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庄 桥

清晨的阎君

今日,正值年初四,寒风凛冽,气温低至零下1度,我漫步至刘庄桥畔,这座桥不仅引领着我的脚步,更勾起了我深藏心底的早年回忆。 九河下梢的天津卫,以其独特的地理风貌闻名遐迩,“三道浮桥 两道关”见证了这座城市的悠悠岁月。天津的桥,大多承载着浮桥的历史痕迹。在那个建造大型桥梁技术尚未成熟的年代,结船为链、上铺木板的浮桥,曾是海河上最主要的交通动脉。浮梁驰渡,曾是津门一景,而后,随着时代的变迁,浮桥逐渐被钢桥、水泥桥所取代。 刘庄桥,原址为刘庄摆渡口,明朝万历年间,这里便已有了渡口的身影。 1959年,刘庄渡口迎来了它的新生,由8只木船编组而成的开启式木结构浮桥在此诞生,它连通了河东、河西两区,也因此得名刘庄桥。这座浮桥的建成,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交通状况,然而,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车辆日益增多,浮桥逐渐不堪重负。<div> 1976年,刘庄桥迎来了改建,它变身为开启式钢丝网水泥船浮桥,长117.80米,由六只钢丝网水泥船承载着钢梁和木桥面,桥宽17米,可开启通航。<br></div> 再到1991年,刘庄桥再次迎来蜕变,跨越海河的独塔斜拉桥在此拔地而起。然而,长期的重车荷载、风吹日晒等因素,让这座桥逐渐损坏。<div> 2004年9月,海河整体改造过程中,刘庄桥整修工程全面展开,栏杆、灯杆、板梁接缝、墩体等得以焕然一新。<br> 如今,刘庄桥桥塔高耸42米,桥长121.75米,3孔跨径分别为32米、71.85米和12.04米,它已成为非机动车和行人的通行要道。<br></div> 从刘庄渡口到浮桥,再到如今的独塔斜拉桥,半个世纪的风雨历程,见证了此地的巨变。浮桥的实用性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刘庄桥的变化,也让交通环境更加畅通,周边环境更加美好。<br> 尽管浮桥已成为历史名词,但许多老天津人仍习惯称它为“刘庄浮桥”。那些车水马龙、繁忙的景象,依然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如今,人们休闲散步于刘庄桥上,或在海河边驻足欣赏。有人手持抄网,在没封冻的河边等待鱼儿的到来,享受着休闲时光的同时,也收获着满满的喜悦。 刘庄桥的上游,矗立着直沽桥。直沽桥是天津首座中承式全钢结构拱桥,全长25.3米,最大宽度58.5米,双向六车道,无桥墩设计,27道飞跨拱、68片钢结构花瓣、296根吊杆,共同构成了这座雄伟的桥梁。 下游光华桥,始建于1977年,原名四新桥,主桥长192米,双向六车道,形似一艘巨型的航母,横跨海河,连接着河西、河东两区。 回首1964年国庆夜,我曾为刘庄浮桥执勤站岗。回望刘庄桥的历史变迁,我们不禁感慨时代的飞速发展。这些桥梁,不仅是城市的交通要道,更是城市发展的见证者。它们见证了天津的沧桑巨变,也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5年2月1日 农历正月初四</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