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亳州教育史话》之涡阳篇章(一)</p><p class="ql-block"> ——涡阳书院·黉宫·私塾</p><p class="ql-block">牛家栋</p><p class="ql-block">春节前夕,亳州市政协文史专家巩敬耕先生惠赠《亳州教育史话》两册。该书由亳州市政协文史委陈亮、巩敬耕二位主编,汇集亳州三县一区古今教育史料,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在市政协年会上发行。该书收录笔者编撰涡阳教育文章数篇,故能获得赠书,一睹为快。</p><p class="ql-block">该书共编六辑,前有概述,后有附录。第一辑《学苑寻踪》涉及涡阳部分有清代黉宫、义正书院和私塾教育,简要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涡阳义正书院,1867年(清同治六年)由知县薛元启主事创建,专为科举考试之用。后经几任知县不断扩建,可供上千学子在此读书考试。寿州刘志存、浙江张汝金等先后任山长,每年都有不少人考取秀才和贡生,光绪年间,石弓山李树藩与县城王之桢取得举人功名。据马朴仙记述,他在书院读书期间,受教于太湖儒学硕师何寅臣先生十二年。至于其他更多硕师与学子事略,容后补记。</p><p class="ql-block">晚清“戊戌变法”之后,废除科举,倡导新学,义正书院改办高等小学。民国时期,中学兴起,书院转到文庙(黉宫)教学,后迁至老城马玉昆公馆,解放后为涡阳县第一中学所在地。涡阳博物馆现藏有“修建义正书院捐输功德碑”,刻有知县薛元启、社会名流马玉昆、牛斐然以及各乡村上千人捐款明细,笔者已将碑文芳名抄录。今涡阳南部新建高中,即命名“涡阳义正书院高级中学”,老子故里尊师重教文脉得以传承弘扬。</p><p class="ql-block">涡阳黉宫在老城东南隅,1903年(光绪19年)由知县张树建创建。是祭祀万古师表孔子的庙宇,称孔庙,也称文庙、圣庙。后来义正书院在此办学,又称学宫、黉宫。建庙所需土地、资金多由地方名流捐助。颍州知州王汝砺撰《修建文庙记》载:光绪十八年,知县张树建首捐俸禄,记名提督殷家庙魏学纯捐地50亩为庙基,记名提督河南归德府总兵曹市人牛师韩、记名提督公吉寺韩楼人韩大武,城中王开朗、马骥才、栗贺年等慷慨捐资,集腋成裘,历时三年建成。黉宫的建筑规模与各地孔庙相同。</p><p class="ql-block">封建礼教规定,孔庙平日大门紧闭,百姓不准入内,只能在墙门外看到照壁“宫墙万仞”几个大字和“文武百官军民人等至此下马”的警示。每年春秋举行祭孔仪式,只有考取功名的庠生才能参加祭祀典礼。孔庙后面的黉宫又称文昌宫,是学子读书的地方。1921年秋(民国十年)淫雨八十日,文昌宫被风雨摧毁,危机四伏,各界人士纷纷捐资助力,修葺一新,马朴仙曾撰《重修文昌宫碑记》。这块石碑至今还在原址静卧,尚未树立。</p><p class="ql-block">1938年5月21日,日军飞机轰炸涡阳县城,孔庙和黉宫被炸成废墟,仅存两栋房子,俗称“宝盒屋”。2022年,这处重点文物得以修复,目前尚未对外开放。解放前后,黉宫曾作为县师范学校培养教师,至今为县中医院门诊部和家属院。</p><p class="ql-block">私塾相对与官办学校而言,历史悠久。老子和孔子都是开办私塾的祖师。涡阳建县之前,私塾遍布城乡,开办形式不一。有的是名师在自家开馆招收本地弟子,称为门塾;有的是家族在自家祠堂办学,聘请名师教授本族子弟,称为族塾;有的是富户聘请名师来家坐馆,教授自家子弟,称为家塾;还有社会名流利用当地庙宇等场所办学,聘请教师,招收本地或外地学生,收取费用,类似当今民办学校。</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之前,涡阳县各类私塾有四百多所。民国政府曾对私塾进行整编改良,1935年,县长朱国衡就把县内私塾改为官办学校。不过,后来很快又有不少私塾开办。解放后,各级人民政府大力兴办公立教育,私塾陆续停办,直到1959年,涡阳县城马际胜先生的最后一所私塾终于停办。</p><p class="ql-block">旧式私塾的教学内容,先教蒙学识字,教读韵文,有《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幼学琼林》《朱子家训》《唐诗三百首》等,后读《四书五经》。学生熟读背诵之后,先生开讲,并布置习字、作文和计算等作业,如学生偷懒,完不成学业,先生打戒尺惩罚。解放后人民政府公办教育,实行新的教育制度,贯彻新的教育方针,不论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有了质的变化和飞跃,真正翻开了崭新的一页。</p><p class="ql-block">关于涡阳县的教育史料,除了几部县志记载之外,1936年,县长朱国衡主编《三年来涡阳之教育》一部,1986年,涡阳县教育局编纂《涡阳县教育志》一部,2023年,涡阳县政协编纂《涡阳教育百年》一部。涡阳一中,涡阳师范等学校也分别编写了校史,这些记载都很珍贵。而今《亳州教育史话》正式出版,汇集三县一区教育历史精华传世,特感谢亳州市政协领导和陈亮、巩敬耿二位先生的辛勤劳作和付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