鹏鸣游记散文:四圣故里行

静水

<p class="ql-block"><b>四圣故里行</b></p><p class="ql-block">鹏 鸣</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水县还有一个令人骄傲的名字——四圣故里。在这块土地上,历史与自然交织,文化与传说共鸣,仓颉造字、杜康酿酒、雷公制陶、蔡伦造纸的故事流传千古,为这片土地增添了无尽的神秘与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白水县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与陕北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山清水秀,人文荟萃。四圣故里,便是这片土地上的璀璨明珠,承载着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p> <p class="ql-block"><b>字圣——仓颉</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生于我国古代的黄河流域,一个被誉为“人文初祖”的时代,那是距今约四五千年的时期,一个充满神话色彩和英雄传说的时代。在那时,华夏大地尚处于部落联盟时期,黄帝与炎帝联合,击败了蚩尤,开启了华夏民族的辉煌历程。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仓颉应运而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智慧象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洪荒的年代,人们结绳记事,刻木为文,信息的传递和记录极其不便。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仓颉,这位黄帝的臣子,以其非凡的智慧和敏锐的观察力,开创了汉字的先河,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正如诗云:“黄帝命仓颉,造字以代绳。”这是对仓颉伟大贡献的历史记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春秋时期,群雄逐鹿,天下纷争。在这漫长的岁月里,仓颉的名字和他的成就,被后人传颂,成为了我国古代文明的奠基人。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从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文字的创造对于社会的发展和文明的进步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仓颉生有四目,他仰观天象,俯察地物,观察鸟兽足迹,感受自然之美,悟出了字理。在那个没有纸张和笔墨的年代,仓颉以刀为笔,以甲骨为纸,刻画出了最早的汉字。这些甲骨文,成为了研究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重要资料。“甲骨文中藏奥秘,千年历史一脉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造字,不仅仅是为了记录历史,更是为了传递智慧。他的创造,使得中华民族的文明得以传承,思想得以交流,文化得以繁荣。在随后的发展中,汉字经历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书体的演变,逐渐成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至今仍被广泛使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那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仓颉的文字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的智慧,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在历史的的长河中,仓颉的名字与他的成就,如同黄河之水,滔滔不绝,流淌在每一个炎黄子孙的心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一位伟大的智者,一个被后人敬仰的传奇人物。在我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进程。正如诗云:“仓颉造字鬼神惊,万古流传翰墨香。”今日,让我们一同走进仓颉的世界,感受那古老智慧的火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漫步在仓颉的故乡,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那古老的气息。这里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似乎在诉说着仓颉的传奇故事。那座矗立在村口的仓颉庙,香火旺盛,信徒众多。他们怀着敬仰之情,祭拜这位伟大的先贤,感恩他为中华民族作出的贡献。“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远古时期,仓颉担任黄帝的史官,负责记录国家大事。那时,人们还没有文字,所有的记录都依靠结绳记事,这种方式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出错。仓颉深感困扰,他决心创造一种更为简便的记录方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仓颉在森林中散步,观察到大自然的万物各有特征,鸟儿在空中留下的痕迹,野兽在泥土上踩出的脚印,都各不相同。他突发奇想,如果能够将这些特征刻画下来,不就可以用来记录事物了吗?于是,仓颉开始模仿自然界的种种迹象,创造出了最早的象形文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天雨粟,鬼夜哭。”传说中,仓颉造字时,天地为之动容。因为文字的诞生,意味着人类掌握了记录和传播知识的工具,这无疑是对天地间秩序的一次巨大变革。据说,当时天降粟米,鬼夜哭,都是为了庆祝文字的诞生。</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还有一个故事,讲述的是仓颉如何创造“马”字。有一天,仓颉看到一匹马在河边饮水,阳光照在马身上,投下了一个清晰的影子。仓颉被这匹马的形象深深吸引,他立刻拿起树枝,在沙滩上勾勒出了马的外形。这就是“马”字的由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晨的阳光洒在仓颉庙的古朴建筑上。走进仓颉庙,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庄严的大殿。大殿内,仓颉的塑像端坐其中,他目光深邃,仿佛在凝视着远方,思考着如何更好地记录人类的历史与文明。殿内的壁画和雕塑,生动地描绘了仓颉造字的艰辛历程,以及汉字对后世文化的深远影响。游客们纷纷上前,双手合十,虔诚祈祷。他们祈求仓颉赐予智慧,助他们在人生道路上取得成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仓颉庙的两侧,陈列着一块块石碑,上面刻满了古老的汉字。这些字迹或遒劲有力,或古朴典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演变。游客们驻足观赏,感叹不已。有的拿起笔,蘸上墨,认真临摹,以期从中汲取智慧。“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秦始皇统一文字时所用的课本叫《仓颉篇》,其第一句就是“仓颉作书”。范文澜在《中国通史》上也写到“仓颉造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据史料记载,仓颉复姓侯刚,名颉,号史皇氏,白水县北塬镇阳武村人。由于他创造了文字,功并山河,德寿日月,黄帝感佩,乃赐“仓”姓,意味君上一人,人下一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是人不是神。据史料记载,仓颉任黄帝史官时,因结绳记事出了差错,愧而辞官,遍访智者,他“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鸟兽蹄迒之迹”,“依类象形,始创文字”,仓颉庙内《鸟迹书碑》上的28个字,据说就是当年仓颉所造字的原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人为了纪念仓颉,在仓颉墓前建造了仓颉庙。此庙占地18亩,据东汉延熹五年(公元162年)的《仓颉庙碑》记载,此庙在当时就具有一定的规模。仓颉庙是如今全国40多个集庙、墓、柏、书、碑为一体的庙宇,2001年6月25日,国务院公布仓颉庙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庙内现存的建筑以明清为主,自南向北沿中轴线依次为照壁、山门、前殿、报亭、献殿、寝殿、墓冢,两侧有戏楼、钟鼓楼、陪殿和厢房。寝殿后就是仓颉墓,墓高4.5米,周长48米,墓周围墙修建于1939年,是当时国民党将军朱庆澜参观仓颉庙时,顿生崇敬之情,遂自出资金,请人修建了护墓八棱砖砌花墙。他还在东西门旁各撰了对联,东门是“画卦再开文字祖,结绳新创鸟虫书”,横额为“通德”;西门是“雨粟当年感天帝,同文永世配桥陵”,横额为“类情”。这两幅对联都是歌颂仓颉造字的功绩,“通德”“类情”均出自《易经·系辞下》,意指仓颉创造的文字能通天地之德,可类万物之情。</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仓颉庙的碑石,质粗字古,弥为珍贵,多为记述重修、添建庙内建筑物的纪念碑,这些碑石可以称为仓颉庙的史料展览馆。其中《仓颉庙碑》和《广武将军碑》最为珍贵。《仓颉庙碑》立于东汉延熹五年,镌刻210余字;《广武将军碑》立于前秦建元四年(公元368年),1920年出土,曾置仓颉庙保护。于右任辗转得到碑拓后,惊喜异常,写下了“千年出土光腾射”、“ 老见异物眼复明”的诗句,并提写了“文化之祖”四个大字。当时的人们将这四个字刻成匾牌,悬挂于仓颉庙。1972年《仓颉庙碑》和《广武将军碑》迁至西安碑林珍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见证历史的,往往还有陪伴它的那些饱经风霜的古树名木,仓颉庙内的48颗古柏和曲阜孔庙、桥山黄陵的古柏,并称中华古庙宇三大古柏群。其中仓颉手植柏距今已有五千余年的历史,堪与黄帝陵的轩辕柏相媲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清明祭黄帝,谷雨拜仓颉”。据史料记载,自建庙以来,上至达官贵人,下至黎民百姓,每年谷雨都会从四面八方汇集这里,或表敬仰之情,或祈福求佑,或求风调雨顺,这一民俗事象使仓颉庙香火旺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柏千年秀,庙堂文字香。残碑垂伟业,山水共流芳”。</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这里,我仿佛能听到仓颉与天地对话的声音,感受到他创造文字时的激动与喜悦。闭上眼睛,我仿佛看到了仓颉在昏暗的灯光下,一笔一划地刻画着未来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文字已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在享受便捷的同时,我们是否还记得那位为中华民族创造文字的伟人呢?“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让我们怀念仓颉,传承他的智慧。正如古人所言:“字如其人。”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往往体现在其文字之中。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文化遗产,努力学习,弘扬传统文化,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仓颉的传说不仅仅是故事,它们已经成为了当地人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每年的仓颉庙会,人们都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以纪念这位伟大的文字创造者。在这些传说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仓颉的智慧,更能体会到中华民族对文化传承的重视和对创新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b>酒圣——杜康</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沿着历史的足迹,我来到了杜康庙。杜康,酿酒始祖,黄帝时人,生于白水县杜康镇康家卫村,中国第一杯美酒从这里香飘万里,陶醉千载。杜康的子孙数千年来一直传承酿造技艺,让古老的美酒焕发出了新的生机。1980年文物部门对杜康庙周围进行了发掘考证,证明此处曾有夏商时代建筑,2020年杜康沟龙山文化遗址考古获国家文物部门批准启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他的名字已成为美酒的代名词。在杜康庙中,酒香四溢,仿佛能听到千年前的酒歌。我了解到,杜康不仅酿酒技术高超,更懂得酒中蕴含的文化与情感。在这里,我品味到了一份传承千年的醇厚与甘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国古代,流传着许多关于美酒的传说,其中最著名的当属杜康酿酒的故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很久很久以前,在我国陕西渭北的白水一带,有一个名叫杜康的年轻人。他勤劳善良,热爱劳动,尤其喜欢研究饮食。有一天,杜康在山上砍柴时,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山洞。洞口散发着阵阵诱人的香气,杜康好奇地走进洞中,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酒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池中浸泡着各种谷物,经过发酵,散发出浓郁的酒香。杜康忍不住尝了一口,顿时觉得神清气爽,精神焕发。他意识到这是一种神奇的液体,于是决定研究酿酒技艺,将这种美味带给世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请教了山中的神仙,得到了酿酒的秘方。他选用上等谷物,经过精心配比,采用沟底泉水,开始了酿酒的过程。经过无数次试验,杜康终于酿造出了美酒。这种酒香气扑鼻,口感醇厚,饮后令人陶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消息传开后,远近的人们纷纷前来品尝杜康的美酒。有一天,玉皇大帝闻到了杜康酒的香气,便派太白金星下凡查看。太白金星品尝了杜康酒后,赞不绝口,将此事上报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龙颜大悦,封杜康为“酒神”,并赐予他一座酒坊,让他在人间传播酿酒技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不负众望,将酿酒技艺发扬光大。他酿造的美酒不仅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还成为了皇家贡品。杜康酒成为了人们友谊的纽带,团圆的象征。每逢佳节,人们都会拿出杜康酒,共庆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杜康在酿酒过程中,曾遇到过一个难题:如何让酒保持美味,又能让人喝后不易醉倒。于是,杜康请教了月亮上的嫦娥。嫦娥告诉他,在月圆之夜,用月光照射酒坛,便可让酒变得更加醇厚,饮后不易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按照嫦娥的指点,在月圆之夜,将酒坛摆放在月光下。经过月光照射的酒,果然更加美味,饮后令人心旷神怡。从此,杜康酒的名声传遍了大江南北,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瑰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酿酒的传说,传承了千年,见证了我国酿酒技艺的辉煌。如今,杜康酒已成为我国酒文化的代表,深受人们喜爱。而杜康这位酒神,也成为了人们心中永恒的传奇。</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的杜康沟,不仅流传着杜康酿酒的美丽传说,杜康酒更是中华民族餐桌上的佳酿。杜康酒以其独特的口感和香气,赢得了无数人的喜爱和赞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杜康沟,仿佛进入了一个酒的世界。这里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酒香,让人沉醉其中。杜康酒的酿造工艺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在杜康酒的酿造过程中,选料、发酵、蒸馏、勾兑等各个环节都精益求精,以确保每一滴酒都品质上乘。品尝一口杜康酒,那浓郁的香气和醇厚的口感,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壶杜康酒,醉倒古今多少英雄。曹操曾曰:“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在古老的华夏大地上,杜康酒的名字早已深入人心。苏轼曾吟咏:“杜康酒熟凭谁造,白堕声名空自传。”相传,酒祖杜康,偶然间发现粮食经过发酵能产生美酒,于是便有了杜康酒。自此,这壶香醇的美酒,陪伴着历代英雄豪杰,走过了无数风华岁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酒,色泽清澈,香气四溢。李白曾赞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在这悠扬的酒香中,一代诗仙也流露出了对人生的感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酒香四溢,传承千年文化。杜康酒,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白居易有诗云:“杜康漫酌还自惜,何况持斋独不欢。”它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礼仪、情感和信仰。在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朋友相聚的场合,都离不开杜康酒的陪伴。酒香四溢,情谊更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千年的传承,使得杜康酒的制作工艺愈发精湛。陆游曾写道:“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选用优质五谷,秉承古法酿造,杜康酒的品质愈发醇厚。</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品味杜康,感悟人生。品一杯杜康酒,仿佛在品味一段历史。王维诗云:“杜康漫酌还自惜,何况持斋独不欢。”那浓郁的酒香,让人在微醺之中,感悟到人生的酸甜苦辣。杜康酒,如同一本厚重的历史书籍,记录着中华民族的兴衰更迭,诉说着人生的悲欢离合。</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忙碌的生活中,不妨放慢脚步,与朋友共饮一杯杜康酒。李清照曾感慨:“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在酒香中,回味过往的岁月,畅谈未来的憧憬。人生如酒,岁月如歌。在品味杜康的过程中,我们学会了珍惜,懂得了放下,也更加珍惜眼前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杜康酒,历经千年,愈发醇厚。它陪伴着中华民族,走过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时代。今天,让我们共同举杯,品味这传承千年的美酒,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酒香千里,情谊万年,杜康酒的故事,将永远流传在中华民族的记忆之中。</p> <p class="ql-block"><b>陶圣——雷祥</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有一位被誉为陶圣的传奇人物,他就是我国陶瓷艺术的一代宗师——雷祥。他的一生,犹如一首古诗词,流转着岁月的韵味,传承着中华民族的匠心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在很久以前,白水县有一名叫雷祥的年轻人,他天资聪颖,勤劳好学,尤其对制陶技艺情有独钟。雷祥出生在一个陶瓷世家,从小跟随父亲学习制陶技术。然而,他并不满足于家传的技艺,立志要创造出更加精美的陶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有一天,雷祥在山中寻找陶土时,偶然发现了一处山泉,泉水清澈见底,周围的土地肥沃,长满了各种植物。雷祥觉得这里的土地与众不同,便挖了一些土带回家尝试烧制陶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经过多次试验,雷祥发现用这里的土烧制出的陶瓷,不仅色泽光亮,而且质地坚韧。他欣喜若狂,认为这是天赐的礼物。于是,他在此地建立了一座窑炉,专心研制陶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雷祥在研制陶瓷的过程中,曾梦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老者告诉他,要制作出举世无双的陶瓷,必须在月圆之夜,将陶瓷胚胎放入窑炉,用月光和星辰之力进行烧制。雷祥醒来后,按照老者的指点,果然烧制出了前所未有的精美陶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祥的陶瓷作品问世后,受到了人们的喜爱和追捧。他的名声传遍了四方,许多人都来向他学习制陶技艺。雷祥无私地传授技艺,使白水县的陶瓷产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后来,雷祥在制陶技艺上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被誉为陶圣。相传,他能在陶瓷胚胎上刻画出栩栩如生的花鸟鱼虫,仿佛赋予了陶瓷生命。人们都说,雷祥的陶瓷作品具有灵性,能带来吉祥和幸福。</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祥晚年时,为了感谢大自然的恩赐,他在山中修建了一座庙宇,供奉陶瓷之祖。从此,每年都有许多陶瓷艺人前来朝拜,祈求技艺更上一层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匠心独运雷祥手,陶瓷艺术谱新篇。”雷祥生于南北朝时期,是黄帝时的医学药学家。《黄帝内经》详细记载着雷公与黄帝探讨病理药性的对话,那时世间还没有熬制药物的器皿,雷公经过反复研制,终于发明了造碗制瓷的技术。他生于白水县冯雷镇大雷公村,千年后也葬在这里,白水人将他尊为圣人,世代敬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公一生致力于陶瓷的研磨与创作。他“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境界,让泥土与火焰交织,绘制出一幅幅动人的艺术画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炉火纯青技艺高,瓷胎玉质映朝霞。”雷祥的瓷器,色泽温润,如同杜甫笔下的“玉碗盛来琥珀光”,造型别致,宛如李白诗中的“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他的作品,既有“实用性”,又有“观赏性”,成为了“传世之宝”。</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公碗技艺传千古,匠心独运显英豪。”雷祥首创的“雷公碗”技艺,如同白居易所言:“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至今仍为陶瓷艺人所传承,成为我国陶瓷艺术的一座丰碑。</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人已去,瓷韵流芳情未了。”雷祥虽已远去,但他的陶瓷艺术如同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流传千古,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陶瓷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铭记匠心继传统,瓷都新篇赞雷祥。”让我们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以雷祥为榜样,如同苏轼所言:“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将陶瓷艺术发扬光大,让瓷韵在历史的长河中,永远流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的雷公庙,我仿佛能看到雷公在简陋的工棚里,用灵巧的双手制作出精美的陶器。这些陶器不仅具有实用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雷公庙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陶器,它们形态各异,色彩斑斓。这些陶器不仅记录了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更展示了雷公制陶技艺的精湛与独特。在雷公庙里,我仿佛能听到陶器在阳光下发出的清脆声响,感受到雷公对制陶艺术的热爱与执着。</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圣名寰球仰,圣迹留芳香。”</p> <p class="ql-block"><b>纸圣——蔡伦</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历史的长河中,还有一位名叫蔡伦的智者,他的名字与纸张紧密相连,正如杜甫所言:“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蔡伦的智慧如同苏轼笔下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照亮了中华文明的夜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伦本是东汉朝中宦官,到白水来为朋友的父亲祝寿时意外发明了造纸术,因此白水人也将蔡伦作为家乡的圣人尊奉。</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伦,字敬仲,出生于东汉时期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一生,虽然没有“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壮丽,但他的造纸术,却如同白居易的诗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让纸张走进了千家万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传在东汉时期,蔡伦被贬至白水县,这里山清水秀,资源丰富,为蔡伦改进造纸术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蔡伦来到白水县后,发现当地的百姓生活贫困,为了解决他们的生计问题,他决定将自己的造纸技艺传授给当地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天,蔡伦在附近的溪边散步,看到一位老妇人在洗衣服。她手中的棒槌敲打在衣物上,使得衣物变得柔软。蔡伦灵光一闪,想到如果将树皮、麻头等材料敲打得更加细腻,是否能使纸张更加柔韧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伦立刻回到住处,开始尝试新的造纸方法。他让当地的百姓帮忙收集树皮、麻头、破布和渔网等材料,经过反复试验,终于找到了一种新的造纸工艺。他先将材料浸泡、漂洗,然后用力敲打,使纤维更加细腻,再经过捣碎、筛选、晾晒等工序,制造出了质地柔软、书写流畅的纸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传说中,蔡伦在改进造纸术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位仙女的帮助。这位仙女看到蔡伦为了造福百姓,不懈努力地改进造纸技术,便在夜间悄悄来到蔡伦的作坊,传授给他一些神秘的造纸秘诀。在仙女的指点下,蔡伦的造纸术更加精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久,白水县的百姓纷纷学会了蔡伦的造纸技艺,造纸业在当地迅速发展,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生计问题,还使白水县声名远播。蔡伦造纸的技艺从这里传播出去,造福了整个中华民族,乃至全世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纪念蔡伦的伟大贡献,白水县修建了一座蔡伦庙,每年都会举行盛大的庙会,以表达对蔡伦的敬仰和感激。而在庙会的祭祀活动中,人们还会讲述蔡伦造纸的传说,让这段美丽的故事代代相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纸短情长”,蔡伦的纸张,薄如蝉翼,却承载了厚重的历史。他改良造纸术,使得“千山鹤唳,万径人踪”得以记录在案。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能在蔡伦的纸上,流传千古。</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独步天下”,蔡伦的造纸术,让中国在世界上独领风骚。王之涣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之所以能传颂至今,离不开蔡伦纸张的承载。正如王安石所言:“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蔡伦的纸张,成为了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行走于历史的长河,我们仿佛能看到蔡伦那“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的勤劳身影。他细心挑选原料,反复试验,最终成就了造纸术的辉煌。他的坚韧不拔,他的创新精神,成为了后世学习的典范,正如陆游所赞:“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时光荏苒,蔡伦已远去,但他的造纸术却传承千年,影响着世界。每一张纸,都仿佛在诉说着蔡伦的故事,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骄傲。正如苏轼所叹:“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伦,你的名字如同你的纸张,简洁而深刻。你的造纸术,不仅是技术的革新,更是文化的传承。让我们铭记你的贡献,继续弘扬创新精神,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书写新的篇章。正如毛泽东所愿:“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纸短情长,蔡伦的智慧之光,照亮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程。</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白水县的蔡伦祠,我仿佛能看到蔡伦在简陋的作坊里,用树皮、麻头、破布等原料,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终于造出了洁白细腻的纸张。这一发明,不仅极大地推动了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更使中华民族在文明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蔡伦祠内,陈列着各式各样的古纸和造纸工具。这些工具虽然简陋,但却见证了蔡伦造纸的艰辛历程。在这里,我们仿佛能听到蔡伦在造纸过程中发出的声声叹息,感受到他对造纸事业的执着与追求。</p> <p class="ql-block"><b>灵光毓圣之乡——白水</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上,白水有着辉煌壮丽的篇章。仓颉在这里创造了文字,杜康在这里酿造了第一杯美酒,雷公在这里发明了制陶术,蔡伦在这里造出了世间第一张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里是天地聚秀之地,这里是灵光毓圣之乡。圣乡的美誉给这里增添了美丽的光环,这里的人们千秋万代一直敬仰先贤,纪念先贤,弘扬着先贤的精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圣故里不仅是一处历史遗迹,更是一处传承和弘扬四圣文化的圣地。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四圣的传奇故事和卓越贡献,更可以领略到四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圣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在白水县的各个角落,我们都可以看到四圣文化的印记。无论是仓颉庙的庄严肃穆,还是杜康沟的酒香四溢;无论是雷公庙的陶器瑰宝,还是蔡伦祠的古纸遗韵,都让人感受到四圣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传承和弘扬四圣文化,白水县政府和社会各界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们不仅加强了对四圣故里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还举办了一系列的文化活动和节庆活动,如仓颉文化节、杜康酒文化节等,以吸引更多的游人来了解和感受四圣文化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圣故里不仅是一处文化圣地,更是一处旅游胜地。这里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旅游。</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四圣故里,游客可以参观仓颉庙、杜康沟、雷公庙和蔡伦祠等历史文化遗迹,感受四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同时,游客还可以欣赏到风光旖旎的林皋湖情人岛,更可以品尝到白水县的特色美食和美酒佳肴,如白水苹果、白水豆腐等,让人回味无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此外,四圣故里还是一处摄影爱好者的天堂。这里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无论是晨曦初露的仓颉庙,还是夕阳西下的杜康沟;无论是绿树成荫的雷公庙,还是古色古香的蔡伦祠,都是摄影爱好者们镜头下的绝佳选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未来的发展中,四圣故里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传承和旅游开发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动白水县的经济社会发展。</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方面,四圣故里将继续加强对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缮工作,确保四圣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对四圣文化的研究和挖掘工作,以更好地展示四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另一方面,四圣故里将积极拓展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和水平。他们将加强对旅游资源的整合和开发工作,打造一批具有特色的旅游线路和旅游产品,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同时,他们还将加强对旅游从业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工作,提高他们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在传承和创新中,四圣故里将不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它将不仅成为一处文化圣地和旅游胜地,更将成为一处展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进白水县的四圣故里,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智慧和创造力的时代。在这里,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四圣的传奇故事和卓越贡献,更可以领略到四圣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四圣故里是一处值得我们去探访和感受的地方。它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在未来的发展中,让我们共同期待四圣故里能够焕发出更加璀璨的光芒,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p> <p class="ql-block">作 者:鹏 鸣</p><p class="ql-block">鹏 鸣(英文名:彼特peter)1956年生,陕西白水人。现定居北京,从事专业创作与文学研究。已出版有选集、文集、文艺理论、诗歌、散文、小说、文学评论、报告文学等专著多部。部分作品被译成多语种版本。</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