原居住城镇的,绝大部分中学生毕业离校后的出路都是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在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之后又有人将这一段历史称颂为“激情燃烧”的岁月。</p><p class="ql-block">1966年5月,史无前例的“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在全国掀起,紧跟着各大、中、小学校“停课闹革命”,高校的考试招生制度从此时废止。之前的教育制度也被定义为“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是为资产阶级上层建筑、意识形态服务的,必须废除。1968年文化大革命运动进入高潮,原在校66、67和68三届初、高中学生听从伟大领袖号召:“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到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由此在全国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城镇初高中学生上山下乡运动,直至文化大革命结束。认为年轻人只有到农村去,与贫下中农相结合,参加生产劳动,进行思想改造——“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才能成长为合格的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承担起解放全人类的神圣使命。</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白虎是“文革”前所谓“十七年修正主义教育路线”下培养的最后一届——66届高小学生。在文化大革命初期“停课闹革命”两年后,他才随着原66、67和68三届高小学生(均为6年制)一起,于1968年9月经推荐成为文革中的第一届中学生。四年半后又以1972届高中生回到农村,“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直至五年后的1977年底国家恢复高校考试招生制度,他又成为文革后参加高考的第一届大学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