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城记",跨越五百年,威尼斯和上海的犹太人「隔都」

轻松生活安徽8564373

<h3>  1516 年 3 月 29 日,威尼斯总督莱昂纳多·罗雷丹(Doge Leonardo Loredan)下令设立犹太人隔离区——威尼斯隔都,强迫犹太人在那里生活,并对他们进行监视,这也是历史上第一个隔都。〖拍摄时间:2024:10:21 09:50:38地点﹕威尼斯离岛〗<br></h3> <h3>  1943年,侵华日军在虹口提篮桥地区设立“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这个被难民们称为“犹太隔都”的居住区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隔离区。〖拍摄时间:2023:05:03 12:31:06地点:中国上海〗<br><br></h3> <h3>  隔都(ghetto)一词正是起源于此--亚得里亚海上城市威尼斯的一座小岛。隔都所在的区域原本是一个铸造厂(在威尼斯方言中称为“geto”),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因为生活在那里的居民使用多国语言,在口口相传中,这个词就慢慢变成了 “ghetto”。</h3> <h3>  如果说威尼斯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人隔离区,那么上海虹口提篮桥地区设立的“无国籍难民限定居住区”,则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后一个犹太人隔离区。</h3> <h3>  《中国大营救》这部记实体小说,以民国时期驻维也纳总领事何凤山博士的真实事迹为原型,呈献给读者的是在欧美各大国冷漠和拒绝接收的情况下,何凤山博士帮助德国、奥地利等国社会各种阶层的犹太人逃离纳粹的迫害,在周围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尽可能为更多的犹太难民发放&quot;生命签证&quot;,使近4000名犹太人脱离魔瓜来到中国的曲折情节,该小说被称为&quot;中国的辛德勒名单&quot;.</h3> <h3> 何凤山(1901年9月10日-1997年9月28日),德国慕尼黑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学位,外交官。<br> 二战期间,任中国驻维也纳总领事的何凤山向数千犹太人发放了前往上海的签证,使他们免遭纳粹的杀害。1999年,由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和犹太人大屠杀问题教育中心联合举办、上海犹太人研究中心协办的一个名为&quot;犹太人在上海&quot;的系列活动中,何凤山的义举被公诸于世。<br> 2001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quot;国际正义人士&quot;称号;2005年,联合国誉何凤山为&quot;中国的辛德勒&quot;;2007年,以色列政府授予何凤山&quot;荣誉公民&quot;的称号。<br> 2018年3月15日,以中国前外交官何凤山命名的何凤山广场在米兰正式揭牌。  【 何凤山博士的女儿何曼礼∶ ”二战前夕,身为外交官的父亲拯救了成千上万的犹太人,为他们提供了中国上海作为避难所;作为一名外交官,父亲手无寸铁也没有千军万马,在整个外交职业生涯中他必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战略能力。二战期间,正是靠着他的勇气、智慧与谋略,他才得以拯救了数以千计的犹太难民,并为 18,000 名犹太人提供了上海庇护所。 1938年3月,德奥合并后,纳粹当局发动恐怖统治,引发了一场犹太难民危机。 纳粹从消灭犹太人的第一步是没收他们的资产,并将他们驱逐出境。<br> 纳粹当局通知犹太人,如果他们能够以入境或最终目的地签证的形式提供“移民证明”,就会被允许离境,包括那些被捕并被驱逐到集中营的家人也将释放。<br> 在这样的形势下,那些拥有签证签发权的各国外交官成为犹太人逃离纳粹迫害的一线生机。可是,当时没有其他外交官去帮助他们。1938 年 7 月,参加依云会议讨论犹太难民问题的32个西方国家,全部表态拒绝接收犹太人。即使是像瑞士这样的中立国家,也要求纳粹当局在犹太人的护照上做清楚标记,以便瑞士可以在边境上及时遣返犹太人。<br> 只有作为中国外交官的父亲向犹太人伸出了援助之手,巧用“上海签证计”,让犹太人还有过境理由入他国。父亲面临的第一个障碍是犹太人怎么进入中国。 此前一年,日本入侵中国并占领了所有的入境口岸,中国外交官签发的任何文件或入境签证肯定不会被日本占领者承认。 只有一个例外:上海。 日本于 1937 年 8 月入侵上海,11月12日上海沦陷,上海口岸沦为无人值守,任何人都不需要出示证件或护照即可登岸入境。于是,父亲便利用这情况,签发不需要签证即可入境的上海签证。<br> 这就是先父何凤山故意超标使用正常标准的入境签证的“上海签证计”。 拿到上海签证作为“移民证明”,犹太人就会被纳粹允许离开被纳粹占领的国家,他们被监禁的亲属也会被释放并允许离境。<br> 有了上海签证,犹太人也可以过境为由进入其他国家。<br> 父亲说过:“这些签证只是名义上去上海。实际上,能为犹太人提供一种途径,帮助他们得以前往他们的首选目的地。”<br> 最终,数千犹太人用这些上海签证逃出了纳粹的魔掌,并在其他地方找到安全的避难所。 父亲说过:“这些签证只是名义上去上海。实际上,能为犹太人提供一种途径,帮助他们得以前往他们的首选目的地。”<br>  他回忆道:“看到犹太人的厄运,深感同情是自然的;从人道角度来看,帮助他们也是应当的”。――《勇气、智慧和谋略——纪念我的父亲何凤山博士》】<br></h3> <h3>  二战时期,希特勒德国对犹太人实施了大追杀,欧州犹太人亡命全球。彼时同样处于日本法西斯铁蹄蹂躏下的中国上海,对危难之中的犹太人展开大营救。上海为2万多犹太难民提供了庇护所,后来的世人将上海比喻为“犹太难民最后的避难所”。</h3> <h3>  这其中很多难民经水陆漂泊登陆了上海,而对那些逃亡来此的犹太人来说,上海仿佛成为了“诺亚方舟”一般的救赎。在虹口区犹太摩西会堂旧址附近改建的“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是中国境内唯一一座反映二战时期犹太难民生活历史遗迹的纪念馆。 一位市民正在拍摄犹太难民纪念馆动态还原虹口犹太人居住区历史情况。<br></h3> <h3>  这个纪念馆入内要收费,不知道什么原因,国内其他类似的场馆都是兔费开放的。</h3> <h3>  以*色*列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上海当年的义举表达的感谢。</h3> <h3>  卧床床头就摆放着炉、灶具。</h3> <h3>  </h3> <h3>  在中国政府和上海民众的大力支持下,落难的犹太人各尽其能、人尽其才地开展了谋生活动。</h3> <h3>  在我知道的史实中,犹太人虽然在历史长期处于迁徒和受迫害中,但只要给他们一方土地定居下来,他们最终都能扎下根,并把所住区域建成极富犹太文化的社区,团体和个人、区域经济都能得到很大的发展。</h3> <h3>  犹太难民在上海的生活是不错的,现存的大量影像和资料图片,都能证实:他们在上海的生活并不差劲。最为重要的是,上海充当了他们的避风港,让他们不用终日担心被屠杀。</h3> <h3>  在经历了最初的不适和艰难后,犹太难民逐渐适应了上海的生活。他们在这里找工作,建立家庭,重新回到了生活的轨道。</h3> <h3>  这是当年的摩西会馆旧址,二战期间是犹太难民的宗教活动中心,犹太青年组织也一度将其总部设在摩西会堂内。现在成为许多犹太人士来上海的必到之处。</h3> <h3>  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戏院、教堂,可以供他们主持各种演讲,灌输一切精神食粮。</h3> <h3>  犹太难民在上海有自己的教会学校,他们甚至还有属于自己的两家日报,而在他们的集中居住区,还有专属于他们自己的酒吧间、工厂、商店、事务所、营造厂等等,他们甚至还有自己的戏院、教堂,可以供他们主持各种演讲,灌输一切精神食粮。</h3> <h3>  二战结束后,绝大多数欧洲犹太难民回到了自己的家乡,仅有极少数留了下来。</h3> <h3>  因为流浪,中国上海在二战时和意大利威尼斯一样成了对犹太人有特殊意义的两座城市。<br>  1516年,在意大利威尼斯,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犹太人隔离区建立。</h3> <h3>  而在威里斯, 如今已经找不到标记城区和隔都范围的屏障或指示牌。穿过运河上的拱桥,就可以进入五百年的“犹太隔都”。</h3> <h3>  当前生活在威尼斯的 450 名犹太居民在人们的感觉中是人间仙境一般的存在,他们是真真切切的着普通居民,包括犹太人,完全融入了这座城市的现代生活。  在过去的30年里,作为威尼斯城市主要经济力量的大众旅游的垄断已经把一半的人口挤出了城市。如今,犹太区是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每年有近10万人参观犹太教堂和犹太博物馆。<br></h3> <h3>  这是威尼斯隔都内保留下来的 5 个犹太大教堂之一。这些教堂仅接受威尼斯犹太博物馆(Jewish Museum of Venice)组织的有导游带领的参观。这座教堂是出自 17 世纪知名建筑师巴尔达萨雷·隆盖纳(BaldassareLonghena)的手笔,</h3> <h3>  这个阡陌纵横的“隔都”,面积只有 5000 平方米,当年却挤着 5000 名来自意大利、德国、法国、西班牙和奥斯曼帝国的犹太人。而来自不同国家的犹太移民又开拓了自己专属的、狭小而又迥然不同的领地,并在各自的领地内设立了专属的犹太教堂。而目前留存的犹太人只有约为 450 人,其中仅有少数几人仍然住在隔都之内。现在威尼斯的犹太群体虽然人数少,不过很强大。</h3> <h3>  二战时,上海成为当时全球唯一向犹太人敞开大门的大城市。当西方文明世界将犹太人拒之门外时,走投无路的犹太人把前往中国上海的签证作为救命绳索。这时的上海也被称作是“犹太难民的诺亚方舟”。来到上海之后的犹太难民,并没有完全依靠救助,相反他们勤奋,善于发现商机,运用各种经济手段,果敢迅速地介入市场以赢取利润,自食其力。 犹太人生活在上海期间,其文化艺术和教育活动也使近代上海的文艺舞台更趋繁荣,也为上海近代科学文化的发展注入了活力。比如在著名的上海工部局乐队中,有一半以上的指挥和乐手是犹太人,犹太人导演雅各布•佛莱克夫妇拍摄了《世界儿女》,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第一位执导中国影片的外国导演。除此之外,上海犹太人还为近代上海、乃至全中国引入了一些西方科学文化,介绍了犹太作家的文学作品等。<br>  “文化交流从来都不是单向的,而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当上海犹太人的文化活动对上海产生影响之时,他们自身也受到当地海派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影响。历史上在上海发生的中犹交往和文化交流,特别是虹口地区在二战期间拯救大量欧洲犹太难民的义举,已经成为上海进一步对外开放的重要软实力。<br><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