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文:安伟红、安广德</p><p class="ql-block">字辈,又称“范字”或“字派”,是家族中用于标识辈分的特定用字。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大部分同族聚居的地方和村落都遵循着这一传统,这些字辈往往由村中德高望重的长辈或邀请的秀才、举人所制定。字辈的寓意多为修身齐家、安民治国、吉祥安康、兴旺发达等,有的还源于古典名句。用字辈为子孙命名的习俗,其起源已难以考证。有人认为始于宋太宗赵匡胤,因皇室人口众多,为明晰辈分,赵匡胤规定了每一辈子孙名字中必须包含的字,此后逐渐推广至皇亲国戚和名门望族,再普及到普通家族。也有观点认为是从明朝朱元璋开始,但同一姓氏广泛使用字辈取名应是在明代以后,至清代,几乎所有同姓聚居的地方的人都有乳名(来自父母)和官名(来自家族)。字辈是中国传承千年的重要取名形式,也是中国古代一种特别的“礼”制,一直延续到现代。然而,由于各种原因,20世纪60年代以后,人们对字辈逐渐陌生。</p><p class="ql-block">安沟村是一个以安姓为主的村落,以字辈取名是家族的传统。第一世先祖祖籍翼城,因此应随翼城安氏辈份,名为廷实。二世皆为单字名,从第三世开始正式使用字辈为子孙命名。从第三到第十二世的辈字相连成两句五言诗:“邦世文自本,落洪德东凤”。前句意为:想成为对国家有用的人,必须以“文”为根本,强调读书的重要性,期望子孙博学多才,掌握报效国家的真才实学;后句字面意思是:要想在洪峰之上站住脚,必须有东方凤凰之“德”。引申为告诉子孙,要想在复杂的社会上立足,必须修身养性,以德服人。前句强调“文”——知识、才能的重要,后句强调“德”——品行、修养的重要,两句相辅相成,表达了祖先对后世子孙的殷切期望:德才兼备,立足社会,报效国家。这两句诗应被视为安氏家训,作为安氏子孙为人之道,处世之本。</p><p class="ql-block">从第十三世开始,我们只知道四辈的字:全、裕、广、宏,第五个字无人知晓,且第九世的“洪”同十六世的“宏”为同音字,这只能留待有识之士的解析了。征反坡安姓是安沟安姓的旁支,同根同源,清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才从安沟迁出,其辈字与安沟一脉相承。</p><p class="ql-block">用字辈为子孙起名,在家族中区分长幼,有助于知晓家族的繁衍进程,是很值得研究的历史课题。安沟村安姓以积极向上的字词作为为子孙起名的辈字,反映了对子孙后代的殷切期望,体现了安沟人不屈不挠、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安姓子孙的宝贵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