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腊月二十四是南方小年之日,秋冬晴朗的好时光,是再次自驾游砚都肇庆的第二天,主要是集中在老城区的旅游景点游览。其中高要学宫是文旅游必打卡景点之一。</p> <p class="ql-block"> 在肇庆老城区,隐藏着一座名为高要学宫的古老建筑,即肇庆府学宫,又称文庙,肇庆府学宫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正东路42号。1979年被列入广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高要学宫,实际上应该称为肇庆府学宫。这个名字是因为当年定文保单位时的行政区划而得名。不过,高要和肇庆之间有着复杂的历史联系,外地人看了两三遍也不一定能搞清楚。</p> <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是一座集府学和文庙于一体的建筑。学宫是一个古老的词汇,现在主要见于岭南地区,如德庆学宫、揭阳学宫、番禺学宫等。肇庆府学宫大部分已经损毁,但大成殿幸运地保留了下来。大成殿是明宣德年间的建筑,重檐歇山五开间,最重要的是,这里保留了明初的彩画!</p> <p class="ql-block"> 肇庆最早的学宫是北宋庆历年间(1041-1048)端州知军州事朱显之创建的端州州学(今城中路市政府大院内)。宋崇宁年间迁建于城东(今正东路高要学宫);重和元年(1118)正式定名为肇庆府学。元至明期间,数次易址重建。</p> <p class="ql-block"> 明嘉靖十一年(1532)巡按御史吴麟、知府钱铎复建府学于城东原地,并将城中县学迁出与之合并,称为府县学,形成"左府学,右县学,庙居中,两学合为一庙"的特殊格局。明万历二十年(1592)重建城中县学宫,府县学分开,城东处学宫仍为府学。</p> <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前身为端州州学,其建筑规模基本完善,形制风格保留至今,是研究岭南古建文化的重要标本。</p> <p class="ql-block">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现存建筑包括大成殿、西庑、大成门、泮池和文昌阁等,构成了一个二进院落的格局。</p> <p class="ql-block"> 一般来说,提到明代官式建筑的彩画,人们脑海中浮现的是清代的版本。但肇庆府学宫的彩画明显带有宋元遗韵。明清时期的斗拱和昂上通常没有纹饰,而这里的斗拱和昂上有卷草图案。明清梁枋有严格的构图和类型,而这里的构图却非常自由,没有旋子彩画的痕迹,枋心画的都是植物花卉,两侧有如意头。柱头和短柱上使用的龟背纹也非常特别。</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p> <p class="ql-block"> 在明清时期,北方建筑进行了大变革,而岭南建筑还能保持传统面貌,真是处处充满惊喜。现在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肇庆,你不宣传你的历史人文景点真的糊涂啊!</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殿宇高大庄严,梁架彩绘珍贵更是不可多得,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保留了宋、明两代南方的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p> <p class="ql-block"> 大成殿是学宫的主体建筑,建筑面积达357平方米,采用悬空漏顶设计,四进柱结构,展现了典型的南方建筑风格。殿内置放和供奉大成至圣先师文宣王孔子及其弟子的塑像,陈列着肇庆儒学历史文化展,展示了学宫的历史和文化。</p> <p class="ql-block"> 2012年,肇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学宫的保护工作,对学宫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修缮。2016年5月17日,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工程竣工,重新对外开放。</p> <p class="ql-block"> 孔子学堂</p> <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不仅是广东省现存较大的孔庙之一,也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1979年,学宫被评定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学宫还曾是叶挺独立团第二营的驻地,留下了红色革命的印记。</p> <p class="ql-block"> 至圣先师孔子</p> <p class="ql-block">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父叔梁纥,母颜氏。中国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精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p><p class="ql-block"> 孔子是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辑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享年72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源具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被后世尊为"至圣"。</p> <p class="ql-block"> 亚圣孟子 宗圣曾子</p><p class="ql-block">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被后世尊为"亚圣"。</p><p class="ql-block"> 曾子(前505年-前435年),姒姓,曾氏,名参,字子舆,被后世尊称为“宗圣”,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一说山东嘉祥)人。黄帝后代,亦为夏禹王后代,曾点之子,孔子的弟子,春秋末年思想家、儒家大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七十二贤之一,儒学五大圣人之一,孔庙四配之一。</p><p class="ql-block"> 曾子参与编制了《论语》,创作《大学》《孝经》《曾子十篇》等作品,他提出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构成了一套完整的封建伦理道德的政治哲学体系,还有其内省、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都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曾子为人孝悌、诚信,留下了“啮指痛心”(“二十四孝”之一)“曾子杀猪”等家喻户晓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 复圣颜回 述圣子思</p><p class="ql-block"> 燕子,即颜渊(颜回)、(前521~前481年)春秋来鲁国人,名回,字子渊,亦颜渊,孔子最得意弟子,(痛也》说他"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为人请逊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他异常尊里老师,对孔子无事不从无言不悦,以德行著称,孔子称赞他"资哉回也","回也,其心三月不违反、仁'(《雍也))。不幸早死、自汉代起,颜回被列为七十二员之善,有时祭孔时独以颜回配事,此后历代统治者不断追加谥号:唐太宗辱之为"先师",唐玄宗尊之为"党公",宋真宗加时为"克国公",元文宗又导为"克国新茶公",明底靖九年改称"复圣"。山东曲阜还有"复圣庙",</p><p class="ql-block"> 子思,名孔级,字子思、孔子嫡孙,生于东周敬王三十七年(公元前483年),辛于周威烈王二十四年(公元前402年)。终年八十二岁,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子患受教于孔子的高足曾参,孔子的思想学说由曾参传子思,子思的门人再传孟子、后人把子思、孟子并称为思孟学派,因而子思上承曾参,下启孟子,在孔孟"道统"的传承中有重要地位。《史记.孔子世家)记子思年六十二(当为八十二之误),而不详其生卒年、案子思之父孔鲤,死于孔子之前,子思的年代当跟孔子的年代相当、子思在儒家学源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因此,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签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p> <p class="ql-block"> 修德进贤-肇庆儒学历史文化展</p> <p class="ql-block"> 前 言</p><p class="ql-block"> 肇庆,古为端州,自古尊师重教,民风纯朴,学风端正。肇庆府学宫始创于北宋庆历年间时为端州州学,后为高要学宫,1114年为兴庆府学,1118年为肇庆府学。是西江流域最早的学宫之一。近千年来,几度兴废,为肇庆教育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创办学宫,是肇庆历代地方官员重视文化、重视人才执政理念的体现,在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人才、发展教育等方面有着极为深远影响。</p> <p class="ql-block">第一部分</p><p class="ql-block"> 学宫概况</p><p class="ql-block"> 学宫,是历朝历代官方设立的学校,是中国古代官方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历代封建王朝对儒学尊崇备至,每一州、府、县治所在地都设有学宫。学宫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p> <p class="ql-block"> 学宫起源</p><p class="ql-block"> 中国自古尊师重教。最早把尊师重教纳入国家战略是战国时期的齐桓公。"齐桓公立稷下之宫,设大夫之号,招致贤人而尊崇之"。(东汉末年徐干《中论·亡国篇》。齐桓公设立稷下学宫,强化尊师重教行为,为齐国强盛提供智力持。齐国也因此成为战国七雄雄主。</p><p class="ql-block">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汉平帝元始三年(即公元3年)夏季,王莽向汉平帝刘行奏请设立学宫。这是中国古代官方设立学宫的较早记录。</p> <p class="ql-block"> 学宫发展</p><p class="ql-block"> 唐宋元明清是中国古代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学宫为中国官方和民间输送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p> <p class="ql-block"> 中国著名学宫</p><p class="ql-block">古代中国重要学宫</p><p class="ql-block"> 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官方学府,为政府和民间输送了大量的人才。</p><p class="ql-block">学宫与文庙</p><p class="ql-block"> 文庙,是纪念和祭祀我国伟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在历代王朝更迭中又被称作文庙、夫子庙、至圣庙、先师庙、先圣庙、文宣王庙,尤以"文庙"之名更为普遍。据《明史》记载,明嘉靖年间,经礼部诸臣会议,"去其王号及大成、文宣之称。改大成殿为先师庙,大成门为庙门。其四配称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明史·志第二十六·礼四》)。一些地方孔庙和学宫是分开的,而一些学宫和孔庙既承担教学任务也承担祭孔功能,俗称文庙、孔庙。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印度尼西亚、新加坡、美国等国家分布着2000多座孔庙,中国国内1600多座,而目前国内保存较好的孔庙只有300余座,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21座。</p> <p class="ql-block"> 孔子称呼及祭孔庙宇一览表</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的年代,孔子尊称和祭孔庙宇名称也是历史文化发展变化的过程。</p><p class="ql-block"> 汉晋.隋年代,称孔子为先师、先圣、宣尼、宣父,庙宇为仲尼庙、孔庙。</p><p class="ql-block"> 唐朝,称为谥"文宣王",庙宇为孔圣庙、文宣王庙。</p><p class="ql-block"> 宋朝,称为加"至圣号",庙宇为宣圣庙、夫子庙。</p><p class="ql-block"> 元朝,称为加号"大成",庙宇为先师庙。</p><p class="ql-block"> 明朝,称为去其王号、称"至圣先师,庙宇为孔庙、文庙。</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 肇庆儒学</p><p class="ql-block"> 岭南儒学兴盛于唐代,为了加强对岭南的"文治教化",朝廷在大部分州都设立了官办学校。至北宋初期,由于政府不准州县自行立学,岭南地方的州学很少。"自宋仁宗命郡县建州学,而熙宁以来,其法浸备,学校之设遍天下,而海内文治彬彬矣。"至此,岭南地方州县学发展到高峰。肇庆是岭南最早的儒学中心。</p> <p class="ql-block"> 先贤与名宦</p><p class="ql-block"> 受儒家文化侵润的肇庆,孕育出数量众多的儒林人才。他们为肇庆儒学教育做出重要的贡献。同时,古代曾来肇任职的官员们,通过经费资助、修建书院、督课学业和厚待文士等各种方式,进一步推动了肇庆儒学教育的发展和繁荣。</p> <p class="ql-block"> 本地先贤和肇庆宫宦分别介绍各有关朝代的几十位才子佳人。</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其建筑形制别具一格,保留了宋、明两代南方建筑特点和艺术风格,是广东保存较好的明代学宫建筑艺术珍品,是研究岭南古建文化的重要标本。</p> <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的形制与建筑特色</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前身为端州州学,宋崇宁年间迁至今址,重和元年(1118)正式命名为肇庆府学,其建筑规模基本完善,形制风格保留至今,是研究岭南</p><p class="ql-block">古建文化的重要标本。</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高要学宫)</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现保存有大成殿、西庑、大成门、洋池、簧宫门、文昌阁等建筑,占地3000平方米。</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航拍图</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平面图</p> <p class="ql-block"> 历代对肇庆府学宫的保护</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是肇庆地区历史上三座著名的学宫之一,历代地方官员对学宫的保护尤其重视,明成化年间,知府黄瑜认为保护学宫是"吾侪事吾侪责"。虽然朝代更迭,但传承儒学的传统并没有间断,保护修缮学宫成为了历代官员的一种责任和担当,历代修缮学宫的代表人物包括黄瑜、王洋等。</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历史沿革表</p> <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工程</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历代肇庆知府高度重视学宫的保护。明代陈万言、杨起元在不同时期分别撰写了《重修肇庆府儒学记》,对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的情况作了详细的描述。这种良好的作风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肇庆人。2012年,肇庆市委市政府 高度重视学宫的保护工作,对学宫进行了整体的规划修缮。2016年5月17日,肇庆府学宫修缮保护工程竣工,重新对外开放。</p><p class="ql-block"> 2010年,肇庆市人民政府启动肇庆府学宫(高要学宫)修缮保护工程。2012年,肇庆市文物管理部门加强对肇庆府学宫主体建筑的抢救性修缮保护,使其恢复历史建筑风貌。</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碑廊</p><p class="ql-block"> 明万历三十一年,督府张鸣冈,知府戴嬉在学宫建"敬一亭",亭中央立明嘉靖皇帝撰的"敬一箴"竖碑,东、西立宋代名儒程颐的镌有"视、听、言、动"四箴和范浚的"心箴"等碑。2016年,在肇庆府学宫西侧建立了碑廊,保护和展示了明、清两代肇庆府学宫的修葺碑记和肇庆府学卧碑。这些碑刻是肇庆府学宫的历史印记和文化瑰宝。</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儒学传承</p><p class="ql-block"> 学宫是传承儒学文化的重要物质载体。肇庆府学宫在历年传承和弘扬儒学文化中,扎根本土、吸收外来、展望未来,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儒学传承活动,成为了新时代重要的传统文化推广阵地。</p> <p class="ql-block"> "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孔子提出"仁、义、礼",孟子延伸为"仁义、礼、智",董仲舒扩充为"仁、义、礼、智、信",后称"五常"三字经之中的"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p> <p class="ql-block"> 结 语</p><p class="ql-block"> 无论是肇庆府学、还是高要县学,尽管历经沧桑,走过宋、元、明、清等几个朝代,留下近1000年学宫历史和文化,"修德进贤"成为学宫的教学宗旨,其严谨的治学风气影响着一代又一代肇庆人,于今天仍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策划本展览,意在让更多的社会人士在了解学宫历史文化的同时,为学宫的保护和活化利用工作建言献策,共同为保护好肇庆文化遗产而努力。</p> <p class="ql-block"> 游览观光又一次体会和了解肇庆的儒家文化背景及高要学宫历史发展过程,值得推荐游玩。其旅游信息:</p><p class="ql-block"> 肇庆府学宫对公众免费开放,游客可以通过打车或自驾前往。学宫内环境宁静清幽,是了解肇庆历史文化的绝佳地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