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为啥把元叫块,把角叫毛吗?(副本)

八旬老朽 陇上人

<p class="ql-block">  要弄清这个问题,我们还得从古人使用的银两说起。</p><p class="ql-block"> 古代人货币交换一直用银两,人们又叫作“纹银”。因为铸银锭的时候,为了便于脱模,就要在将要凝固的时候不断抖动,所以就在银锭上形成一圈圈纹路,这些纹路可以用来辨别银锭的真伪和成色。因此,人们习惯上将银两称为“纹银”了。</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银锭太值钱,一次花不了,就需要把它剪开使,剪小的就叫块。</p> <p class="ql-block">块还嫌大就再剪,从楞角剪下来。剪小了的就叫角或毛。</p> <p class="ql-block">  货币的单位“块、角、毛、分”,这与中国近代货币制度的演变有关:</p><p class="ql-block"> 1. “块”起源于清朝末年,当时墨西哥银元(俗称“鹰洋”)在中国广泛流通,因其币值较大,人们习惯以“块”来计数,一块银元等于七钱二分银子。</p><p class="ql-block"> 2. “角”是“块”的十分之一,这个单位也是从银元衍生出来的。</p><p class="ql-block"> 3. “毛”是“角”的十分之一,这个称呼可能来源于方言,有的地方把“角”称为“毛”。</p><p class="ql-block"> 4. “分”是货币的最小单位,来源于对更小面额货币的称呼。</p><p class="ql-block"> 这些称呼随着时间的发展逐渐固定下来,成为现代汉语中货币的基本计数单位。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单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叫法。</p> <p class="ql-block">  对于我国的主币单位,人们口语中常习惯使用“块”这个量词。“块”作为主币量词,大致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从写作“塊”,释为“土块也”;引申为块状物的通称,如石块;引申为量词,如《宋史·瀛国公纪》“杨太后闻昺死,抚膺大恸日:我忍死艰关至此者,正为赵氏一块肉尔,今无望矣。”</p><p class="ql-block"> 而外国银元进入中国,“块”则开始被视作银块称量使用,“一块洋钿”、“两块大洋”、“三块袁大头”即是其客观表现,量词“块”长期与银元相联系计量使用,关系逐渐凝固,而被当作主币单位量词使用,后虽纸币取代银元,但“块”的这种用法被保持下来,成为今天群众使用的一种非正规的主币单位量词。</p> <p class="ql-block">  后来清政府自铸龙洋时,一元以下的小银币也被称为角子或小洋,有的并在币面注明“一角”,“二角”、“五角”等。</p><p class="ql-block"> ”一元“,”一角“既已作为货币单位固定下来,便不再探究其背后的名词意义。然而,我们常常称“一角”为“一毛”,又是何故呢?</p><p class="ql-block"> “毛”本是读“毫”,为记账方便,往往将“毫”省笔为“毛”。久而久之,习非成是.现在仍然有的地方读“毫”不读“毛"。如香港特别行政区使用的一毫硬币。</p> <p class="ql-block">  现在使用的人民币也有主币、辅币之分</p><p class="ql-block"> 主币,又称本位币,是一国货币制度中的基本通货,是国家法定的计价、结算单位;</p><p class="ql-block"> 辅币,即辅助货币,是指本位币单位以下的小额货币,辅助大面额货币的流通,供日常零星交易和找零使用。</p><p class="ql-block"> 《中国人民银行法》第16条规定:“人民币的单位为元,人民币辅币单位为角、分。” </p><p class="ql-block"> 因此我们看到的一元即为主币,一角即为辅币。</p><p class="ql-block"> 虽然纸币上明确定了印着“元”、“角”、“分”。但是群众仍叫作“块”、“毛”、“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