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六话“立春”

愚人知愚

<p class="ql-block">  立春,又名正月节、岁节、改岁、岁旦、打春等,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立,是“开始”之意;春,代表着温暖、生长。</p><p class="ql-block"> 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在传统观念中,立春有吉祥的涵义,标志着万物闭藏的冬季已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万物生长的春季。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南北跨度大,各地自然节律不一,在中国的北回归线(黄赤交角)及其以南一带,可明显感觉到早春的气息,而部分地区来讲只是入春天的前奏,万物尚未复苏,还处于万物闭藏的冬天。</p><p class="ql-block">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立春在古代是重要的祭祀节日,也是劝农备耕的重要时节,后逐渐演变为流传千年的各种民俗,包括演春、迎春、打春、咬春等。</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一、基本含义</b></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最初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寅位时为立春。现行是依据太阳黄经度数定节气,当太阳到达黄经315°时为立春,于每年公历2月3-5日交节。明代作品《群芳谱》对立春解释为:“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诗云:“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夏、秋、冬同。”</p><p class="ql-block">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在自然界,立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立春乃万物起始、一切更生之义也,意味着新的一个轮回已开启。立春即春季的开始,时序进入春季。此时虽依然春寒料峭,但寒冬已尽,春回大地,万物复苏,大自然生机勃发。所以古人重视立春,在古时有迎春之仪。</p><p class="ql-block"> 气象学上将连续5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0℃以上作为春季开始的标准。按照气象学标准,立春到来时,中国960万平方千米的土地上,大约只有67万平方千米是春天。大风、降温仍然是全国大部分地区天气的主角,并常伴有小雪飘落。在古时,立春这一天,皇帝亲自下地耕田,替苍生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们也常常在立春的时候“咬春”:北方地区的人们吃春饼、萝卜,南方地区的人们吃春卷。</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二、发展历程</b></p><p class="ql-block"> 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孟春时节的开始,战国后期成书的《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就有相关记载,立春成为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p><p class="ql-block"> 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它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秦汉以前,南北各地风俗文化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 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拜神祭祖、祈岁纳福、驱邪禳灾、除旧布新、迎新春等庆典均安排在立春日及其前后时段举行,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三、岁时民俗</b></p><p class="ql-block"> 立春为“四立”之一,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廿四节气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二十四节气与干支以及八卦等是联系在一起的,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古人很早开始就探索宇宙的奥秘,并由此演绎出了一套完整深奥的观星文化。上古时代人们定天象、法地仪,观象授时,创制八卦、历法等,文明肇始。二十四节气是上古农耕文明的产物,其背后蕴含了中华民族悠久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廿四节气原是依据斗转星移制定,它与“十二月建”是干支历的基本内容。天维建元,是从寅开始的,“斗柄回寅”,新岁开启。据《淮南子·天文训》收录:“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返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从立春起进入了寅月,阴阳转发,阳气初生,万物复苏。新轮回由立春开启,春回大地,万象更新。干支纪元,以立春为岁首,亦即岁节。</p><p class="ql-block"> 作为传统的农耕社会,古人相当重视立春岁首,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早在先秦时期中国一些地方便传承着以立春岁首拜神祭祖、纳福祈岁、驱邪攘灾、除旧布新等为主题的节庆活动,这一系列的节庆活动不仅构成了后世岁首节庆的雏型框架,而且它的民俗功能也一直遗存至今。</p><p class="ql-block"> 在早期观象授时时代,农事周期就是庆典周期,有些节气也就是节日,终而复始、万象更新的岁节是百节之首,衍生了大量与之相关的岁时节令文化。虽然此后由于在历史发展中阴阳合历历法制度的推广,节气与节日发生了分离,但许多节令民俗仍旧保留了下来。在秦汉以前,各地风俗时历不同,一些地方岁首礼俗所重的不是阴历元月朔日,而是干支历廿四节气的立春。立春岁首对于传统农耕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重大的岁首庆典活动都是在立春节气后进行。</p><p class="ql-block"> 民间还有“早立春和晚立春”的说法,比如“早立春堆满谷,晚立春堆满人”,即“早立春”的年份是好年景,谷粮满仓,“晚立春”的年份年景不好。这说明在古代皇家垄断天文学知识的情况下,大众是把农历年月日当作了“标准记时”,不知道立春并没有早晚之分,只是它在农历中的日期是来回漂移的。</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四、物候现象</b></p><p class="ql-block"> 立春,在自然界,最显著的特点是万物开始有复苏的迹象。古代一些著作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溶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五、节令活动</b></p><p class="ql-block"> <b>1、迎春</b></p><p class="ql-block"> 古人十分重视立春,有迎春之仪。 迎春是在立春前一日进行的,目的是把春天和句芒神接回来。过去在每年的皇历上都有芒神、春牛图,以及“龟子报春”、“铜鼓驱疫”等,都是当时过立春节日的重要活动。</p><p class="ql-block"> 句芒为春神,即草木神和生命神。句芒的形象是人面鸟身,执规矩,主春事。浙江地区立春前一日有迎春之举。立春前一日抬着句芒神出城上山,同时又祭太岁。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迎神时多举行有大班鼓吹、抬阁、地戏、打牛等活动。其他一些地区则贴“春风得意”等年画。广州地区则在立春前后,击鼓驱疫,祈求平安。</p><p class="ql-block"> <b>2、糊春牛</b></p><p class="ql-block"> 糊春牛这项风俗活动是在立春前开始进行的,按传统的作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好匠,于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春牛图像。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用春木做腿,再糊上纸,涂上颜料,一个牛的形象就制作成功了。俗谓糊上红黄色的纸多,当年就“五谷丰收”;糊上黑色纸,当年收成不好。所以知县安排多用红黄纸,以得民心。春牛糊好后,举行开光点睛仪式,即设立香案,顶礼朝拜。</p><p class="ql-block"> <b>3、打春牛</b></p><p class="ql-block"> 鞭春即打春牛,亦称“鞭春牛”“鞭土牛”,立春日将泥塑春牛打碎,这是农耕文明时代的遗风。通过打春牛之俗,提醒农人,春天已到,应该不违农时,及时播种谷物,祈愿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人们用以桑木为骨架做成的春牛,是专供“打春牛”风俗活动用的“牛”。为了迎春,先在县城郊区选择一片风水好地,搭起“春棚”准备迎春。春棚一般搭在交通要道,便于集中人群的地方。四周插上彩旗。</p><p class="ql-block"> 打春牛,又称鞭春牛、鞭土牛,起源较早,盛行于唐、宋两代,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由此看出,鞭春牛还是一种繁殖巫术,即经过迎春的春牛土,撒在牛栏内就可以促进牛的繁殖。</p><p class="ql-block"> <b>4、咬春</b></p><p class="ql-block"> 立春日时令饮食是作春饼、赠春盘、食春菜等饮食之俗,以迎春、庆春。春饼是立春日典型的时令食品,从魏晋南朝时代起,人们迎春食春饼。《荆楚岁时记》载:“立春之日,亲朋会宴,啗秦饼、生菜,帖‘宜春’二字。”春饼是一种薄面饼,取生菜、果品、饼、糖等置于盘中,取迎新之意,时称“春盘”,也可赠送亲友品尝。立春时节南方地区流行吃春卷。</p><p class="ql-block"> <b>5、踏.春</b></p><p class="ql-block"> 在南方地区,立春后人们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喜欢外出游春,俗称出城探春、踏春,这也是春游的主要形式。</p><p class="ql-block"> <b>6、立春祭</b></p><p class="ql-block"> 立春祭是一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立春祭活动内容包括祭春神、太岁、土地等众神。太岁为值岁之神,坐守当年,主管当年之休咎,因此民间也多祭之。从传统的干支纪元规则上来讲,立春之时就是新旧太岁进行交接之时。太岁神对应六十甲子,共六十位,每年有一位当值,在当年当值的太岁谓之“值年太岁”。拜太岁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古老传统习俗。</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六、文学创作</b></p><p class="ql-block"> <b>1、二十四节气歌</b></p><p class="ql-block">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p><p class="ql-block">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p><p class="ql-block">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p><p class="ql-block">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是八廿三。</p><p class="ql-block"> <b>2、农业谚语</b></p><p class="ql-block">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p><p class="ql-block">人勤地不懒,人懒地起碱。</p><p class="ql-block">春寒夏闷多雨,秋冷冬干多风。</p><p class="ql-block">立春一日,百草回芽。</p><p class="ql-block">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p><p class="ql-block">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p><p class="ql-block">春争日,夏争时,一年大事不宜迟。</p><p class="ql-block">立春雨水到,早起晚睡觉。</p><p class="ql-block">要想庄稼好,一年四季早。</p><p class="ql-block">春寒雨飕飕,夏寒雨断流。</p><p class="ql-block">立春雪水化一丈,打的麦子无处放。</p><p class="ql-block">立春热过劲,转冷雪纷纷。</p><p class="ql-block">打春冻人不冻水。</p><p class="ql-block">春打六九头,七九、八九就使牛。</p><p class="ql-block">春打五九尾,穷人跑断腿。</p><p class="ql-block">吃了立春饭,一天暖一天。</p><p class="ql-block"><b> 3、诗词意境</b></p><p class="ql-block">《京中正月七日立春》</p><p class="ql-block">罗隐·唐朝</p><p class="ql-block">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p><p class="ql-block">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p><p class="ql-block">《立春日晨起对积雪》</p><p class="ql-block">张九龄·唐朝</p><p class="ql-block">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今年迎气始,昨夜伴春回。玉润窗前竹,花繁院里梅。东郊斋祭所,应见五神来。</p><p class="ql-block">《立春》</p><p class="ql-block">刘长卿·唐朝</p><p class="ql-block">谁家二月煮新丝,一江黄鲫应不识。</p><p class="ql-block">明日倘或桃李晓,莫问老梅知不知。</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七、生活起居</b></p><p class="ql-block"> 春季气候变化较大,天气乍寒乍暖,由于人体腠理开始变得疏松,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减弱,所以,初春时节年老体弱者换装尤应审慎,不能突然减少服装。在起居方面,人体气血如自然界一样,需要舒展畅达。春季是呼吸道疾病的易发时期,包括感冒、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等。注意居室空气的流通,适度开窗通风换气。</p><p class="ql-block"> 在立春时节,很多人都会因为接触外界的过敏源而导致肌体出现一些过敏反应,从而诱发哮喘、鼻炎等季节性过敏疾病。因此在外出时要避免近距离接触花粉等过敏源。</p><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20px;">八、养生保健</b></p><p class="ql-block"> 立春过后,天气逐渐变暖,万物复苏,自然界的各种生物萌生发育,此时人体内的阳气也随着春天的到来而向上向外升发,因此,在精神、起居、饮食、运动、补养等方面都要顺应春阳升发这一特点,在调摄养生中注意保护阳气。春夏养阳,应早睡早起,以适应春季阳气初升的特点。春季人体新陈代谢开始旺盛,饮食宜选用辛、甘、微温之品。</p><p class="ql-block"> 春季养生的另一方面,就是要防病保健。俗语说“百草回芽,百病引发”,春天万物萌动,也滋生细菌,所以春天应特别注意讲卫生。春季的气候特点是以风气为主令。在早春,主要是风寒邪气致病,而到了晚春以后,是以风温邪气致病。《黄帝内经》说:“风者,百病之始。”因为其他几种邪气是借助于风气侵入人体的,像寒邪、热邪、湿邪等。</p><p class="ql-block"> 2025.2.1整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