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苍山一飞鹰<div>图片:苍山一飞鹰</div><div>视频:苍山一飞鹰</div><div>美篇号:1751699</div><div><br></div> <h5>赤水河</h5> 贵州·美酒河 离开娄山关向土城进发,雨未停,云雾弥漫,走一段高速后从仁怀出口下,驶入赤水河谷旅游公路。<div><br> 沿河而行,两岸山崖陡起,公路紧贴崖壁逶迤向前,路面平整,峡谷风光无限,置身山水之间,令人心旷神怡。尤其是进入仁化境内,空气中溢满酒香,扑面而来。这里应该离茅台不远,赤水河两岸名酒如云,除茅台外,习酒、郎酒、董酒都在这里。</div><div><br> 话未说完,就见河边高耸的山崖绝壁上刻着“美酒河”三个红色大字,十分醒目。有个地方叫美酒河镇,就是这里了,忍不住停下脚步。</div><div><br></div> <h5>美酒河摩崖石刻</h5> 这里属于吴公岩,为纪念清乾隆年间带领乡民疏导修浚赤水河的民间义士吴登举而得名,曾是“川盐入黔”的最险处,两岸崖如刀削,奇峰耸立,崖下的古盐渡热闹了400多年。<div> <br> “美酒河”三个字刻在吴公岩一座高250米、宽400米、呈90度垂直的悬崖绝壁上,字体圆润饱满,遒劲有力,由书法家邵华泽先生书写。路边刻碑记之,美字高41.2米,宽33.05米,酒字高31.62米,宽30.42米,河字高34.49米,宽32.57米,字刻深度2米左右,无论整个摩崖还是单个石刻汉字,均是世界之最,入选世界吉尼斯纪录。1998年10月动工,1999年6月镌刻完成,成为赤水河一景。</div><div><br></div> <h5>美酒河景区</h5> 崖下的赤水河更是让我吃惊,黄流滚滚,浊浪滔滔,却酿出了数不尽的美酒。<div><br> 这条发源于滇东北三省交界处的河流,由西向东入贵州,在仁怀转了个大弯,向西北方向而去,蜿蜒近千里,在四川合江县注入长江。由于两岸多为紫色砂页岩及其风化物发育的紫色土,致使河水在洪水期呈土红色。</div><div><br> 赤水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气候特性,西汉年间就酿造出枸酱酒,成为酱香型酒最负盛名之地,以茅台为首的大小数十种名酒,占了中国名酒的半数以上,是当之无愧的美酒河,近代更是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闻名天下,有“英雄河”之誉。</div><div><br></div> <h5>土城—青杠坡</h5> 贵州·土城 沿着赤水河,继续前行到达土城的青杠坡,行程近200公里。<div><br> 1935年1月19日,红军离开遵义北上,准备在四川泸州、宜宾一线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在川西北开辟新的根据地。1月24日红一军团进占土城,26-27日中央纵队随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也陆续到达土城。前有堵截后有追兵,毛泽东同朱德、周恩来、刘伯承等察看地形,决心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围歼尾追的川军郭勋祺部。</div><div><br></div> <h5>青杠坡战斗遗址文化园</h5> 青杠坡战斗由彭德怀、杨尚昆指挥,于28日拂晓打响。时任红三军团四师师长的张宗逊回忆,当时五师向郭勋祺旅和潘左旅的结合部猛攻,四师则向郭旅第七团阵地进攻,激战了三个小时,突破了敌阵地。中午时分,敌廖泽旅赶到,敌已增至三个旅九个团,而且火力很强。<div><br> 在激烈的拉锯战中,红军部分阵地被突破。为了摆脱困境,中革军委命令正沿河北上的红一军团二师返回土城参加战斗,远水不解近渴,这段时间里川军转守为攻,红军在拼杀中伤亡严重。眼看川军就要突破阵地向土城攻击,整个红军将面临背水一战的境地,朱德急了要上前线亲自指挥,毛泽东一把拉住他,朱德说:“不要考虑我个人的安全,只要红军能够胜利,区区一个朱德又何惜!”毛泽东不放心,派陈赓带着干部团冲上去,稳住了局势。</div><div><br></div> <h5>青杠坡红军烈士陵园</h5> 28日下午红一军团二师赶到,从正面进攻,红三军团和红五军团分从左右两翼进攻,敌我形成对峙局面。未等战斗结束,中央政治局便在土城召开紧急会议,沿赤水北渡长江的计划已无法实现,决定立即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向川南古蔺方向前进。<div><br> 青杠坡战斗双方伤亡都在3000人以上,似乎势均力敌,但这样的结果是红军无法接受的。随着敌人援军的不断增加,红军大部队被压在一条15公里的狭长地带,陷入险境,被迫一渡赤水,拉开了 “四渡赤水”的序幕。</div><div><br></div> <h5>纪念碑</h5> 青杠坡战斗遗址位于贵州习水县土城镇青杠坡村,在土城镇东北约4公里。如今这里建起了青杠坡战斗遗址文化园,红军烈士纪念碑高高地耸立于园中坡顶之上。<div><br> 园中游客寥寥,自有一番肃穆,我们沿阶而上来到碑前祭拜。碑文介绍了青杠坡战斗的全过程,碑旁一组“铁血忠魂”雕塑,表现了红军将士鏖战青杠坡的战斗场面。雕塑后是烈士墓碑群,清一色的白色花岗岩墓碑整齐排列,形成了壮观的碑林,我第一次看见这么多有名有姓的红军烈士单体墓碑集于一处,可见当年那场战斗的惨烈。</div><div><br></div> <h5>纪念碑、铁血忠魂雕塑、墓碑群</h5> 接近土城古镇,在赤水河西面的山坡上立有土城渡口纪念碑。站在这里,可俯瞰滚滚北流的赤水河以及河东岸的土城古镇,当年一渡赤水的土城主渡口浑溪口也清晰在目。<div><br> 土城会议做出决议后,毛泽东继续指挥战斗,周恩来负责带人连夜在浑溪口、蔡家沱、元厚沙沱搭起三座浮桥,1935年1月29日红军在这里分成左中右三路渡过赤水河。</div><div><br> 土城渡口东岸边的水中,有一块孤零零的大石头,据说当年毛泽东站在这块大石头上迟迟不走,正在指挥过河的周恩来劝其赶紧过河,毛泽东坚持等朱德,直到朱德来了,两人紧紧拥抱方才携手过河。朱毛一家,这段在烽火岁月结下的友谊一直持续到他们人生的终点。</div><div><br></div> <h5>土城渡口纪念碑</h5> <h5>土城古镇—浑溪口渡口</h5> 进入土城古镇,安排好住宿,午餐在附近的一家小餐馆里点了鱼香肉丝和番茄蛋汤。这里的人有浓重的重庆口音,菜也是浓郁的川菜风味,好吃还实惠。<div><br> 土城历史悠久,自古为“川盐入黔”的重要码头和集散地,商旅不绝,现在整个古镇是一个大景区,除古建民居外,还建有赤水河盐文化陈列馆、贵州航运博物馆、春阳岗酒窖博物馆等,不过众多的红色文化遗迹才是我们游览的重点。</div><div><br> 先参观四渡赤水纪念馆。在这座黔北民居风格的纪念馆内,详细展出了四渡赤水战役的全过程,馆内布置简洁,内容丰富,主题突出,还设有数字互动体验区,以现代科技手段设置的游戏环节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div><div><br></div> <h5>四渡赤水纪念馆</h5> 出了纪念馆,我们沿着长征街在古老的街巷里漫行,这条街几乎集中了长征遗留的所有遗迹,红军总供给部驻地、总参谋部驻地、干部团驻地、领导人旧居、苏维埃银行旧址、土城会议会址等。<div><br> 第一次看见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在一处,这里原是一个绸缎铺叫爱华商店,屋后有一个天然石洞,洞前搭了一个棚子,以往曾是叫化子聚集过夜之处。当年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在石洞里,能防空更安全。</div><div><br></div> <h5>长征街</h5> 屋旁有台阶可上至后山,据说毛泽东当年指挥作战的“大埂上”就在后山,站在大埂上可俯视整个战场。因路不好且还有一段距离,我们没去大埂上,想来是个遗憾。<div><br> 紧挨住址,还有一个“毛泽东四渡赤水陈列室”。土城之战,是毛泽东在遵义会议后指挥的第一仗,本来想打一个胜仗,解决讨厌的“尾巴”,以鼓舞士气,也能证明自己的军事指挥能力,没想到却成了让毛泽东刻骨铭心的败仗。</div><div><br></div><div> 几天后总结土城战斗的经验教训时,毛泽东认为主要是三条:一是敌情没有摸准,二是轻敌,三是分散了兵力。为此他曾数次检讨自己,在当时的情况下动辄提决战说反攻,本身就是不明智不理性的。</div><div><br></div> <h5>毛泽东和周恩来住址及陈列室</h5> <h5>住址内景</h5> 不过毛泽东很快就冷静下来,果断退出战斗。以此为开端的四渡赤水,完美地体现了红军机动灵活的作战特点,两个多月时间内在赤水河两岸来回穿行,神出鬼没,出奇制胜,化被动为主动,成功摆脱了国民党几十万大军的围堵,写下了长征史上光辉的一页。多年后,提及此事毛泽东仍毫不掩饰地说:“四渡赤水才是我平生最得意之笔。”<div><br> 毋庸置疑人都会犯错,伟人也不例外,不同处在于伟人具有超强的纠错能力,这种能力常常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力挽狂澜,扭转乾坤。</div><div><br></div> <h5>女红军街</h5> 继续前行,就到了女红军街。这条狭窄的街道两边,木质结构的古民居一间挨着一间,门楣上挂有居住者的姓名。妻认真数了一下,随中央红军长征的女红军,除康克清外都住在这里,她们很难得地享受了一人一屋的待遇。<div><br> 走出女红军街,径直可到达赤水河边,正是当年红军搭建浮桥过河的浑溪口渡口。现在立有渡口标志和石碑,向河对面山上望去就是土城渡口纪念碑,上游不远处是一座大桥,遵赤高速与之并行跨河而过。</div><div><br></div> <h5>土城渡口—浑溪口</h5> 翻滚的河水并无喧哗之感,反而显出山野间的宁静。当年这里可是一片混乱,土城之战的失利打乱了红军的节奏,为了轻装渡河,中革军委命令把所有的炮都扔进河里。<div><br></div><div> 川军紧追不舍,老干部休养连速度慢,被后撤的部队冲散,康克清救护伤员,殿后阻击敌人,奔跑中一个川军士兵抓住了她的背包,情急之下她一转身丢掉背包,才幸运脱险。红军前脚渡过赤水河,炸毁浮桥,川军后脚就追到岸边,河里到处漂着木板碎片。</div><div><br></div> <h5>渡口侧影</h5> 离渡口不远有一座女红军纪念馆,是我国目前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以女红军事迹为题材的专题纪念馆。<div><br> 纪念馆主楼是一幢修建于清末民初的西式建筑,原为川南联防军罗平芝的别墅,土城之战这里是红三军团的指挥部,彭德怀、杨尚昆曾在此居住。</div><div><br> 2009年开馆时,陈列了长征中红一、二、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共45位女红军的英雄事迹。2017年进行提升改造,扩大展出面积并新建了景观广场,收录了建军初期到抗战期间4113位女红军,并遴选展出了其中731位女红军的事迹和传奇故事。不过,我们游览时发现工程似乎并未最终完工,很多地方还在调试和完善中。</div><div><br></div> <h5>女红军纪念馆</h5> 随中央红军长征的30位女红军,最终有24位到达陕北。谢小梅、甘棠、李桂英3人留在地方工作,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吴富莲、王泉媛、吴仲廉3人被派到红四方面军工作。<div><br></div><div> 谢小梅随丈夫罗明被留在贵州,他们没能走完长征路,却从此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另一条“长征路”,从贵阳到上海再到广东,期间数次被捕入狱,始终没有放弃,坚持为党工作,直到1981年谢小梅才恢复党籍。</div><div><br> 不管是留下的还是离开的,她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征途,留下了不同的人生轨迹,但都历经磨难,这种磨难不仅仅是牺牲,始终坚守初心忠于信仰,一样交出了人生最完美的答卷。</div><div><br></div> <h5>女红军纪念馆广场雕塑</h5> 我们徜徉于古镇,感受深巷的宁静和街面的热闹,还有青石板的沉默和老古宅的欢笑,空气里流动着苕丝糖甜甜的味道。<div><br> 土城,这座山环水绕的古镇,像一幅水墨画,在历史的某个角落里晨醒暮息,风云不惊,直到与那场伟大的远征邂逅,水墨画中便有了一抹浓艳的色彩,那是红红火火的梦,是赤水河的盼,是红土地的向往。</div> <h5>古镇山水</h5>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5px;">美酒河—土城</span></p> <h1><i><font color="#ff8a00">(未完待续......)</font></i></h1><div><i><font color="#ff8a00"><br></font></i></div> <h3 style="text-align: right">2025年2月</h3> <h1>附图:</h1> <h5>留影美酒河</h5> <h5>一渡赤水路线图</h5> <h5>四渡赤水纪念馆游戏互动</h5> <h5>女红军纪念馆</h5> <h5>土城巷道</h5> <h5>古镇</h5> 土城导览图(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