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9月8日早赴位于宝鸡市扶风县境内的古刹法门寺。</p><p class="ql-block"> 法门寺始建于东汉末年(147-180)古称阿育王寺,经时空长河数次维修重建,距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唐高祖时更名法门寺并将其赐为皇家寺院。</p> <p class="ql-block"> 景区早八点半开门,今天是农历八月初六吉祥日,在等候开馆的半小时内寺前广场就迎来了两拨婚庆车队,新人双双对着寺院顶礼膜拜,祈求幸福平安。据说这已成了当地的风俗,是婚庆程序中不可缺失的环节。</p> <p class="ql-block"> 前后两拨车队都被二十来个小伙子纠缠不让离开,以为发生了什么矛盾或是闹婚?现场保安告诉我,他们就是附近的居民讨要成盒喜烟,婚家不想误事只得应酬,就近的烟酒店也乐想其成大赚一把,有时连打扫广场(因燃鞭炮)的保洁阿姨也会伸手要红包或喜糖,谁不想沾点喜气呢。</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依规布局坐北朝南,中轴线上山门、前殿、佛塔、大雄宝殿一字排开。</p><p class="ql-block"> 普光明殿重建于1939年,内奉华严三圣像(毗卢遮那佛、文殊菩萨、普贤菩萨)、韦陀护法和十八罗汉。</p> <p class="ql-block"> 高80米十三级的法门寺塔故事多多。此塔1569年在汉中大地震时崩毁,明万历1579年皇家赐银重建。1981年8月24日因连天暴雨雷电塔的半边坍塌,1987年4月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唐代地宫,使藏匿了1100余年的2499件(其中138件属一级文物)珍宝得以重见天日,特别是佛祖真身指骨舍利的发现轰动了四海内外。</p><p class="ql-block"> 公元前三世纪,阿育王统一印度后为弘扬佛法,将佛骨舍利上万份分送到国内外,供奉在中国的有十余处,北京八大处灵光寺就有佛牙舍利。</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地宫平面呈甲字形,由南步入经隧道可达前中后室,总长21.12米宽2-2.5米,佛真身指骨舍利是在后室北壁的秘龛内长6.5厘米的白玉棺中发现的。遗憾现时地宫正在维修不能参观。</p> <p class="ql-block"> 石鼓石球瑞兽雕塑。</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1992年重建,内奉五佛(东阿众佛、西阿弥陀佛、南宝生佛、北不空成就佛、中大日如来佛)、十二圆觉和二十四诸天。</p> <p class="ql-block"> 法门寺西院布置成博物馆,用实物和图片展示地宫中揭开面纱的金银玉瓷宝器和丝织品。</p> <p class="ql-block"> 以下是打开地宫时的现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前室白玉阿育王塔。</p> <p class="ql-block"> 中室白玉灵帐。</p> <p class="ql-block"> 后室存放真骨舍利的五重宝函,外三层分别为四方铁、银、檀香木宝函,内二层是水晶棺和白玉棺。</p> <p class="ql-block"> 鎏金茶具。</p> <p class="ql-block"> 鎏金捧真身银菩萨,高38.5厘米重1.926Kg。</p> <p class="ql-block"> 细颈琉璃瓶高21.3厘米,腹径10.7厘米。</p> <p class="ql-block"> 丝织品。</p> <p class="ql-block"> 秘色瓷玉壶赏瓶。</p> <p class="ql-block"> 地宫中的真骨舍利只有一枚,同时存放的还有三枚影骨舍利,影骨是用玉石或象牙等仿真身指骨而做,以假乱真谨防盗窃或毁坏(因前有北周武帝灭佛),影骨同样被视为圣物,放置在各色珠光宝器中。</p><p class="ql-block"> 八重宝函内放了一枚影骨。由里至外第一重:珠宝顶单檐四门纯金塔,第二重:金筺珍珠珷石宝函,第三重:金筺珍珠纯金宝函,第四重:六臂观音纯金宝函,第五重:鎏金如来顶银宝函,第六重:素面顶银宝函,第七重:鎏金四天王顶银宝函,第八重:银棱顶檀香木宝函(可惜发现时已残朽)。</p> <p class="ql-block"> 收于阿育王塔中的鎏金铜浮屠,高53.5厘米重7.4Kg,也存放了一枚影骨。</p> <p class="ql-block"> 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长196.5厘米,是佛教中地位最高的法物,禅杖是873年唐懿宗为迎送佛骨舍利赦命制造。</p><p class="ql-block"> 禅杖和八重宝函、鎏金铜浮屠均是国家禁止国外展出的珍贵宝物。</p> <p class="ql-block"> 在古寺的西北方有座始建于2004年至2009年落成的合十舍利塔,其气势恢宏称塔却似殿堂,门首上方巨大的菱形体仿佛是双手合十擎香向天而拜。</p> <p class="ql-block"> 合十舍利塔前开阔的广场。</p> <p class="ql-block"> 日光菩萨和大势至菩萨。</p> <p class="ql-block"> 合十舍利塔建筑面积7.67万平米,高148米,1代表在世独一无二,48代表佛陀诞辰日的农历四月初八。</p><p class="ql-block"> 大门上的“合十舍利塔”由赵朴初题写,两边楹联:“圣入莲宫浮图拔地迎甘露,天飞花雨舍利腾辉耀法门”。</p> <p class="ql-block"> 大殿天王塑像。</p> <p class="ql-block"> 殿柱壁上美轮美奂手印不同的众佛雕。</p> <p class="ql-block"> 佛祖的真身指骨舍利就珍藏于殿内。</p> <p class="ql-block"> 佛骨舍利只在节假日双休日和农历初一、十五放在这个熠熠金光的小塔内供人瞻仰,我们有幸见到了这一刻。</p> <p class="ql-block"> 行百公里到宝鸡市去看中国青铜器博物馆。博物馆建在小山上,好不容易上山找了个车位,结果却吃了闭门羹。据保安说接上级指示,从昨天起已闭馆停止参观,风闻可能有大人物要来造访,没办法只得悻悻而去。果不其然两天后的9月10号习近平在宝鸡考察,青铜博物馆是其中一站。</p><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旁有个石鼓公园,高高的石鼓阁耸立山上,登临一望平复了些许失落感。</p> <p class="ql-block"> 从宝鸡西进甘肃,连霍高速穿过秦岭,往天水麦积山140公里的路段有几十座隧道,最长的麦积山隧道长12公里,在中国排行第二,内设了17处停车带。</p><p class="ql-block"> 麦积山是西秦岭山脉中的一座孤峰 ,高142米,因形似麦垛而得名,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就镶嵌在垂直的绝壁上。</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代的后秦(384-417)兴于北魏,后经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开凿或重修,现存的窑龛有221个造像近7000件,还有壁画980多平和不少碑刻。麦积山地质沙岩,所以绝大部分造像是石胎泥彩塑精致漂亮,而先人们能在这样的绝壁上艰辛创作也实属不易。</p> <p class="ql-block"> 按指示导向牌扶梯而上。铁梯多处有景区疏导保安值守,每岗两人轮换(8:30-17:30),每天上下要多个来回。</p> <p class="ql-block"> 第13窟。一佛二菩萨的浮雕地处东崖,麦积山地标式窟龛中的主佛高15.7米,是石窟中最大的造像。在1982年修复时,主佛右脸颊内发现手抄本《金光明经》一卷,菩萨眉间还出土一件题记为“绍兴二十七年”的南宋白瓷碗。</p> <p class="ql-block"> 在13窟的右侧,沿扶梯向东是一个完全封闭式的长廊,十几个窟龛一字排开,每个龛内基本都是一主二仆,造型精美神态各异。</p> <p class="ql-block"> 这些造像大多起始于北周,绚丽的色彩是宋明时代重修时留下的。</p> <p class="ql-block"> 第3窟称为千佛廊,全长36.5米,现存佛像297尊沿山壁上下六排分坐,每尊高约90厘米。为防鸟类筑巢排泄和人为破坏,又利于水或湿气排出,特意用纱框封起来加以保护。</p> <p class="ql-block"> 建于北周的第4窟是座大型栈桥式崖阁,它七堂八柱面宽30米立于东崖之上。4窟中供奉7尊主佛(多宝佛、阿弥陀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称上七佛阁,也叫散花楼。</p><p class="ql-block"> 释迦牟尼佛,左右分立弟子阿难和迦叶。</p> <p class="ql-block"> 前廊两端上部耳龛内有维摩诘和文殊菩萨像,下塑大力金刚。</p> <p class="ql-block"> 堂前壁雕。</p> <p class="ql-block"> 挂在堂门之上的《是無等等》匾是清书法家王了望所书。“是無等等”取自《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無”表示得到或丧失存在与不存在,“等等”表示世间事景都不过如此,可谓五蕴皆空。</p> <p class="ql-block"> 第5窟建于隋末唐初,内奉三世佛(过去燃灯佛、现世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前廊塑有3.6米高形象威武脚踏牛犊的踏牛天王,因此5窟也叫牛儿堂。</p> <p class="ql-block"> 北魏期的98窟位于西崖,主佛高13米,两侧菩萨高9米,造像与东崖大佛遥相呼应,可惜右侧菩萨只存石胎。经历代维修,造像的前额宽下颌瘦已显宋元风格。</p><p class="ql-block"> 1978年在大佛胸部发现了由292枚汉唐宋不同朝代钱币连起的钱串。</p> <p class="ql-block"> 精美的佛脚。</p> <p class="ql-block"> 麦积山石窟因历史和艺术造诣研究有十五处洞窟定为特级保护单位,部分轮流开放或不开放。</p><p class="ql-block"> 第133窟称万佛洞,其内复室叠龛碑刻最多。</p> <p class="ql-block"> 下图取自网络。</p> <p class="ql-block"> 第44窟。释迦牟尼佛盘脚端坐施无畏印,面容莹润神情圣洁,相传此像以西魏文帝皇后乙弗氏为模所塑(逝后开此窟),被誉为东方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 第121窟开于北魏晚期,其中菩萨和弟子造像相互依偎窃窃私语,独具匠心的艺术生动活泼,颠覆了人们对佛造像的惯性认知。</p> <p class="ql-block"> 山脚下建于东晋的瑞应寺。</p> <p class="ql-block"> 早听朋友说甘南的扎尕那很美,于是它成了这次西行中的旅游重点。从麦积山到扎尕那约500公里,经连霍高速转省道210和国道345到达目的地用了近8小时。当日阴,除了时不时的细雨靡靡,也偶遇视野只有几十米的瓢泼大雨,尤其是省道210绕行在山间谷底,虽有惊险但周边墨绿的山色被雨水洗的幽静清新。</p> <p class="ql-block"> 途经“天险”腊子口。腊子口东西峭崖対峙,隘口约30米宽地势险峻,上了些年纪的人都知道,1935年9月红军长征北上在此成功突破了国民党军队的凭险据守,最后抵达陕甘根据地。</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位于甘南藏族自治州迭部县益哇乡,四围被迭山和光盖山环抱,山峰最高处海拔4500米。此胜境在1925年由奥地利探险家约瑟夫*洛克发现,他惊叹这边风景如此绚丽,毫不吝惜为其冠名“东方伊甸园”。</p> <p class="ql-block"> 位于村落东北面的光盖山主要岩体由灰白色(局部橘粉色)着装,在阳光下易反光,因此也叫石镜山。扎尕那的藏语意为“石匣子”,它确名副其实,就像一个聚宝盆落入人间。</p><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景区内有四个自然村,随坡地自下而上是东哇村(游客中心所在地)、业日村、达日村和代巴村,为有更好视野,我们选择海拔3150米代巴村内的“白云藏家乐”客栈下榻。</p> <p class="ql-block"> 景区内设有四五个观景台,可以尽情欣赏景区全貌。</p> <p class="ql-block"> 拉桑寺。藏民信奉藏传佛教,村寨中普建有寺庙。</p> <p class="ql-block"> 每天绕塔人络绎不绝。</p> <p class="ql-block"> 生活环境造就了这里游牧、农耕、狩猎、采集业的融合,当然现在一定再加上旅游业的蓬勃发展。</p><p class="ql-block"> 青稞晾晒架。</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云境野舍酒店。</p> <p class="ql-block"> 在扎尕那画卷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幻化不断的云彩,无论是日晴朗朗或昼阴幕幕,云都是上天赠予这片土地的精彩墨迹。</p> <p class="ql-block"> 云团团簇簇,漂在空中绕于山巅撒向林间流落身旁,它无处不在滋润万物,此景让你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中。</p> <p class="ql-block"> 高大挺拔的云衫水杉是扎尕那山区的主要树种。</p> <p class="ql-block"> 牛群在这里悠闲漫步饮食无忧。</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不仅有山还有其他丰富的地质地貌,在村落对面的南坡有一片开阔的高山草甸。</p> <p class="ql-block"> 骑马是藏民揽客的项目。</p> <p class="ql-block"> 距草甸约一公里有个仙女湖,闻其名在没见到它时已在心中憧憬了一幅亮丽倩影,尽管向上攀爬呼哧带喘也没有动摇阻止我的脚步,那可是个高山湖泊呀。</p><p class="ql-block"> 见到它时却让人大失所望,在林间她只是个不足400平米的狭长水池。</p> <p class="ql-block"> 在达日村附近的光盖山中有一条叫润午沟的峡谷,又给我们带来了不同的喜悦。</p> <p class="ql-block"> 沟内山壁陡峭怪石嶙峋,鸟啼林翠溪水轻流。</p> <p class="ql-block"> 直升机可带你俯看扎尕那山水全貌。</p> <p class="ql-block"> 扎尕那成了人们趋之若鹜的写生打卡地。</p> <p class="ql-block"> 日暮,喧嚣的扎尕那将进入梦香,以更美的容貌迎接明日晨起的阳光。</p><p class="ql-block"> 留恋扎尕那,挥之不去的扎尕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