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百节年为首】</b></p><p class="ql-block"><b><span class="ql-cursor"></span></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春节不仅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也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化事件之一。</p><p class="ql-block"> 2024年12月,“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申遗成功,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今年是申遗成功的第一个春节。</p><p class="ql-block"> 作为中国人,不知不知春节的来历!</p> <p class="ql-block">清代《福贵岁朝图轴》,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作者佚名,描绘了古代宫廷贵族的春节景象。</p> <p class="ql-block"><b>【春节的起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将目光往前回溯,作为岁首新年,春节在中国已经走过了3000多年的历程。</p><p class="ql-block"> 春节起源于早期人类的原始信仰与自然崇拜,春节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殷商时期的岁末年头祭神、祭祖活动(腊祭),是一种原始的宗教仪式,人们会在年初之际举行祭祀活动,祈求来年五谷丰登、人畜兴旺。</p><p class="ql-block">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祭祀活动逐渐演变为各种庆祝活动,传说在尧舜时期就已经有过春节的风俗。《周礼》中即记载了“岁终大祭”与元日天子“祈谷”。那时春节虽然还没作为正式名称出现,但岁时年节的意义已经形成。</p><p class="ql-block"> 年的概念最初来源于农业。在古代,人们将谷物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许慎《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谷梁传·桓公三年》记载,“五谷皆熟为有年也”。</p> <p class="ql-block"> 甲骨文的“年”字,上部是一束穗子,下部是一个弯着腰、臂向下伸的人形,人背着丰收的禾谷,形象地道出了“年”的本义:收成。</p><p class="ql-block"> 每当农作物丰收,人们便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敬神灵以表达敬意与感激,祈求来年的再次丰收。在那时,“年”成为人们最向往的日子。</p><p class="ql-block"> 《诗经》就描述了先秦时期周人已有岁时的雏形:“九月肃霜,十月涤场。朋酒斯飨,曰杀羔羊”,人们会在丰收后酿酒宰羊,欢聚一堂。</p> <p class="ql-block"> 基于此,“年”有了“年成”之义,即“一年的收成”。基于这一本义,“年”逐渐往表示时间的意义上引申,如此便出现了“年节”“年纪”“周年”“年代”等概念。</p><p class="ql-block"> “民以食为天”,“社”“稷”对人们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正所谓“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循环往复,“过年”成为了庆贺丰收的最重要节日。</p><p class="ql-block"> 而在这样一个重要时段,张贴蕴含“丰收”之意的春联,举行“社火”“社戏”表演,祝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就成为十分重要的信俗活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古时以岁称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历史上,春节称“岁”“新正”“元日”“元旦”“正旦”等。春节的产生与古代历年概念的形成密切相关。早在上古三代以前,人们就已经掌握“年”的时间周期概念。</p><p class="ql-block"> 正所谓“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夏朝以“岁”称年,以农作物丰收作为年度时间周期。周代继承夏代的计时传统,以夏历十一月为岁首之月,并将年度周期称为年。</p><p class="ql-block"> 在现代“年”和“岁”是同义词,在我国古代历法中其实是两个不同的时间概念。“岁”又名为“摄提”“太岁”,是纪元星名。</p><p class="ql-block"> 远古的天皇时代,已有岁时的雏形。《三命通会》载:天皇氏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p> <p class="ql-block"> 《周易·系辞》:寒暑相推而岁成。依据斗转星移定岁时,斗柄顺时针旋转一圈,谓之“一岁”。“岁首”是指一岁之始。</p><p class="ql-block"> 古时”年“是指现代中农历年的概念,为朔数(通过月亮运行周期来计算的年份),从农历正月初一日到下一个正月初一日前,谓之“一年”。</p><p class="ql-block">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岁首”的具体日期并不一致。《史记·孝武本》:“夏,汉改历,以正月为岁首。”</p><p class="ql-block"> 《律历志下》:“暨于秦汉,乃复以孟冬为岁首。”西汉《天官书》所言岁首有四种:一曰回归年,以冬至日为岁首;二曰祭祀年,以腊明为岁首;三曰历法年,以正月一日为岁首;四曰节气年,以立春为岁首。</p><p class="ql-block"> 汉武帝太初元年,正式确定以夏历正月为岁首,此后历法虽不断修正变化,但正月岁首的时间保持不变,年节也就固定下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春节名称的来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 </b>古代,并无“春节”一词。春节的名称则是在辛亥革命后,为了与阳历元旦区分,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p><p class="ql-block"> 正月初一在古代不叫春节,而以元旦、元朔、元日、新元、新正等词代指。四大名著里的春节叫法各不同。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里叫元旦,《红楼梦》里称为年,而《西游记》中则称为元日。</p> <p class="ql-block"> 宋代吴自牧《梦粱录》中说:“正月朔日(初一),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一岁节序,此为之首。”王安石写宋代过年的一首诗就叫《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也就是描述新年第一天的景象。</p><p class="ql-block"> 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后,各省代表会聚南京开会,决定正式采用公历,将公历每年的1月1日称为“元旦”。1914年,民国政府正式规定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春节”,沿用至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过年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常常习惯说“过年了”,而“过年”,体现在“过”字上,指的是人们忙碌着迎接新年、欢快地庆祝新年的一个过程。广义的春节包括年前和年后两个时段,过年的时段一般从腊日开始计算,腊日在魏晋以前日期不定,南朝时已定于腊月初八。</p> <p class="ql-block"> 此后,民间通常将腊月初八作为年节的开始,也有的从祭灶(北方一般是腊月二十三,南方是腊月二十四)开始,直到过完正月十五元宵节为止。</p><p class="ql-block"> 狭义的春节指正月初一,除夕和春节是前后接续的两天,俗话说“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说的就是除夕夜守岁、辞旧迎新的过年习俗。</p><p class="ql-block"> 世界上除了中国之外,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都过春节,并将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比如,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毛里求斯、缅甸、文莱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随着海外华人的增多,以及海外传播范围的日趋扩大,春节已成为世界普遍接受、认同和欣赏的中华文化符号。</p> <p class="ql-block">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