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上了小学的我们便知道,加法的结果为“和”,减法的结果为“差”,乘法的结果为“积”,而除法的结果被称为“商”。前三种命名较为直观,唯有“商”令人感到困惑。“商”这一名称的由来与古代的计算工具和方法紧密相连。以下是几种可能的解释:</p>
<p class="ql-block">刻度与平均分:古代人们用漏箭计时,每一度刻度象征相同的时间段。将一支刻度箭平均分成若干份,每份长度即为“商”,这与除法的概念相契合。</p>
<p class="ql-block">筹算与字形:古代筹算中,商、实(被除数、分子、积)和法(除数、分母)自上而下排列。“商”字形似“六”,易混淆,故改用其他字表示。</p>
<p class="ql-block">度量与等价交换:“商”有度量之意,在商业活动中,买卖双方衡量货物价值是否相当,体现了等价交换的原则,也与“商”字含义相吻合。</p>
<p class="ql-block">商朝的引申义:有观点认为,“商”字含义源于商朝,商朝人善于经商,久而久之,“商”字便与除法结果相关联。综上所述,“商”作为除法运算结果的名称,与古代计算工具、方法及商业活动密切相关。</p> <p class="ql-block">除法的结果被称为“商”,这与除法的本质息息相关。除法是将一个数(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由除数决定)的运算,每份大小即为“商”。“商”在汉语中有“分割”和“度量”之意。例如,测量长度时,刻度尺上的每一小段代表一个“商”。商业交易中,商人衡量商品价值并进行等价交换,这也体现了“商”的概念。因此,除法的结果被称为“商”,是因为它反映了将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的过程和结果,与实际生活中的分割和度量活动紧密相连。</p> <p class="ql-block">除法的商可以理解为平均分的结果。当我们把一个数量(被除数)平均分成若干份(由除数决定),每份的数量就是商。例如,10只苹果平均分给5个人,每人分得的苹果数即为商。除法运算可表示为“被除数÷除数=商”,商是平均每份的数量。除法的商也可视为一种“刻度”或“份额”,表示平均分配的结果,它象征着一种公平与均等的分配方式。</p> <p class="ql-block">关于“商”的由来,流传甚广的说法认为“经商、商业”之“商”源于殷商族称。商族人最早或最善于经商,故后世买卖人被称为“商人”。算术除法的结果也称作“商”,对其来源存在多种猜想。除法之名源于“除”的“两物更替、去旧换新”之古义。上古时代以货易货的交易行为也可称为“除”。按照固定兑换比率计算货物能换得多少新货物的方法即为“除法”。除法的结果是新货物的量,这与把新货物从远方运来的人被称为“商人”密切相关。商人从“商”而得名,而非相反。先秦典籍中提到的专门从事商业的人群是郑国的商人集团,他们与郑国公族一样出自周人。考古学上未见殷人比其他族群更专注于商业的证据。因此,“商”作为除法运算结果的名称,与商业活动和古代交易行为紧密相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