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夜

静心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幼时除夕的夜晚让好动的我总是不自由,白天可以蹦蹦跳跳看着爸爸贴对联。关于门神我家倒是没有,贴的是“九淵学派高”“三听家声远”的祖训。</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去泰州寺巷外婆家,那里每户都贴门神,提起门神还有个传说。唐朝开国年间,泾河龙王化为书生和袁天罡打赌,触犯天条罪该问斩,玉帝任命魏征为监斩官。龙王为求活命向唐太宗求情,太宗应允。时辰快到了,便宣召魏征陪他下棋。结果魏征走棋时竟然打起盹儿,梦中斩了龙王。龙王恨太宗言而无信,便领着一些乱世魂灵夜夜在宫外讨命。太宗苦不堪言夜不能寐便和群臣商议。大将秦叔宝和尉迟敬德自告奋勇担起了保护神,结果连续几天风平浪静。太宗不忍二将辛苦,遂命巧手画匠将两人真容画好贴在门上竟然也能辟邪。于是民间争相效仿,门神风俗得以延续。威风的门神能辟邪也让年幼的我不敢再看第二眼!房门窗户上有的人家还贴着钟馗像挡恶气。</p><p class="ql-block"> 父亲老眼光,有点重男轻女,他贴对联是不允许我参加的,他说只有男人才能贴对联,所以我只能看着打打下手。后来时代在进步,男女都一样,父亲就不说那些话了。 </p><p class="ql-block">有的人家还画元宝囤子,大门口用白石灰撒一个大大的圆,里面再画扫帚、簸箕、元宝、宝剑,另外还有人口太平等吉祥辟邪的图案文字。意思就是金元宝堆得要用笤帚簸箕扫,宝剑是挡住外鬼邪神,防止被抢。又用淘米篓装上石灰,家前屋后都磕上圆圆的石灰印。</p><p class="ql-block"> 中午敬祖宗辞年后一家人就开始吃团圆饭,家中有几个人就盛几碗饭,哪怕一个不到场也要盛一碗放着,不然则视为不吉利。饭锅巴也叫“饭根”不能破掉。鱼更不能动,饭吃好了碗里还要剩一点儿,寓意着“年年有鱼”。 </p><p class="ql-block">晚上吃完“元宝”(馄饨)后,母亲还要准备第二天的食物。因为大年初一有很多忌讳,忌动刀、动针、洗菜、洗衣服、扫地等等。家务事做好后又要把一家人的新衣服都整理好。父亲家前屋后再检查清理一下,一切忙完就开始洗漱换新衣烧利市敬家神。 </p><p class="ql-block">关于敬家神烧利市也有很多讲究,这让年幼的我在每年除夕夜晚都是那么惴惴不安!</p><p class="ql-block"> 我们家在清末民初还是“大户人家”,同治年间曾经出过一个状元,这让父亲讲起来总是眉飞色舞,具体没有考证过。我有个老祖宗太爷陆乔松好赌,有次和孙姓陈姓祖宗一干人推牌九,一夜之间输掉了一百多亩田还有几套房。那时还留下一句话“富了孙五房陈六房,穷了陆乔松”。我们家就好比是落魄的贵族一样,辉煌已经不再,范儿不能忘怀,那些老规矩也一直延续到我爸小时候。</p><p class="ql-block"> 在我年幼时,敬家神烧利市的规矩已经比过去简单多了,但必须是已满十六岁的男丁才能参加,妇女儿童一概回避。</p><p class="ql-block"> 记得那时的夜晚外面一片漆黑,不像现在有电灯,到处灯火通明。堂屋的祭桌上摆满了祭祀所需物品:有香炉烛台、有家神菩萨像子(家神供奉的是周公旦、刘伯温和李淳风,后来全用黄纸代替)、黄元(元宝)还有三杯水酒、荤盘(就是猪肋条用竹箬系着,据说家神可以拎着走)猪前肘、馒头山、糖圆子等等,这些祭祀用品都有发财丰收的寓意。地上还放着柏树枝(柏树枝代表万年长青,燃烧时发出好闻的香味)。</p><p class="ql-block"> 父亲虔诚的把大红蜡烛点上,烛光摇曳映照着他那静穆的神情。我偷偷地躲在房门口大气都不敢出,偶尔发出一点声响,就听见父亲咳嗽了一下,回头用严厉的眼光盯着房门,顿时我感到特别委屈!我不明白平时那么慈祥的父亲为何突然变得这么凶!</p><p class="ql-block"> 妈妈在房间里拿了几颗红枣让我和姐姐吃,长大后才知道红枣是妈妈用衣服包好放在马桶盖上滚过的!意思就是告诉神灵,孩子的嘴是吃屎的嘴,说的话不作数,假如不到边的地方望神灵宽恕!</p><p class="ql-block"> 只见父亲恭恭敬敬地上香磕头,然后把三杯酒一一洒在祭桌前,行三拜九叩大礼!又点上黄纸黄元放在柏树枝上。堂屋寂静无声,只听见柏树枝噼啪作响!</p><p class="ql-block"> 堂屋家神祭好后,我才可以出来玩耍。这时父亲又去祭拜观音福禄寿、灶老爷、猪圈菩萨、茅厕菩萨、土地公公、水母娘娘还有房内的张星菩萨(张星是文官,因为嫌妻丑,被贬房中坐,永远不出门,护佑一家人。我问过度娘,没找到这位大神的传说)。每位大神面前都有荤盘搭卯、香炉烛台和三股香。很奇怪的是父亲总是从三股香里抽三支香单独敬,问了才知道这三支香是留给姜太公的。当初姜太公封神时把自己忘了,没地方安排自己的神位,后来就把神位封在二梁上,所以老百姓贴春联时总不忘在二梁贴上“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敬这些神仙时我也跟着磕头,所有的菩萨祭拜好了大门必须紧闭,俗称“关财门”。这时的我已经是“瞌睡如山倒”了…… </p><p class="ql-block">等我被父母喊醒时已经接近十二点,他们准备了守岁酒,一家人要喝酒庆祝这一年平平安安,祈求明年万事顺利,有个好年成。然后再发压岁钱,压岁钱其实叫压“祟”钱。风俗由来我就不多说了,大家问度娘吧。</p><p class="ql-block">小闹钟滴滴答答走向十二点,初一到了!爸妈立刻互相恭喜!喜不自胜!说到这里,我再说个笑话:有一对小夫妻正月初一醒来时,男将对女将说:“恭祝瓦奶奶发大财啊!”女将“啊唷”一声:“个杀头的哎!你把脚跷在我腿上哦,初一子憋脚,翻不了身哦!”男将急忙:“呸呸呸!晦气晦气!翻身翻身大翻身!”</p><p class="ql-block"> 书接上文,言归正传:这时四面八方鞭炮声起,此起彼伏,噼里啪啦如爆豆似的热闹非凡!我们家以前在除夕子夜时分也放三声开门炮,一百挂的小鞭。只是刚搬来那会儿,爷爷点了两根爆竹都没响暗叫“晦气”,以后就不让家人放开门炮了。不放开门炮,这些风俗还是没变,接下来父亲又敬香拜神再打开财门,把事先准备好的芦材放在门口,芝麻杆放在灶屋锅膛门口。第二天早上再看见要喊一声“撸财”,看到芝麻杆要喊“节节高”。新社会新国家,一切都要推陈出新。现在过去的很多的风俗都没了,这些老规矩也少有人知了。</p><p class="ql-block">后来我们家盖了新楼房,爸爸说一年忙到头,本该好好休息的,结果除夕夜这么多麻烦事,压得人喘不过气来,能省即省。可见规矩人订的,很多老百姓不敬神也过得风生水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