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家乡】美丽的家乡

见闻

<p class="ql-block">美篇号:56593374</p><p class="ql-block">  我的家乡地处河南省新密市苟堂镇具茨山北麓下,远观四周,群山环抱,苍翠浓绿。东有七峰山,西有九里山,南有大隗山,北有泽河,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景色迷人。</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瞩目望去,村东边有范堂沟小溪,西边有方沟小河,都是由南向北流去,与泽河交汇,泽河由西向东流去,依山傍水,说家乡似一幅优美的山水画一点都不为过。</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泽河长年水流潺潺,河岸杨柳成行,青蛙在河边高唱,鸟儿穿林鸣啼,翠鸟在河石间飞来飞去,鱼儿在水里游上游下,身处此境,心里有一种说不出的享受。</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村中由一道南北走向的老龙岭把家乡分成东西两条沟。沟里一块块堰滩,土地肥沃。春天由北朝南眺望,山上是绿树山花,山下是绿油油麦田。真有一种晴天观山,漫山披绿挂红。雨后望斜阳,山野阵阵苍,飞腾云雾间,忧如仙境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家乡不仅景色迷人,而且历史文化底蕴十分丰厚。</p><p class="ql-block">  承载着五千年的文化历史的轨迹,家乡有多处历史文化遗址,记载着上古时期岐黄文化的古砦画、螺氏沟、黄帝祭祀台、土谷山、药崖;标志着唐朝五代十国历史的王彦章墓的文化遗址。还有自然形成的炎黄山。</p> <p class="ql-block">  这里隐藏着多处神秘的岩画,这些岩刻符号有的排列成爻穴,有的则是弯曲的符号,形状各异,令人叹为观止。据研究表明,这些岩画形成于距今4000年前甚至更早的时期,与黄帝文明有着重大关系。</p><p class="ql-block"> 具茨山岩刻、岩画作为一种重要的历史文明遗存,其内涵深厚,具有极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对于我国中原地区的早期文化和中国岩画的研究无疑有着重大的意义,填补了我国中原地区岩画的空白,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具茨山岩画的发现,丰富了中原地区古文化的内涵,为研究黄帝文化、研究中原文化、研究上古人类活动,探求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 嫘祖与嫘氏沟</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有一条沟叫嫘氏沟,原来桑树丛生独有一道亮丽的风景。这里是养蚕的发源地。</p><p class="ql-block"> 黄帝的妻子嫘祖聪慧过人,为了解决人们穿衣遮体,创建人类文明,发明了养蚕缫丝的技术。嫘祖发明了养蚕缫丝后,为了发展养蚕她来到风景优美,易于植桑养蚕的嫘氏沟,指导当地的人们种植桑树开展养蚕事业,随后她又在全国大范围推广种植桑养蚕。后来,黄帝的次妃嫫母则发明了用蚕丝做衣服的技术。于是,嫘祖和嫫母一个生产蚕丝,一个纺织衣服,她俩让纺织业有了质的发展。她们不但教部落里女人们养蚕缫丝织织帛的方法,并且给下面人做分工:有人专门负责做帽子;有人专门负责做衣服;有人专门负责做鞋子;嫘祖则负责提供原料。没过多久,他管辖的各大部落的子民们都穿上了衣服和鞋,戴上了帽子。推动了人类的文明。</p><p class="ql-block"> 在古代对女性能称为氏的是表示对她的尊重, 后人为了纪念嫘祖,所以把嫘祖在这里植桑养蚕的地方叫嫘氏沟。</p> <p class="ql-block"> 祭祀台</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的南面,有一处上古时期留下的一个遗址一一祭祀台,石上,留存着史前人类祭天(即祭拜太阳)等符号和日月星辰十二月建图。</p><p class="ql-block"> 祭祀台是有几块巨大石块磊砌而成,形态就如供桌。当地人也把它叫做撂撂石。</p><p class="ql-block"> 黄帝时期的一段时间,付家门方圆一百多里出现天灾横生,洪水泛滥,野兽肆虐,到处是民不聊生。由于当时科学落后,人们对大自然现象不理解,都比较信仰天地,黄帝也不例外,崇拜天地,认为世间万物是靠天地而生存,人类的灾祸是上天降下来的。黄帝对此忧心重重,为了子民的生计,决定祭天,以求给子民们降临平安,消灾送福。所以就派手下大将大鸿率人,在付家门南面设置祭坛,修建祭祀台,以便祭天。</p><p class="ql-block"> 这年冬至日为祭祀天时,大约凌晨4点15分, 在斋宫的黄帝离开斋宫, 率领部下的大臣们,起驾至付家门南面祭祀台前,鼓乐声起,大典正式开始。此时,供桌坛东南燔牛犊,西南悬天灯,烟云缥缈,给人以一种非常神秘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祭祀的目的是祈祷上天保佑子民平安,为民请福。</p><p class="ql-block"> 后来各朝代的皇帝和封建统治者也沿用了这一习俗,但目的却变了,祈祷的内容是为了巩固他们的统治地位。</p><p class="ql-block"> 后世人为了感激黄帝热衷为民、造福为民的壮举,把这处祭祀台保留下来,以此来纪念黄帝为民造福的功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土谷山远景</span></p> <p class="ql-block">  土谷山一一黄帝祭天之地</p><p class="ql-block"> 在家乡的西北处,地势险峻,形态像一尊天坛,威武挺拔,</p><p class="ql-block"> 土谷山林木苍翠,群山环拱,四野景色尽收眼底。聆听老人们讲述古老的历史与传说,不禁使思绪回到了遥远的过去。</p><p class="ql-block">  土谷山是人文初祖黄帝祭天的地方。黄帝长期在这一带活动,或练兵讲武,或访贤问道,或休养生息,时常从土谷山下经过。但见山势峻拔,耸入云霄,与高天相接。于是,土谷山被选做祭天之处。</p><p class="ql-block"> 细究“土谷山”之名,亦颇有深意。关于“土”,《说文解字》曰:“地之吐生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物出形也。”段玉裁注:“吐土叠韵。《释名》曰:土,吐也,吐万物也。象地之上、地之中。”《说文解字》对“土”的说解是吐生万物的土地。“二”像地的下面,中间一竖,像万物从土地里长出的形状。</p><p class="ql-block"> 在殷商甲骨时代,“土”往往用作祭祀的对象,有专家认为是“土神”或“社神”。“土”是社的本字,后来加上“示”旁,就成了“社”。殷人已经把“土”作为崇拜物进行祭祀,可见在古人心中“土”的地位之高。从古人的信仰来看,所谓“社神”,简而言之就是“土神”。</p><p class="ql-block"> 黄帝与土有着密切的关系。《说文解字》曰:“黄,地之色也。”《论衡·騐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左传·昭公十二年》:“黄,中之色也”。《礼记·郊特牲》;“黄者中也。”从以上解释可知,黄除了指代“黄色”外,还具有深刻的哲学内涵——即黄和中、土相联系。</p><p class="ql-block"> 黄帝起于中原密地,位居天地之中,因“土”而得名。《史记·五帝本纪》记载:“有土德之瑞,故号黄帝。”司马贞《索隐》:“炎帝火,黄帝以土代之。”</p><p class="ql-block"> 黄帝时代,农业生产已经成为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条件。五谷皆生于土。“谷”,汉字简化前本作“穀”。《说文解字》曰:“穀,续也。百谷之总名。”“穀”字本是庄稼和粮食的总称。人们常说“五谷丰登”,“五谷”指麻、黍、稷、麦、豆,是常见的粮食作物。通过祭祀土(社)神,祈求“五谷丰登”,让所有子民能够吃上饱饭,这成为黄帝及后来的历代帝王必须参加的重要祭祀活动之一。</p><p class="ql-block"> “社”的原始形态是一堆封土,其本义就是土地之神——社神。后来,祭土地神的地方亦称“社”,即社庙。“社”为土地神,“稷”为谷神,古代帝王为了祈求天下太平,每年都要祭祀社稷(土谷)之神。社稷在周代即被奉为国家主神。后来,社稷成了国家的象征,人们就用“社稷”来代表国家。</p><p class="ql-block"> 由此可见,土谷山的“土即“社”,谷(穀)即“稷”,“土谷”即“社稷”,这里是黄帝祭祀土(社)神的地方,是中国最早的“社稷”,也是“社稷”最早的来源。</p><p class="ql-block"> 土谷山是一座石山,表面有一层薄土,山呈圆形,高耸入云。山顶亦呈圆形,上有覆土,乃一天然祭坛。想当年黄帝带领众大臣登上土谷山,仰望蓝天相接,俯瞰四野来朝,在山顶设置祭坛,摆上牲品、五谷等祭品,虔诚祭拜天神、社神,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四域清平,国泰民安。</p><p class="ql-block">  全国有土谷山的地方有四处,家乡的土谷山,为黄帝祭天之地;南阳邓州土谷山大禹祭天之地,鄧字是种出豆子的大禹后代,把豆子(谷)双手奉献给上天,为天之子,天子所为;镇平土谷山离邓州很近,均为黄帝后代所为;汉中土谷山待考,应为黄帝后代所为。</p> <p class="ql-block">  在泽河的东岸,留下了黄帝与歧伯一起采药救生,完成了《黄帝内经》医学巨著的足迹一一药崖。</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王彦章墓</p><p class="ql-block">  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大将李存孝与后梁铁枪王王彦章大战苟家滩,王彦章战死后他和他的爱犬葬于家乡刘庄处。现有王彦章墓和狗头山的景观。</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炎黄山,远远望去既挺拔又威武地挺立在那里。似为具茨山的人们守候着。</p> <p class="ql-block">  另外还有独特奇观。</p> <p class="ql-block">  黑石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鱼石关。</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古皂角树。</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三百多年的龙槐。</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二百多年的古柏。</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黑土地。</p><p class="ql-block"> 如今我的家乡充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不断进行开发旅游项目,注入历史文化新的元素,旧貌换新貌。使家乡如同一幅动人的画卷,日新月异,引人入胜。</p><p class="ql-block">  家乡! 在我的心里留下美好的印记:,她是花的世界,是林的海洋,是天然氧吧,是鸟的天堂,是天然粮仓,是华夏文明圣地,是历史文化的博物馆,犹如人间仙境,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创作/见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图片/见闻拍照</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音乐/古筝曲</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