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里古镇诗意邂逅

李济生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昵称:李济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美篇号:25381964</span></p> <p class="ql-block">今年1月9日,我和好友迎着寒风踏上了前往同里古镇的旅程,心中怀揣着对古老江南水乡无尽的遐想与向往。冬季的同里,少了些喧嚣,多了份静谧,仿佛一幅淡雅的水墨画,缓缓在我眼前铺展开来。古镇,以它独有的方式,讲述着千年的故事,而我,则成了这故事中一个不经意的过客。</p> <p class="ql-block">走进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错落有致的白墙黛瓦,它们依水而建,倒映在清澈的河面上,宛如一幅精致的镜像画。冬日的阳光虽然稀薄,却也为这幅画面增添了几分温暖。</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共有49座桥,其中,最著名的三座桥是长庆桥、吉利桥和太平桥,它们合称为“三桥景区”,是同里古镇的象征。三桥呈“品”字形,跨于三河交汇处,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独特韵味。站在桥头,望远处白墙黛瓦,听近处流水潺潺,真是“古镇三桥水上游,太平吉利映长秋。风拂柳丝轻拂面,月照桥影梦中留。”漫步在三桥之间,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画卷,可以深刻感受到同里古镇的悠久历史和深厚文化底蕴。</p> <p class="ql-block">沿途尽显迷人的江南水乡魅力,小桥流水人家,石板路蜿蜒曲折,每一步都踏着历史的回响。我不禁想起唐代诗人杜荀鹤的《送人游吴》:“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夜市卖菱藕,春船载绮罗。”这首诗恰如其分地描绘了眼前这番景象,让人恍若隔世。</p> <p class="ql-block">我们在漫步途中,路遇大戏台和同里古镇影视基地摄制纪念碑,我们在纪念碑前停下了脚步,在此感怀昔日繁华。古镇风韵犹存,引来了众多的影视剧来这里捕捉镜头,留下永恒记忆。纪念碑前的地面上镌刻着它们的剧名,思古往今来,多少故事被岁月尘封,唯影像长存。真是“岁月匆匆过,往事如烟散。碑铭影视情,古镇留余韵。”同里古镇,不仅承载了历史的厚重,更见证了影视的辉煌,令人叹为观止。</p> <p class="ql-block">穿心弄是古镇内最有特色的一条小巷,全长300米,最窄处仅容一人通过,石板下是空心的,行走时能听到有趣的声音。比起西塘的石皮弄在窄度上稍逊一色,但长度上远远超过仅有68米的石皮弄,而且更有幽深感。</p> <p class="ql-block">漫步至退思园,这座被誉为“江南园林之小而精”的古典园林,瞬间吸引了我们的全部注意力。冬日里,园中的树木虽已褪去了繁茂,却更显古朴苍劲,别有一番风味。退思园,顾名思义,是取“退而思过,进而得之”之意,园主人任兰生在此寄情山水,修身养性。</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的退思园厅堂布局紧凑,分为外宅和内宅。外宅位于退思园之西端,采用纵向布局,依次为门厅、茶厅、正厅。门厅和茶厅作停轿接客之用,正厅则用于婚嫁喜事、祭祖典礼或贵宾光临等重大场合。内宅为园主家眷居住之地,主体建筑畹芗楼南北相对,各有五楼五底,横向对称布置,典雅明敞。楼与楼之间由东西复廊相连,雨天不走水路,晴天又可遮阳。</p> <p class="ql-block">走进园林,假山池沼,亭台楼阁,巧妙布局,让人叹为观止。尤其是那池中的残荷,虽已枯萎,却依然挺立,似乎在诉说着不屈的生命力,正如宋代周敦颐《爱莲说》中所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我站在池边,望着这一片萧瑟中的坚韧,心中不禁生出几分敬意。</p> <p class="ql-block">退思园的门窗,匠心独运,古朴典雅。窗棂雕刻精细,似一幅幅微型画卷,透风漏月,引景入室。门扇则厚重沉稳,开合间仿佛穿越古今。正如古诗所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退思园的每一扇门窗,都是连接内外世界的诗意纽带,让人在古典韵味中,感受岁月静好。</p> <p class="ql-block">穿过几条狭窄的巷弄,嘉荫堂悄然出现在眼前。这是一座清代建筑,以其精美的木雕和石雕而闻名。冬日的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在堂前的石板上,光影交错,显得格外宁静。</p> <p class="ql-block">嘉荫堂内,每一扇窗棂、每一块雕花板,都透露出匠人的精湛技艺和对美好生活的祈愿。我轻轻抚摸着那些冰冷的石刻,仿佛能感受到时间的温度,正如苏轼所言:“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在这份静谧中,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古人共享了一份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p> <p class="ql-block">继续前行,来到了耕乐堂。这是一座明代宅第,名字取自“耕者有其田,乐者有其园”的古训,体现了古人对于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p> <p class="ql-block">步入厅堂内,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古旧的家具、斑驳的墙壁,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耕乐堂不仅展示了古代士大夫的耕读文化,还藏有许多珍贵文物,让人在欣赏之余,也能深刻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站在堂前,遥想古人“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心中涌起一股对简单生活的向往。</p> <p class="ql-block">耕乐堂三扇墙门一字排开,宛如三条优雅的轴线,引领着视线深入庭院深处。它们既各自独立,又相互呼应,形成了一种和谐而统一的美感。行走其间,仿佛穿梭于历史的长廊,每一步都踏着岁月的节奏,感受着古建筑独有的韵律与韵味。</p> <p class="ql-block">堂内,曲径通幽,绿意盎然。古木参天,翠竹轻摇,与错落有致的亭台楼阁相映成趣。池水清澈,鱼翔浅底,花香袭人。漫步其间,仿佛步入一幅精致的水墨画卷,每一处景致都散发着古典园林的独特魅力,令人流连忘返。</p> <p class="ql-block">最后,我们来到了珍珠塔景园。它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与美丽的传说。该景园原为明代万历年间南京监察御史陈王道的府邸,后因锡剧《珍珠塔》的故事而闻名遐迩。剧中,落魄书生方卿在姑母家求助被拒,却凭借才华和勤奋考取状元,最终与陈家小姐陈翠娥结为连理。这一传奇故事,为珍珠塔景园增添了浪漫色彩。</p> <p class="ql-block">锡剧“珍珠塔”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宁静的园林,假山、池塘、小桥、亭台,每一处都透露着江南园林的精致与雅致。</p> <p class="ql-block">同里古镇,人杰地灵。孕育了辛亥革命风云人物陈去病、中国民主促进会创始人王绍鏊等杰出人物。他们的事迹与精神,如同古镇的青墙黛瓦,历久弥新。“菰雨潇潇不生凉,小桥流水枇杷黄。富土拆字为同里,人杰地灵好风光。”正是对同里古镇的生动写照。</p> <p class="ql-block">随着夕阳西下,我的同里之行也接近尾声。回望这一天的所见所感,心中充满了不舍。冬日的同里,虽无春日之繁花似锦,夏日之热烈奔放,秋日之丰收金黄,却自有一份宁静与淡泊,让人心灵得以沉淀。在这里,我仿佛与古人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正谓收获满满。</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