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针线笸箩

祝天来

<p class="ql-block">近日,整理旧物,两本陈旧的书籍在我心里涌起一阵回忆的涟漪。母亲是年过90岁的高寿老人,2007年6月去世那天料理完后事返济,这两本旧书是我从老家带回省城的唯一物件。其中,一本是旧时流传下来的在草纸上、以毛笔竖写、用纸捻装订的小书,其内容是关于女人怀孕生子如何诊病治疗方面的;另一本是母亲在世前做针线活儿时用来夹“鞋样儿”的书,它没有书皮,前后缺纸少页,纸片已经发黄,<span style="font-size:18px;">书里的文字和配图都是外国的,那时</span>鉴于好奇经常翻看。</p><p class="ql-block">记得母亲做针线活儿的时候,这本书总是与她的针线笸箩在一起。后来,我从部队转业到地方大学,因为工作需要进修了一段时间日语课程,方知那是一本日本语文。今儿个打开书后发现里面还有几片纸样儿静静地躺在书中,仿佛在等着我去对它寻觅。</p><p class="ql-block">在岁月的长河中,许多记忆都如浪花般消散,然而,母亲的针线笸箩却始终在我的心中熠熠生辉,成为我生命中最温暖、最珍贵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针线笸箩是母亲的宝贝,它是一个圆形的纸糊的小笸箩,里面装满了各色的针线、纽扣、剪刀、顶针、针锥、不同颜色的布片等缝补用具。这个笸箩见证了母亲无数个日夜的辛劳与付出,也承载了她对家庭深深的爱。</p><p class="ql-block">小时候,我常常看到母亲坐在昏黄的灯光下,守着针线笸箩,手里拿着针线,专注地为家人缝补衣物。她的手指灵巧而熟练,一针一线都充满了温暖和耐心。无论是我哥弟磨破的裤子,还是父亲穿坏的衬衫,以及她自己穿着的鞋子,母亲总能用她那双巧手,将它们修补得完好如初。针线在她的手中穿梭,仿佛在编织着对家人的关爱,那密密麻麻的针脚,就像母亲心中无尽的牵挂。</p><p class="ql-block">母亲的针线笸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工具,更是她心灵手巧的象征。她总是能用有限的材料,创造出无限的可能。俗话说“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记得我大哥参加工作时穿过的一件制式黑色棉小大衣,大哥穿下来二哥接着穿,到我这里已经是颜色发白、补丁重叠、实在是没有缝补的价值才正式结束它的使命。</p><p class="ql-block">1974年底,我参军入伍,佩戴着大红花的青年队伍离开公社徒步前往平度县城集结,当我与送行人群中的母亲目光相遇的时候,她的眼神是那么的温柔和不舍!到部队后我牢记家人的嘱托,铭记母亲的期待,努力学习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以及军事专业技能,严格要求,积极上进,较早地被组织批准入党、提干,虽说为家庭争了光,但母亲想来部队看望儿子的愿望没能实现却成了我心中永远的遗憾!</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我提干那年的初冬,也就是母亲61岁的那年,她老人家突患脑梗致右侧肢体功能失常,再也没有站立起来。为尽最大努力做好一些自立的事情,母亲很快就会用左手拿筷子吃饭、洗涮、做些简单的缝补。我每次休假回家的时候,发现那个针线笸箩仍然守在她身边,当看着母亲用左手缝补枕巾的样子,真的是让我心疼又感动。</p><p class="ql-block">如今,母亲已经离我而去,针线笸箩也早已被岁月带走。然而,每当我看到它的伙伴一一那本夹鞋样的旧书的时候,那些温暖的画面就会如潮水般涌来,母亲的身影仿佛又出现在我的眼前。她那双勤劳的手,她那温柔的目光,还有她对家人的无私奉献,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中,成为我永远的怀念。</p><p class="ql-block">母亲的针线笸箩,是我心中最温暖的港湾。它让我懂得了爱与付出,让我明白了生活的真谛。虽然母亲已经不在,但她的爱却永远留在我的生命里,成为我前行的力量。我会永远珍藏在心里的针线笸箩,因为它承载着母亲的爱,也承载着我对母亲深深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2025年春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