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合朝天街廊桥上的畅想

穿越时空

<p class="ql-block">许多年前,看过一部剧情简单的电影《廊桥遗梦》,说的是摄影记者罗伯特.金凯寻访偏远的罗斯曼小城,在罗斯曼廊桥邂逅农妇弗朗西斯卡的爱情故事。</p><p class="ql-block">一束野菊花,激起她心底沉寂已久的涟漪,演绎出一段动人的浪漫经历。</p><p class="ql-block">廊桥旁,唯美的画面,动人的故事,给我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p><p class="ql-block">蛇年初三,我和夫人应邀来到六合朝天街拜访老友家才先生,听说他家附近就有一座已成为六合名片的廊桥,顿时引起我们的浓厚兴趣。</p><p class="ql-block">哈老师陪伴我们一起来到滁河河畔,登上这座号称南京城唯一的廊桥。</p> <p class="ql-block">廊桥,在六合人的口中又称作“浮桥”,位于六合老城的南部,横跨滁河两岸。桥墩旁的青石碑,告诉我们它的由来:为便利两岸居民的往来,唐代时这里就建有漂浮水上的木桥,因“桥下常有鲭鱼,长数丈,或隐或现”,故名“龙津桥”。</p><p class="ql-block">黄巢起义时,龙津桥毁于兵火。“桥弯螮蝀临滁水,十八拱高似月轮。不是巢兵烧毁后,至今犹复跨龙津。”这首《龙津桥》古诗成了古桥的挽歌。</p><p class="ql-block">南宋绍兴年间,知县龚相以木桥联结为舟,从此“浮桥”重生。</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原址建设了混凝土大桥。因不敷交通需要,2011年政府再投巨资,修建成与两岸现代高楼大厦相衬,与六百年历史的清真大寺对应的景观桥。</p><p class="ql-block">廊桥全长435米,柏油马路路宽26米,双向4车道,与马路并列的一侧建有挑檐长廊,可供行人通行,廊亭旁装点着“美人靠”,古色古香。大桥北端不远处的文庙,庄严肃穆,南端紧临着有六百多年历史的清真寺。</p> <p class="ql-block">清真寺,门牌号为雄洲镇清真街1号,建于明朝1404年,占地5000平方米,是六合地区最古老的清真寺。史料记载,清真寺为常遇春二世孙常泰公,受恩赐第六合,于明永乐二年(1404)所建。大殿坐西朝东,殿内后侧有宝殿。大殿梁枋门窗及台基石雕均施伊斯兰教风格的图案。大殿前东南11米处有明代“永乐”古井一口,东北10米处有450年古柏一棵。为纪念中国伊斯兰教创始人、中国经学院院长达浦生先生(六合人),清真寺内于2004年建《达浦生纪念馆》一座。2006年,南京市公布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年被国家民委公布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脱胎往日的六合浮桥,廊桥更无遗梦,昭示着未来可期!</p><p class="ql-block">站在巍巍壮观的廊桥亭内,看着桥上车水马龙,两岸林立的现代高楼和民居,桥下缓缓驶过的大船,岸边翩翩起舞的居民,犹如一幅国泰民安,幸福满满的画卷徐徐展开……</p> <p class="ql-block">肖振才,学者、作家,长期从事史志研究和文学创作,曾参与《中共中央南京局》《南京百年风云》《南京抗美援朝运动》《南京市志》《中共南京历史辞典》等多部史籍编写。出版专著10余部,代表作有《大智大勇—周恩来在1946》、《南京典当史》等,著述多次获省市优秀作品或“五个一”工程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