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过年,拜年总是少不了。初一拜本家,初二回娘家,初三、初四还在走亲戚的路上……感觉初一到初七,都在拜年。不过,现在这一拜年节奏正在悄悄发生变化。部分小家庭人员简单,可能年还没过完,拜年早就结束了。平均每户不足3人,小家庭越来越多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以下简称七普)数据显示,2020 年中国平均家庭户规模约为 2.62 人,平均每户不足 3 人。回顾历次人口普查数据,40 年间,我国家庭规模趋向小型化,家庭结构趋向简单化,小家庭化趋势愈发显著。<div><br>2020 年,我们有 49.5% 的家庭户是一代户,也就是说单身居住或者同辈人居住的家庭占比将近过半。而这一比例,在 1982 年还是 13.8%。<div><br>与此同时,我们的两代人同住、三代及以上人同住的比例分别为 36.7%和 13.8%,相比 1982 年下降了 30.8%和 5.0%。为什么我们的家庭在变小?近些年家庭规模的转变与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紧密相连。</div><div><br>自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化进程突飞猛进,大城市凭借丰富的就业机会与优质资源,吸引着大量人口涌入。为了工作和生活,人们更倾向于组建小家庭,或是在外地定居。如此一来,曾经那种多代人住在一起的大家庭模式,也就越来越少见了。</div><div><br>就像我们家,只是局限于年三十的一晚,那是合肥的亲戚及远处的孩子回家团聚的高潮,一个客厅围绕着圆桌排列地满满当当,大家欢声笑语举杯相庆,让家庭的温暖和欢乐抵达高潮,恐怕这是一年最热闹的日子。随着团圆饭曲终人散,留下妻子手忙脚乱默默收拾,等到亲朋好友的告辞,偌大的房间立刻就显得空空荡荡了。</div><div><br>孩子还算好,在我们身边待了两天,初二下午他就动身返回南京自己的家里,现在的孩子都会舒适地待在自己的“巢穴”,而不会在意一直停留在老人的身边。这种情况在我们所住的小区里也是大同小异,几乎家家都是这样情况。在同一座城市的子女有房的恐怕连一晚也不会待住。</div><div><br>我们想留孩子在我们身边多住几天,聊聊天,说点家长里短的话。可就这点奢求,也变得困难起来。每次他吃完饭就说一声告辞了要回他自己的房间里歇歇,在饭桌上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聊胜于无的沉默。初二他就回去了,他说回家要收拾房间,要准备食物,迎接初五回娘家的儿媳妇。儿行千里母担忧,媳妇总嘀咕儿子没有吃好一周前就精心准备好过年的菜肴,像很多菜还没上桌。她一遍遍将能够打包的食品,像炸好的藕合,肉圆、还有购买的春节零食,想着儿子及儿媳妇能品尝,往孩子携带的包里塞了又塞,就怕孩子不愿带走。</div><div><br>媳妇还惦记着喜欢赤脚还卷裤脚的儿子,这么冷的天气里依然像夏天短打扮的酷男似的,最后鼻子一抽一抽鼻涕肆意横流。反复问他感冒药可带齐了?最后与固执的孩子讨价还价终于将她期望的食品都揣在鼓鼓囊囊的背包里才舒缓地呼出一口长气。</div><div><br>我看李娟的《阿勒泰角落》一书里她描写兔子的文字,顿生怜悯之情,不禁联想到孩子也是如此,:“兔子是胆小的,可我知道兔子是勇敢的。我们生活得也多孤独啊,虽然春天已经来了,----当兔子满院子跑得撒欢,两只前爪抱着我外婆的鞋子像小狗一样又啃又拽——它好像什么都不记得了,它总是比我们更轻易地抛弃掉不好的记忆。”用兔子比喻自己的孩子,有点勉为其难了。</div><div><br></div><div>我想着孩子能像兔子一样也能抱着外婆的鞋子又啃又拽就好了。他像兔子返回它的巢穴时,真担心它的巢穴有没有食物,天寒地冷,他赤脚能捱过乍寒乍暖的初春时节吗?</div><div><br>我和孩子他妈从窗户里望着拎包和背负重物的孩子,从视野中渐渐消失,像是这才是一年的结束,等到明年的这时候,又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div><div><br>实际生活中涉及两代人的习惯生活观念的差异,一家人能住在一起的可能性越来越低,我们现在的年龄还能自理,等我们送走殚精竭虑伺候照顾的老人后,我们老将至,谁能照看我们呢?</div></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