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世界的金华”新期待:“五百滩公园”改造提升工作的未来愿景与展望 <br><br> 施怀德</h3> <h3>【题记】“聚力擦亮八婺文化名片,在担负新时代文化使命上破圈出彩”……持续擦亮“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市域文化标识。(摘自金华市八届人大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h3> <h3>在城市发展的浪潮中,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关键要素。金华,这座拥有深厚历史底蕴的城市,正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五百滩公园”改造提升项目为契机,致力于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地标,以培根“万年稻源”,铸魂“千载婺学”,添彩“百工艺都”,开启“世界的金华”崭新篇章。</h3> <h3>一、提高文化站位<br><br>在当今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城市竞争已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实力的较量,文化软实力的竞争愈发凸显。金华若想在激烈的城市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提高文化站位,以全新的视角谋划项目。<br><br>站在“国际枢纽城”的高度,金华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交通优势,正逐步成为连接国内外的重要枢纽。同时,融入“大金华山文化区”建设,挖掘和整合区域内丰富的文化资源,可为城市文化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此外,作为“世界稻作农业文明起源地 ”“中华万年历史文化新高地”“全球新丝路起点城市”,金华应积极建构世界稻源文化和全球丝路文化高地,将“五百滩公园”改造提升项目,打造成“国际枢纽城”文化枢纽的标志性、标识性项目。通过这些高站位的谋划,确立项目的独特定位,深入开展文化铸魂和标识凝炼工作,使项目成为展示金华文化魅力的重要窗口。</h3> <h3>二、赋能标识培育<br><br>“五百滩文化活力岛”作为改造提升的核心区域,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承载着激活五百滩整体活力的重要使命。“稻之道,万年长;艺之道,孕上山;易之道,始阴阳”,为赋能金华“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市域文化标识培育,通过将原有建筑改造并命名为易缘文体馆、艺都美术馆、稻源音乐厅、万年上山自然科技博物馆等场馆,则可为国内外游客和市民,提供极佳的世界稻源文化研学游场域,以及高品质公共文化服务场所。</h3> <h3>(一)易缘文体馆:文武融合,全面发展<br><br>“人文肇始,中华易源”,全国政协委员、国际易学联合会名誉会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著名国学、易学、医学家张其成先生为上山文化的题词,不仅为中华万年易道文化研究规划了愿景,还为万年伏羲易道文化项目的开发作出了文化铺垫。易缘文体馆秉持的文武并重、动静结合的理念,折射出了“中华易源”万年上山的智慧之光。文武之道,在于一张一弛;文体之道,体现一动一静。“易”与天地、日月、阴阳相通,与易结缘,寓意着与自然和谐共生,达到身心的平衡与和谐。在易缘文体馆中,既注重文化传承与弘扬,设置静态的文化艺术展示区和学习空间,让人们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又强调体育的锻炼与竞技,配备动态的体育竞赛场地和训练设施,满足人们强身健体的需求。这种动静结合的模式,使文化与体育相互促进、相得益彰。<br><br>此外,易缘文体馆还可探索多元化发展路径。通过数字化与智能化创新,引入先进的科技手段,提升服务体验;加强社区与社群建设,促进居民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拓展教育与培训功能,培养更多优秀人才;推动文化与体育旅游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履行公益与社会责任,为社会发展贡献力量。</h3> <h3>(二)艺都美术馆:文化融合,传承创新<br><br>艺都美术文化与万年上山文化的融合,为艺术创作和文化传承带来了新的活力。<br><br>在上山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大量精美陶器,如大口盆、陶杯、陶壶、筒形罐、平底罐等,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展示了上山“太阳部落”先民高超的制陶技艺。“陶兄瓷弟,一脉万年”,艺都美术文化在陶瓷艺术方面底蕴深厚,上山文化的陶器制作技艺为其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素材,两者在陶艺制作技艺上实现了融合与创新。同时,上山文化陶器上的太阳纹、五字纹、卦象纹等纹饰,质朴而神秘,体现了上山“太阳部落”人对自然的观察和描摹。艺都美术文化,在纹饰与图案设计和“易画”创作上,着眼传统与现代结合,巧妙融入上山文化的纹饰元素、易道思维和阴阳观念,可创作出具有独特韵味的艺术作品。<br><br>此外,上山文化中的艺术作品源于生活且高于生活,体现了“太阳部落”先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的追求。艺都美术文化的创作者们可从上山文化中汲取灵感,将其元素融入作品,创作出具有独特风格和深刻内涵的艺术佳作。</h3> <h3>(三)稻源音乐厅:文化交融,传承发展<br><br>万年上山作为“世界太阳及其太阳神崇信文化寻根地”“世界稻祖伏羲文化祭祀地”,与音乐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br><br>伏羲与音乐文化渊源颇深,“伏羲作琴瑟”,制作了三十五弦之瑟,其制作技艺和音乐表现,反映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和审美追求。“伏羲造《驾辩》之曲”,并以此为乐名进行舞蹈和祈祷丰收的仪式,进一步证明了伏羲与音乐文化的紧密联系,也体现了音乐在远古社会中的重要地位。<br><br>上山文化与稻源音乐文化高度契合。上山文化中的“稻祖祭坛”,是祭祀“稻谷之祖”“太阳之神”伏羲的重要场所,在祭祀活动中,音乐是表达对稻祖太阳神敬畏和祈求丰收的重要方式,稻祖祭坛与稻源音乐文化存在天然融合点。上山文化的干栏式居址,不仅体现了万年上山“太阳部落”先民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丰富的音乐生活空间,“太阳部落”先民们在居址内通过敲打器乐、唱歌跳舞等方式丰富精神生活,这些音乐活动构成了稻源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r><br>此外,上山的“三源六艺十首”文化,与稻源音乐文化也紧密相连。上山文化作为东方手造艺术策源地,其陶器、石器等艺术品,可作为打击乐器或伴奏工具,与稻源音乐文化相结合。上山文化中的“尞五之祭”祀艺,包括祭祀技艺和仪式等,往往伴随着音乐的演绎和歌曲的吟唱,与稻源音乐文化共同构成了上山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h3> <h3>(四)万年上山自然科技博物馆:文化科技,深度融合<br><br>万年上山“世界稻源”文化与自然科技博物文化在多个方面具有较高的粘合度和结合点。<br><br>作为“世界水稻野生驯化十万年演化史实证地”,上山文化中的水稻栽培是人类早期农业科技的重要成就。在自然科技博物馆中,可以通过展示水稻的驯化过程,稻种选育到播种、收割、加工、储存、酿酒、食用等系统化作业流程、以及稻作农业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等,体现上山文化在农业科技方面的贡献。上山文化中的陶器制作,展示了人类早期对手工艺技术的掌握和创新,自然科技博物馆可以展示陶器的制作工艺、原料选择、烧制过程等,体现上山文化在陶艺方面的成就,并与现代陶瓷科技进行对比和联系。<br><br>上山文化中的干栏式居址和初级村落环壕等居住方式,体现了人类早期对自然环境的适应和利用,这些元素可以与自然科技博物馆中的生态展示、人类居住环境变迁等内容相结合,展示人类与自然环境的互动关系。上山文化中的彩陶、纹饰等艺术形式,不仅展示了人类的审美观念,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自然世界的理解和探索,这些元素可以与自然科技博物馆中的艺术展品、科学插图等相结合,展示艺术与科学的交融与互动。<br></h3> <h3>三、聚焦世界目光<br><br>“一带一路金枢纽,和会万邦稻祖源。”“旅游为表,科技为里,文化为魂”,金华应返本传统,开新时代,以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世界目光。在“五百滩公园”改造提升中,融合、植入金华“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标识文化元素,使改造后的“易缘文体馆、艺都美术馆、稻源音乐厅、万年上山自然科技博物馆”,成为“世界的金华”,聚焦世界目光的“C位平台”。<br><br>同时,规划设计“礼敬稻源——世界稻源文化标志塔”,以及“万年上山,世界稻源‘三源(世界稻源、东方艺源、中华易源)六艺(居艺、农艺、陶艺、酒艺、纹艺、祀艺)十首(远古中华第一居:干栏式居址、第一壕:初级村落环壕、第一坛:稻祖祭坛、第一米:栽培稻米、第一陶:上山彩陶、第一酒:谷物麯酒、第一祭:尞五之祭、第一字:陶文五字、第一卦:六爻豫卦、第一田:最早古稻田)’文化、千载婺学人物、百工艺都民间文化浮雕长廊”和“婺州风雅颂”三江六岸灯秀实景演艺等项目。通过这些举措,使“五百滩公园”成为“世界稻源文化标识地暨‘婺州风雅颂’实景演艺聚焦地”“世界稻源文化传播中心”“世界稻源文化大会永久会址”,以及“世界的金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和“平台”。<br><br>“五百滩公园”改造提升项目,承载着金华的文化梦想和发展期望。通过提高文化站位、赋能标识培育、聚焦世界目光,金华将以更加自信的姿态走向世界,让“万年稻源,千载婺学,百工艺都”的文化标识闪耀在世界舞台上,为“世界的金华”建设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h3> <h3>(作者为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金华市政协六届文史委员、金华山文化研究院院长、文博研究员,2025.1.31)</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