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去泉州途中路经福清石竹山。石竹山形成于6700万年以前的白垩纪晚期,由火山喷发的岩浆不断堆积而成。这个4A级的国家风景区,以其翠竹满山与奇山嶙峋而得名。石竹山是梦文化的发祥地,享有“中华梦乡,石竹仙山"的美誉。</p> <p class="ql-block">山下的九鲤湖荡翠青漾,林木葱茏,如仙境般清幽,因九仙在此练丹成功后,跨赤鲤升天成仙而得名。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把它与武夷山、玉华洞并称福建“三绝”。</p> <p class="ql-block">乘大巴车至半山腰,坐观光直达电梯轻松到达山顶,享受“无痛爬山”的体验。</p> <p class="ql-block">石竹山因为“石能留影常来鹤,竹欲摩空尽作龙”闻名遐迩。从东面看,如一条巨龙般逶迤,应了风水学上的“宝地”之特征;从南面远望,整个山体看起来像个等腰三角形,如金字塔雄伟壮丽,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p> <p class="ql-block">石竹寺坐落于半山腰悬崖峭壁上,是石竹山景区的主要景点之一,始建于唐大中年间,初名灵宝观,是一座以道教为主,兼有道、释、儒三教长期共存,和睦相处的道院,在宋乾道九年时改名石竹寺。</p> <p class="ql-block">这里的主殿仙君楼中供奉着石竹山九仙君 ,据传在汉武帝刘彻时期,江西临川县有位名叫何崛的人,因助淮南王刘安有功,被封为福州太守,何崛生有九个儿子,随他一起赴任福州。何氏九兄弟不羡荣华,志在修道,到福州后,去了石竹山潜心修道,后在这里的九鲤湖得道成仙了。相传这何崛的九个儿子本就是元始天尊坐下神君,托生太守膝下,受天尊之命,以梦为灵,点化世人。</p> <p class="ql-block">九仙宫道观祈梦非常灵验,前去祈福求梦的人络绎不绝,香火缭绕,鞭炮声不绝。石竹山的祈梦习俗可以追溯到宋代,传说中何氏九仙得道后常显化于石竹山中,使得这里的祈梦越发神秘和受欢迎。“玻璃大王”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在因缘际会的情况下,在人生的转折点四次上山,生命的轨迹也随之转变,他评价这座影响其命运抉择的地方“非常灵验”。</p> <p class="ql-block">明代“江南第一才子”唐伯虎在这里梦见仙人赠与万块墨锭之后,文思大进,画艺日精。后来还在苏州建了一座“梦墨亭”以示纪念。</p> <p class="ql-block">明朝宰相叶向高也曾在这里祈梦,明朝隆庆六年,福清港头人叶向高考取秀才第三名后,上石竹山求梦,他梦见进京途中搭船,被艄公的竹篙撑破肚皮,落水而亡。寺里长老要他找山下耕田老农解梦。下山途中,他遇见一位莆江来求梦的秀才,一问才知,两人竟做了同样的梦。于是两人一起下山找老农解梦。秀才走在前,遇到老农时语气傲慢地问道:“耕田的老头,仙君梦我搭船时,被竹篙撑破肚皮,请你解梦。”老农气其无礼便答:那你必死无疑。而叶向高深知老农辛苦,便脱衣下田,为老农耕田,并把自己的食物赠予老农。待耕完地,叶向高便把来意告诉老农,老农见其诚恳,便爽快地说:此乃好梦,竹篙撑肚,即宰相肚里能撑船之意,阁下必能高中。经过多年努力后,他当上了内阁首辅,主持十三年,被世人称为“独相”,实现了自己的心愿,这使得石竹山的名声更加显赫。尽管石竹山的祈梦文化广为流传,但现代科学尚未完全解释其灵验的原因,许多人声称在这里祈梦后实现了自己的心愿,也许应了那句科学的尽头是玄学吧。</p> <p class="ql-block">与其他寺庙不同的是,这里一般是祈梦者上山后,先在九仙宫主殿进行烧香叩拜,同时把自己所求之事在心中说与九仙听,而且一次祈梦只能说一件心愿,说完了之后要进行验证,把两块小木头扔在地上,若是一正一反,说明验证成功了,接下来就近就找个空地睡觉,等睡着进入梦乡之后,神仙就会在梦中与你交谈,帮你答疑解惑,指点迷津。</p> <p class="ql-block">历代达官显贵,文人墨客来此朝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以梦为题材的故事,为这里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令人神往。</p> <p class="ql-block">身后石竹寺顶上道、释、儒三旗随风飘扬,三教共一寺,在国内很少见。</p> <p class="ql-block">这是福清灵石山蝴蝶溪旁的石刻,是清道光年间,福清三山镇翁飞云的手迹,由今人叶峰摹刻于此。</p> <p class="ql-block">仙山福地有美景,好一幅《蝶恋花》。</p> <p class="ql-block">我们游走在绿竹环绕,红墙碧瓦间,在一片典雅而幽静的氛围中,感受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告别石竹山,下一站去泉州。</p> <p class="ql-block">泉州市,简称“鲤”,是福建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泉州市渔业、港口经济发达,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p> <p class="ql-block">泉州老街最具代表性的是西街,形成于唐开元年间,历经了千余年的时光更替,现在的西街东起钟楼,西至城西路,全长1700米,乘公交车去老城西街。</p> <p class="ql-block">交叉路口的钟楼,始建于1934年,意在提倡惜时守时,由留英设计师设计,主体以西洋风格建造,又融合了闽南风格。近90年来它见证了泉州的历史变迁和城市发展,构成了古城独特的景色。过去钟楼上的时钟因走时准确,被老泉州人称为是泉州唯一的公用时钟。许多市民路过时都会习惯性的抬头看时间。</p> <p class="ql-block">别具风格的泉州导览图。</p> <p class="ql-block">街道两边的建筑有西洋风格的洋楼(番仔楼)、风姿独特的红砖古厝和古色古香的木楼群,如同一条璀璨的珍珠链,串联起泉州唐宋以来的众多文物胜迹,堪称一座活的建筑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西街上的这座两层高的四连体骑楼式洋楼,颇具闽南华侨建筑特色,历经岁月的洗礼仍魅力不减。一层走廊已被改作店铺,仍可见支撑阳台的红砖立柱。二层4个阳台呈西式风格,洋气的窗户形状,精美的雕花与闽南红砖相映成趣,各阳台上方的屋顶都有题字,分别是“肖里存芳”、“飞来别墅”、“清平小筑”、“青阳衍派”,上方还雕刻有展翅雄鹰。在上个世纪30年代,这座洋楼在西街上是鹤立鸡群,当时的西街人称呼这座楼“天来伯的番仔楼”,一到雨天,行人纷纷在阳台下避雨。</p> <p class="ql-block">天来伯即名蔡光来,生于泉州古城北门外双阳山下肖厝村,年轻时家境贫穷,为了生计,忍痛告别家人,漂洋过海,到菲律宾做劳工。历尽千辛万苦,奋斗打拼了几十年后,成为一家鼎锅厂的老板。当他积蓄了一定的财富后,萌发归国返乡建家立业的念头,他将名字“光来”改为“天来”,即顺应天意而来。归国后,他不忘本,乐善好施,常赈济贫苦,不断教育子孙,要发扬华侨“爱国、爱乡、爱业、爱俭”精神,近百年来已发展成200多人口的大家族,这座洋楼也见证了家乡泉洲和祖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发展历史。</p> <p class="ql-block">小巷子里的簪花店,是泉州一带的特色民俗。</p> <p class="ql-block">西街上随处都是各色小吃,吴氏的手工麻糍、秉正堂的四果汤、亚佛润饼皮、猪油糖、满煎糕、姜母鸭、海蛎饼……。</p> <p class="ql-block">这家店招上有个心字,它和别的心不一样,心上的一点,点到下面去了。这个字背后藏着一个千年的秘密,相传在很早以前,有个人手捧着两束鲜花来看佛祖,到了佛祖那里,佛祖说:“你放下”,他就把左手的鲜花给放下,佛祖又说:“你再放下”,他把右手的鲜花又放下,然后佛祖继续对他说:“你还要放下”,他问佛祖:“我左手的鲜花放下了,右手的鲜花也放下了,你还让我放下什么?”佛祖说:“我让你放下的是人内心的烦恼和杂念,只有放下烦恼才能够收获快乐,只有放下忧愁才能够找到开心”。原本在开元寺西塔的四周有四块放心石,由于后来管理不善,如今只剩下东面这一块。把心中的那一点放在下面,寓意是:提起千般烦,放下万事空。店家将它做成店招,也是如此之意吧!</p> <p class="ql-block">西街上有数不清的小巷,他们都是从古刹开元寺起,向四面八方的红砖古厝延伸,每一条小巷都有着自己特别的名字,每个名字的背后都隐藏着一段老街往事。</p> <p class="ql-block">台魁巷的名字源于明代,当时状元庄际昌为巷内的奇仕宫题写了“雁塔钟灵”的匾额,希望泉州能出更多的宰相和状元,因此得名。走进巷子会看到一棵据说已存在80多年的弯脖子白来叶树,造型非常奇特,这棵树的叶子可以煮水治病,有解热行气,除湿消疹的效果。老树的左侧是著名理学家蔡清后裔的保和堂,从清嘉庆年间至今已有两百多年历史,专售祖传秘制疔膏“白塔膏”。在台魁巷的整条街巷中,每隔不远就另有一条横向小巷,形成“非”字状结构,这些更小的巷子,仿佛一棵大树的根脉,把台魁巷的底蕴散布到更深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算盘一响,实现梦想”。工商银行外一把大算盘,成了银行的宣传招牌。</p> <p class="ql-block">三下五去二。😀</p> <p class="ql-block">帽巷,因为巷长仅百米,宽约一米,太窄了,人们便把它叫作“无巷”(意为没有这条巷子),又因为泉州言“无”和“帽”谐音,故称作帽巷。它躲在这一片市井喧嚣声中,两旁是红色砖石的闽南大厝墙,这里那种安静舒适的气氛,我十分喜欢。</p> <p class="ql-block">当年任泉州府同安县主簿的著名思想家朱熹游西街时,曾在开元寺留下“此地古称佛国,满街都是圣人”的赞誉。民国年间,文化大家弘一法师来寺内讲经,特为此句诗挥毫书丹,镌刻在开元寺内,成为泉州这座古城辉煌历史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在这条古街上有一座千年古刹一一泉州大开元寺,古刹里有两座宋代石塔,屹立千年不倒。它与一般寺庙不同,建在了闹市中,一边是香火,一边是烟火。这个“万山第一”的石刻牌匾,每个字体都有含义,繁体字“万”字的写法叫做“观音<span style="font-size:18px;">打坐”、“山”字的写法是“弥勒掀肚”、“第”字的写法是“洞宾背剑”、“一”是“鲤鱼吐珠”。开元寺被称为“万山第一”,因为古时候寺院叫山,唐代始建的开元寺,为全国最大,因此被称作万山第一大开元寺。</span></p> <p class="ql-block">东塔一一镇国塔。</p> <p class="ql-block">西塔一一仁寿塔。</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是福建省最大的佛教建筑之一,全寺占地面积七万平方米,雄伟壮丽的大雄宝殿建在开元寺的中轴线上,与坐落在两侧石坪上的东西两塔形成“品”字格局。</p> <p class="ql-block">全国的开元寺只有这里被称为大开元寺,大雄宝殿有9个开间,是规格最高的寺院,百柱殿内斗拱与桁梁结合处有二十四尊飞天乐伎,在佛教中被称为妙音鸟,象征着中国的24个节气,每排12尊,彼此相对,体态婀娜多姿,背上羽翼轻展。12尊长着大鹏鸟的翅膀,象征白天,手持门房四宝;另外12尊长着蝙蝠的翅膀,象征黑夜,手握南音乐器,恍惚间能听到天籁之音,回荡其中。妙音鸟的下半身镶嵌在柱中,上半身则伸出,与横梁紧密相连,形成三角形,如“顶梁柱”般承载着大殿屋顶的重量,它既是建筑的一部分,又是艺术的杰作,匠心独运,勾思巧妙,是古建筑艺术中力学和美学的统一,为中国木构建筑罕见,让人惊叹不已。不少专家亦表示,开元寺妙音鸟的艺术价值超过了敦煌的飞天女神。</p> <p class="ql-block">东西二塔原本是木塔,后来毁于火灾,又以砖结构重新建成,但是在短短的72年内被摧毁了两次,当时泉州凭借着技术高超的匠人和质地优良的花岗岩石材,以及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财力优势,分别在1237年和1250年,建成了现今的双塔。在这些技艺精湛的能工巧匠手下,宝塔采用综合交错的叠砌法,看起来像木质结构一样精妙绝伦,塔身浮雕精美,近800年来,双塔经历了战乱、台风、地震的风雨洗礼,依然巍然屹立,是中国现存最高的一对石塔,也是泉州的城市象征。</p> <p class="ql-block">西塔东面仅存的一块“放心石”。</p> <p class="ql-block">“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在灵气满满的开元寺,仿佛这里的花花草草都充满了灵气,当年就是这棵1300年的桑树开出了白莲花。相传这里在唐朝时是一位富商黄守恭的私人桑园,有天夜晚,他梦见一位名叫匡护的和尚,向他乞要土地建寺,于是他就提了一个要求,除非三天之内我的桑园里开出白色的莲花,没想到三天后,桑园里真的开出了白莲花,他只能献地结缘。寺庙建成后便取名为“莲花寺”。后因在唐开元二十六年,唐玄宗昭告天下,在各州郡建一座寺庙,以年号为名,由于莲花寺刚建成不久,官员们不愿再劳命伤财,于是直接将这座寺庙更名为开元寺。</p> <p class="ql-block">开元寺的千年古桑,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桑树。“先有树,后有寺”,开元寺“桑开白莲”的传说,在古城泉州,几乎人人耳熟能详,今年一月初,这棵1300年的古桑树结出了桑葚,连寺内的老法师和周边从小在树下长大的长者们,也是第一次見。神奇的现象,令观者心生欢喜,在闽南语中,桑葚谐音“生财”。从时令来说,一般每年的4~6月份才是桑树开花的季节,之后才结桑葚。但大开元寺的古桑树每天都会发芽,每天都在落叶,一年四季常青,没有春夏秋冬轮回之象,这回又结桑葚,算得上是千年古桑莲献祥瑞啊!</p> <p class="ql-block">打车去南少林寺,南少林寺又名“镇国东禅少林寺”,位于泉州市清源山东岳山麓,相传在隋末唐初时,少林寺有13名武僧为李世民统一全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也受到了朝廷的嘉奖,泉州的少林寺就是十三武僧之一的智空入闽创建,占地面积近五百亩。泉州南少林始建于唐朝,兴盛于两宋,至今已有上千年历史,是中国禅宗名刹,南派少林武术发祥地。南少林寺与开元寺、承天寺、崇福寺并称为泉州四大丛林。</p> <p class="ql-block">观音阁为一座三层的八角攒尖顶建筑,楼高约22米,是按照闽南传统古建筑风格建造,阁内供奉的“荷瓶观音”圣像,采用二块非洲菠萝格红木材料雕成,是全国最大红木雕观音圣像。观音手持净瓶,脚踩荷花,其中“荷”“瓶”谐音“和平”,期待国家早日实现和平统一。</p> <p class="ql-block">古代的泉州少林寺规模极为宏大,千百年来经历了三兴三废的历程,现在重建的只是原来的一小部分。</p> <p class="ql-block">乾隆年间,一代武林宗师洪煕官进了泉州少林寺,拜至善禅师为师,继续发展南少林拳。后来他在广东佛山习武,开馆授徒,培养出了南少林拳王黄飞鸿,后又由黄飞鸿弟子传至香港,并远播东南亚及美国等地。这里也是金庸笔下的泉州南少林寺。</p> <p class="ql-block">寺院地处清源山,花木葱茏,亭阁错落,曲径通幽。</p> <p class="ql-block">泉州少林寺2024年(甲辰年)法界圣凡水陸普渡大斋胜会。</p> <p class="ql-block">南少林寺每年都有一次水陆法会,是汉传佛教最隆重,规模最大,功德最高的法事之一。我们来到这里,正赶上这场大法会。</p> <p class="ql-block">法会的意义在于借由这样的大型佛事活动,普渡众生,积累福报,净除障碍,往生超度,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