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德阳一日游~一场穿越千年的文化盛宴

快乐

<p class="ql-block">年初二上午我们乘地铁4号线转3号线到终点成都医学院,再乘去往德阳的摆渡车,直达德阳文庙。</p> <p class="ql-block">正月的寒风挡不住人们过年的热情,在德阳热闹的新春大庙会中,感受浓浓的年味。</p><p class="ql-block">还未走近,欢快的锣鼓声和人们的欢声笑语就已传入耳中。德阳新春大庙会现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一串串红灯笼高高挂起,一幅幅春联喜气洋洋,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节日氛围。</p><p class="ql-block">我们品尝了香气扑鼻的乐山咔咔牛肉饼、德阳老字号张记伤心春卷,感受传统美食的魅力;欣赏着精彩纷呈的舞龙舞狮、川剧变脸,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着浓浓的年味。</p> <p class="ql-block">带着对历史的敬畏,我们参观了德阳博物馆的精品文物。这里陈列着从汉代到清代的各类陶制、石刻、瓷器艺术品,感受着古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德阳市位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历史悠久,是古蜀文化发祥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绵竹县(古绵竹),治地在今黄许镇,主要辖今旌阳区、绵竹市。蜀汉分绵竹设阳泉,是两地分设之始,古绵竹在频繁的战争中不断走向衰落,南朝宋以后被侨郡南阴平所辖。北周(或说西魏)废南阴平郡为县。古绵竹废入南阴平县,寻(或说隋)并废入雒县。隋代开皇十八年(598年)改雒为绵竹,大业初复名为</p><p class="ql-block">雒,大业二年(606年)改孝水(阳泉演变而来)为绵竹。唐武德三年(620年)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只是原名已不可再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1983年德阳建市,现辖旌阳区、罗江区、广汉市、什邡市、绵竹市、中江县,是改革开放后在成都平原上崛起的一座新兴工业城市。</p><p class="ql-block">德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主要为原德阳县和设立市中区期间出土、征集以及德阳文庙旧藏的文</p><p class="ql-block">物。此次展览精选了86件(套)件具有代表性的文物,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p><p class="ql-block">探寻历史,感受文明。《德阳市博物馆馆藏文物展》中的每一件文物都是本地区一个时代的缩影。让我们领略到了德阳历史文化的深厚魅力。</p> <p class="ql-block">陶哺乳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旌阳区黄许镇出土</p> <p class="ql-block">双阙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轺车画像砖</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陶舞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罗江文星乡观音崖出士</p> <p class="ql-block">陶说唱俑</p><p class="ql-block">东汉</p><p class="ql-block">罗江文星乡观音崖出士</p> <p class="ql-block">“德阳”“旌阳”地名由来。“德阳”一词出自马王堆帛书《黄帝四经》“刑阴而德阳”。西汉景帝将自己陵庙命名为“德阳宫”,东汉洛阳北宫正殿亦名“德阳殿”。东汉在今江油东北置德阳县,蜀汉时已移至今遂宁,北周废。唐武德三年析雒置德阳实为古绵竹复县,而绵竹之名已为孝水所用,故借原广汉郡下辖废县名德阳。肇自南宋,元明清时期又将晋旌阳令许逊所任的“蜀旌阳”附会到今德阳,以为县名源于“诏改为德阳,表真君之德及民也”。旌阳本在湖北枝江,因属三国蜀汉地,故记述为“蜀旌阳”。净明道有意将创始人的活动附会于蜀,意在表明其道</p><p class="ql-block">亦源于巴蜀道教正宗,在传述过程中逐渐演变为“蜀郡旌阳”,南宋白玉蟾《旌阳许真君传》因地名的类似直接定在德阳。元虞集《许旌阳祠堂记》迈出“旌阳即德阳”在地化的第一</p><p class="ql-block">步。从疑到信,道光版德阳县志最后将“旌阳”纳入政区沿革。</p> <p class="ql-block">崇宁通宝</p><p class="ql-block">北宋</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鹭丝荷花瓷瓶</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朱砂球腹五管瓷瓶</p><p class="ql-block">清</p> <p class="ql-block">粉彩花鸟瓷瓶</p><p class="ql-block">四方形人物瓷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夒龙耳粉彩瓷瓶</p><p class="ql-block">清 馆藏</p><p class="ql-block">龙凤粉彩瓷凳</p> <p class="ql-block">虎牢关三英战吕布人物粉彩瓷缸</p><p class="ql-block"> 清 馆藏</p> <p class="ql-block">粉彩蝠寿盘</p><p class="ql-block">清</p><p class="ql-block">馆藏</p> <p class="ql-block">青花绘菊花虎首双耳瓷瓶</p><p class="ql-block">清 馆藏</p> <p class="ql-block">离开热闹的庙会,我们来到了庄严肃穆的德阳文庙。朱红色的围墙,金黄色的琉璃瓦,无不彰显着这座古老建筑的恢弘气势。</p><p class="ql-block">漫步在文庙中,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了那个崇尚礼乐、尊师重道的年代。大成殿内,孔子像庄严肃穆,令人肃然起敬;棂星门前,古柏参天,诉说着历史的沧桑。</p><p class="ql-block">我细细品味着每一块碑文,每一幅楹联,感受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文庙不仅是祭祀孔子的场所,更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这里,我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和生生不息。</p> <p class="ql-block">棂星门</p><p class="ql-block">棂星门多为八柱石牌坊,德阳文庙的棂星门造型别致,雕刻精美,是南方文庙石刻棂星门中的精品。棂星又名文曲星,魁星,是二十八宿之一,意为孔子是天上棂星下凡。以此命名寓有国家人才辈出之意,因此古代帝王祭天时首先祭棂星,祭祀孔子规格也如同祭天。</p> <p class="ql-block">泮池</p><p class="ql-block">泮池,半椭圆形的水池上架着三座单跨石拱桥。在古代,入大成殿拜谒孔子,需从此桥而过。但这座桥也不是谁都有</p><p class="ql-block">资格走的。三座桥中,中桥为状元、皇帝所行,侧桥为官员,秀才,举人,进士所行。</p> <p class="ql-block">戟门</p><p class="ql-block">戟门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歇山式屋顶,黄色琉璃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26.6米,进深四间10米。须弥座台基,台基前、后设垂带踏跺各三路,四周施望柱栏板。因设三十四戟于门,故谓之戟门。又因大成殿而得名大成门。大成门有三门,为表示对圣庙的礼敬,遇有重大仪典才开启中门。</p> <p class="ql-block">启圣殿</p><p class="ql-block">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歇山式屋顶,绿色琉璃筒瓦屋面。穿斗式梁架,面阔五间23.1米,进深四间11.7米。须弥座台</p><p class="ql-block">基,前后设垂带踏道一路。北侧为文庙后花园。启圣殿是主祀孔子之父叔梁纥之殿,因叔梁纥被封为启圣王而得名。</p> <p class="ql-block">德阳文庙</p><p class="ql-block">德阳文庙建于宋宁宗开禧二年,原在德阳城东,后因年久失修倾圮。明洪武元年改建于城南,至明万历三年,经多次扩建、修葺,文庙格局渐全。明末毁于兵瑟。清顺治十八年文庙重建,至清嘉庆二十年又历经多次修葺和改建,形成左庙右学布局。半个世纪后,文庙因年久失修日渐塌毁。从清道光二十八年至咸丰五年,文庙经历了一次大的维修和扩建。现存文庙基本保存了这次大修后的规模与格局。</p><p class="ql-block">德阳文庙以中国传统建筑群的布局方式由三进院落组成,主要建筑居中轴线,次要建筑两侧对称分布。由南向北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有:万仞宫墙、棂星门、泮池、戟门、大成殿和启圣殿;两侧建筑有:“道冠古今”坊、“德配天地”坊、神库、神厨、东西庑、礼乐亭、御碑亭和东西配殿等。启圣殿北面为后花园。建筑群占地面积20800平方米,有古建筑20余处。</p><p class="ql-block">德阳文庙是我国西部地区保存完整、规模宏大、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庙,素有“德阳文庙甲西川”之称。200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月被四川省委、省政府授予第四批“四川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5年10月被中国孔庙保护协会授予首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实践基地”,2019年7月被德阳市教育局、德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授予首批“德阳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地”。</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德阳石刻由“乐方魂”和“中华魂”两大部分组成,总长1100米,高7米。“东方魂”石刻群由35个圆拱洞、32根蟠龙石柱、牛头大门12根花岗石生肖柱和两组大型浮雕“生命之歌”、“智慧之光”组成。“中华魂”石刻群从“盘占开天地”、“女娲补天”开始,依次展现了中华五十六个民族,一千多个典型形象以及从这些民族中流传的感人故事。</p> <p class="ql-block">漫步在石刻长廊中,欣赏着栩栩如生的神化人物、历史人物、石狮、石虎、十二生肖等,精雕细琢的石碑、石坊,感受着工匠们高超的技艺和非凡的智慧。每一件石刻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古老的故事,让我仿佛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感受着岁月的变迁。</p> <p class="ql-block">德阳之行,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也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p><p class="ql-block">新春大庙会,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示;德阳文庙,是儒家文化的传承之地;石刻公园,是当代艺术的宝库。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瑰宝,需要我们用心去保护,<span style="font-size:18px;">文化传承,任重道远。</span></p><p class="ql-block">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个人都行动起来,中华文化就一定能够薪火相传,生生不息!</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