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冬游泰山

感悟风雨

<p class="ql-block">  山不见我,我自去见山。仰慕泰山的雄姿以久,2025年春节期间终于有幸拜会了一次泰山,感受颇深。常言道“旭日东升为泰山一大景观”,于是我们从凌晨二时就自驾出发前往通向泰山的路。当天早上七点,我们到达山门。抬眼间,一幅江山万里图赫然入目。蓝天为纸、青林为墨、白云为衬,洋洋洒洒、蔚为大观,群山连绵如众星拱月,泰山主峰巍然其上,因天气有点阴,没有看到朝思暮想的“泰山日出”,但也令我们惊叹不已,非造物主谁能有如此神来之作。相传泰山是盘古开天辟地后,由其头颅变幻而来,如果真是如此,盘古一定有着一张雄壮帅气的脸庞。</p> <p class="ql-block">  从天外村坐上摆渡车来到了中天门,在簇拥的人潮中,我赶紧扑进泰山怀抱。山中青松翠柏郁郁葱葱,历代石刻静立道旁,自然与历史就这样和谐相伴,仿佛一排排青葱少年和耄耋老者相对而坐,斗转星移犹岿然不动。迎面是接踵的下山游客,有结伴的朋友、携行的亲子、成对的情侣,无论男女老少,他们脸上、眼睛里,都泛着兴奋的红晕,每个人心里都装着一个崭新的泰山,载兴而归。而我们怀着探知的心理围绕十八盘在攀登,不管前方山高路遥、只一往无前。自中天门而后经快活三里、云步桥、五大夫松、朝阳洞、十八盘等到达南天门,该段合计3700阶,其他路程约千余台阶。这些台阶在墨绿的山林里一路纵横、绵延而上指引着古往今来每一个登山者向天而去。而当你的双脚一前一后踩在台阶上的时候,仿佛在翻阅浩繁的史书,每一个台阶都是浓缩千年的史诗。千百年来,无数人跨越时空前赴后继,寻阶而上又踏石而下,一起铸就了这条通天大道。石阶上没有留下任何一个人的足迹,无论王侯将相还是俗子平民,却记录下了流传千古的诗句、故事和风云变幻的历史,也让这条平凡之路进化成历史之路、文明之路、传承之路。</p> <p class="ql-block">  据传,这些台阶是从秦始皇时代开始修建的。为了封禅通天、震慑六国、寻仙问道,他不惜舍近求远,弃华山、越嵩山,不远千里来到泰山。想想他筑长城、修驰道、凿灵渠等大手笔,这些非凡之举也就不足为奇了。不仅如此,秦始皇在泰山还完成了很多首举,让泰山从此坐实五岳之尊的名号。他为泰山造字赐名,将国号“秦”字底部“禾”改为“水”,创造出“泰”字,以泰山命名,喻意秦朝安泰;他还在泰山首设政府管理机构,在秦始皇的“首创首倡”下,汉武帝等后代帝王纷纷效仿沿袭,泰山逐步从草莽之地变成皇权名山、人文礼制之山,从一隅孤山变成国家之山、民族之山,它也如秦始皇一统天下那样,在华夏大地群山之中独领风骚。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些社会意义的加持,让一座寻常之山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历史地位。人类何尝不是如此,无论是宗教、伦理与爱,一个人一生无论长短,如果没有觅得一些特别的意义、故事、体验等,那就只是一具凡夫肉身逗留于世。凡事赋予意义就有了灵魂,历史才得以厚重绵延。就如这登山,如果泰山只是山,而没有千百年来沉淀的意义,则万山皆可为泰山,泰山亦可为万山,登不登泰山都一样。所以,有名的不是泰山,是泰山背后灿烂的意义和故事,人生在世,活的也不是肉身,而是深藏内心的意义和价值。</p> <p class="ql-block">  这样想着,逐渐觉得登山多了一重趣味,不自觉加快了步伐,在人少的时候,甚至一步跨两个台阶向前快走,这让周围拄着登山杖的人刮目相看。沿途登山的人确实很多,但渐渐地会发现一个问题,除了泰山清洁工以及个别看上去身体素质不错的游客,多数人出发不久就已瘫坐在地,这还是在有固定台阶的情况下,如果完全是山路徒步,那该是怎样的一副狼狈相。不知爬了多久,腿不自觉地开始抖起来了,脚掌中心到脚趾的位置逐渐不听使唤,小腿肚子像被抽了筋一样无力,人也开始大喘气了。这样想着就来到了五大夫松,一下子豁然开朗了起来,南天门赫然矗立在眼前。中天门与南天门分居两座山头,成对望之势,中天门低一头,相对位置约居南天门腰部,它像痴情的牛郎,含情脉脉地仰望着天街仙女。而南天门则高高在上,卧居泰山两峰之间,隐约透红的巍巍宫墙,豪不掩饰天庭的皇皇威仪,泰山十八盘则匍匐在南天门脚下,像从门口直铺下来的一长串白色地毯,无论春夏秋冬风霜雨雪,只沉静地迎来送往,古往今来帝王将相、凡夫登徒的通天梦。只有到此时,我才真正意识到泰山的高不可攀,不唯泰山十八盘的曲折回环,还有南天门如上帝一般的凝视之眼,眼神虽温和,但震慑心魄。</p> <p class="ql-block">  到十八盘最后一段时,南天门近在咫尺,但中间隔着人山人海,无奈只好跟着人流向山顶冲刺。沿途山体九十度直垂下来,斧劈刀削一般,最陡峭的横截面没有了绿植的修饰,露出锤炼千年的铮铮铁骨,这时太阳也突破阴天的云层,显得特别刺眼。太阳与风缓缓抚过山肌,让泰山于刚劲之中增添了一丝柔美。爬完盘山台阶,终于登顶,眼前豁然开朗,胸中顿生“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的浩然之气。置身其中,才明白何谓上帝视角,何谓山高易通天。极目一眺十万里,俯仰能干九霄云,你感觉在这大千世界的空阔之中,自己和泰山、大地及世界万物都融为一体。</p> <p class="ql-block">  山顶云雾越积越厚,云海在主峰齐腰的位置慢慢铺展开来,浩渺烟波绵延千里,泰山稳居其中。耳畔突然响起一阵乐声,循声望去,一个红墙黛瓦的建筑群安静地坐落在风中,在初秋的颜色里格外显眼,原来是碧霞祠群楼。它和旁侧的孔子庙,最上段的玉皇顶呈三足鼎立,成为泰山山顶的灵魂所在,这也是古代儒释道融合发展的缩影。我虽不是教徒,但还是被这些多元灿烂的宗教文化所震撼,儒家的亲仁爱民、道家的无为而治、佛家的修心养性,多元融合的哲学观念浸淫着一代又一代华夏子孙。令我着迷的,还是这些楼群里丰富的诗联,以及周边遍布的石刻,孔子庙“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可以语上也;出乎其类,拔乎其萃,宜若登天然”,玉皇殿“四顾八荒茫,天何其高也;一览众山小,人奚足算哉”等,遍览这些文化精品,让我不自觉惊叹“登山易长英雄气,到此方知是小人”。我静静伫立行注目礼,权当拜祭,顺道拿出相机拍照拍视频,就像秦始皇封禅祭天、李白登高赋诗一样,所不同的是,古人祭神灵、遗文墨诗画,今人祭先人烈士、留照片视频,古人也没有我这么先进的智能设备,否则秦始皇就会拍个泰山封禅纪录片。</p> <p class="ql-block">  行至此时已是尾声,我独自穿过天街,熙熙攘攘,跟人间没有什么不同。我走出南天门,脚步轻快,在熟悉的路程上,全然没有了来时的疲惫感。所不同的是,下山沿途接连看到各朝各代的石刻,这是我上山时全然没有注意到的,仿佛是刚刚新布置上来的景观。人总是这样,在出发时往往因为陌生感,或刻意专注于目标,而忽略了沿途的旅人和风景,老来回头看才发现,还有沿途的景、和此刻的时光。这让我想起了电影《朝圣之路》的经典台词,“生活不是选择出来的,是过出来的”。关于旅行,作家会把它说的太玄太大,而显得浮夸,普通人又会过于轻描淡写,而显得平白无常,只有旅途归来的人才会懂得他的深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