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最近又看了《刘三姐》的电影,过去看过多次,觉得是一部很不错的电影,既把当地的民歌完美的展现给观众,又把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景介绍给世人。电影的魔力比任何广告词都利害,人们都是通过看《刘三姐》的电影,才知道桂林的山水之美,山歌之甜。我也是看电影后,才知道桂林山之美,才奔赴桂林旅游的。</p> <p class="ql-block">驼峰留影</p> <p class="ql-block">电影中对歌的场面有一段,刘三姐发问三位秀才的歌词,“问你几时是谷雨,问你几时是春分,问你几时撒谷种,问你几时秧出齐”。这些看似简单的东西,确是有着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莫说问几个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秀才,就是问我们大多数在农业生产一线的下乡知青,恐怕也很难正确解答清楚。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能力有限是不可能什么都懂的,何况还有隔行如隔山这一说。所以几个秀才荅不出来,也不是什么掉面子之事。任何时候人都不应拿自己专业的长处,去潮笑诋毁隔行人对自己专业知识理解的不足。</p> <p class="ql-block">下大雨后的漓江</p> <p class="ql-block">说到农业生产那不是简单的用春种秋收几个字能说清楚的,他需要把握住季节,不违农时。仅管我们大多数下乡年知青,对农业生产各种套路既不熟悉,也不一定很在行。尽管多年在农村生产第一线摸爬滚打,由于不用心,主要是不想在农村里干,对这些跟农村息息相关的节气都不太清楚。什么时候该干什么,自有生产队长每天有安排,跟着干就行了,可以说是稀里糊涂的在乡下混了若干年。基本上如老话所说那样,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和尚走了庙也空一样的心情。</p> <p class="ql-block">说到搞农业,我特别佩服那些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父老乡亲。他们大多数出生在旧社会,并且还是一字不识的文盲。但他们在农业生产上都是一把好手。比如我下乡的生产队长陈显玉,一个地地道道的文盲,能把二十四节气烂记于心,不用挂历皇历,能准确记住农历的每一天,在农业生产管理上是得心应手。能把一个生产队的生产安排的井井有条。什么时候撒谷种,什么时候插秧,山地和水田的农活互不冲突,终止那种插得秧来茶要老,采得茶来秧要黄的尴尬局面。像这样的父老乡亲有很多,他们都没有读过书,都有不寻常的生存本领,他们懂得和认识各种中草药,懂得自然现象,也懂风水阴阳历学,也不知他们是用的一种什么方法与工式,像算命先生一样,掐指一算,就能知道农历的年月日,以及润年润月等。他们终年四季在田里勤奋做活讨饭吃,一年复一年,年年如此,岁岁依旧。辛勤劳作,干着靠天吃饭的行当。如果老天爷高兴,偿碗饱饭吃,那年一定会是风调雨顺。如果老天爷做怪,那就有罪够受的了。吃不饱,饿不死是生存常态,但他们从没有一丝一亳的抱怨,总认为是自己运气不太好,总是期望明年会好些。他们就是在这样的期昐中,度过了一年又一年……这种宽容大度是非常人能比的。</p> <p class="ql-block">在乡下15年知青生涯经历中,我特别佩服父老乡亲们,在其艰辛环境中,在缺医少药的年代,都是用中草药治病,以求自保。基乎每个生产小队都有几个自学成材的乡村土医生,后來政府更名为赤脚医生。因为他们用药是在当地山上采摘的,所以都是免费看病的。当时很受乡亲们喜爱,由于他们勤奋,常年穿村入户,奋斗在一钱,也起到保护乡亲们身体健康的重要作用。</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