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三日游之,‍阅江楼

晓闻琴瑟和鸣

<p class="ql-block"> 南京三日游最后一站——阅江楼</p><p class="ql-block"> 杨子江畔,狮子山巅,阅江楼巍峨矗立,如一位穿越时空的老者,静静诉说着南京城的千年故事。它的建造史,堪称独一无二,那漫长的岁月跨度,承载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p><p class="ql-block"> 600 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站在狮子山巅,俯瞰着滚滚长江,心中涌起无限豪情。他决定在此建造一座高楼,以彰显大明的威严与繁荣。于是,阅江楼奠基了,然而,命运弄人,由于种种原因,这座楼并未在当时落成,只留下了朱元璋的《阅江楼记》和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两篇雄文,让后人得以想象那“理想之楼”的宏伟壮丽。</p><p class="ql-block"> 有记无楼的遗憾,竟跨越了 600 年的时光。直到 2001 年,阅江楼终于落成,它的出现,让历史的遗憾得以弥补,也让“记”中的理想之楼成为了现实。当人们登上阅江楼,凭栏远眺,长江的壮阔景色尽收眼底。浩浩江水,奔腾不息,诉说着南京城的千年兴衰。</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不仅仅是一座建筑,它更是南京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在历史的长河中,南京城历经了无数的风雨洗礼,而阅江楼,见证了这座城市的辉煌与沧桑。它曾是明朝的军事要塞,守护着南京城的安全;它也曾在战火中默默伫立,见证着朝代的更迭。</p><p class="ql-block"> 如今的阅江楼,是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观光游览。登上楼顶,极目四望,南京城的现代风貌与历史遗迹交相辉映。远处,长江大桥横跨江面,如一条巨龙卧波;近处,狮子山绿树成荫,与阅江楼相得益彰。</p><p class="ql-block"> 在阅江楼内,陈列着许多珍贵的文物和艺术品,它们向人们展示着南京城的历史文化底蕴。那精美的雕刻、华丽的彩绘,无一不彰显着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在这里,人们可以感受到历史与现代的交融,领略到南京城的独特魅力。</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这座跨越了 600 年时光的建筑,承载着南京城的历史记忆,也寄托着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它是南京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让我们走进阅江楼,去感受它的历史韵味,去领略它的壮美风姿,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探寻那千年的风云变幻。</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阅江楼位于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狮子山巅、扬子江畔;始建于明朝洪武七年(1374年),但明太祖朱元璋欲修未成,仅建有阅江楼地基后停工;1999年2月续建;2001年9月,阅江楼正式竣工;因明初文学家宋濂所撰《阅江楼记》而闻名,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楼之一,有“江南第一楼”之称。</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隐喻阅江揽胜之意,主楼通高52米,外观4层暗有3层,共7层,碧瓦朱楹、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古典皇家气派,为典型的明代皇家建筑风格,总建筑面积约5000平方米,与湖北武汉黄鹤楼、江西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岳阳楼,并称江南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阅江楼风景区介绍:</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风景区位于南京城西北,濒临长江。景区内有阅江楼、玩咸亭、古炮台、孙中山阅江处、五军地道、古城墙、地藏寺、五色土等30余处历史遗迹,是一个融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于一体的全国知名旅游胜地,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p><p class="ql-block"> 狮子山原名卢龙山,高78米,周长2公里,有“狮岭雄观”之美誉,为金陵48景之一。明太祖朱元璋在卢龙山以8万军队大败陈友凉40万人马,为明王朝建都南京奠定了基础。朱元璋称帝后,赐改卢龙山为狮子山,下诏在山顶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的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600年来虽有二篇《阅江楼记》流传于世,但终因种种原因未建成。</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有记天楼”的历史。阅江楼高52米,共七层(外观4层暗3层),碧瓦朱楹、檐牙摩空、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古典的皇家气派,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p><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以明文化为主题,分“统一、开放、发展”三大主体;分别展示了明朝16位皇帝造像、明朝版图等。阅江楼景区还有瓷画《郑和下西洋全图》、《江南四大名楼》双面绣、《阅江楼记》汉白玉雕刻、阅江楼鼎、狮岭阅江浮雕等5个“全国之最大”,立意新颖,工艺精湛,独具特色,充分体现了阅江楼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 </p><p class="ql-block"> 登上阅江楼,放眼远眺,浩瀚的大江风光一览无余,令人心旷神怡。背江而望,金陵全景尽收眼底。</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记》碑亭:石碑是整块汉白玉石料。长4.8米、宽3.1米。石碑的两面镂刻着两篇不同的《阅江楼记》,朝南面的一篇是朱元璋亲自撰写的,北面的一篇是元末明初的大文学家宋濂撰写的。</p><p class="ql-block"> 宋濂撰写的《阅江楼记》是“遵命文学”,全文共568个字,首先介绍了金陵这个“帝王之州”的形势,然后引出狮子山和阅江楼:“京城之西北,有狮子山,自卢龙蜿蜓而来。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上以其地雄胜,诏建楼于巅,与民同游观之乐,遂赐嘉名“阅江”云。”意思是在京都的西北有座狮子山,长江象一条彩虹蟠绕在它的下面。因为它地势险要,雄伟壮观,因而皇帝下诏在其山巅建楼,并赐名“阅江”。文章的重点放在借阅江楼对一代帝王朱元璋的颂德。</p><p class="ql-block"> 朱元璋写的《阅江楼记》。这篇楼记共1198个字,写得思路开阔,气势宏伟,文字秀美。在写狮子山阅江楼时,山水市烟兼纳,动静结合,优美之极。</p> <p class="ql-block">  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碑文。</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造记:阅江楼,高52米,建于海拔78米的狮子山顶峰,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明四暗三共七层,楼名为著名旅美教育家、科学家、百岁老人顾毓琇先生所书,与武汉黄鹤楼、湖南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并称四大名楼。</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三楼有巨型瓷画一幅,名为“郑和下西洋”,画高12.8米,宽8米,是国内最大的景德镇瓷画,其内容反映了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七次下西洋的历史,画面由12个部分组成,详细描述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阿拉伯朝觐圣地,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和开展商品贸易的盛况,全景式地描绘有郑和下西洋的历史场景,如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反映了明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天妃宫碑”等建筑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主体建筑同大牌楼、主山门、碑廊等共同体现了“碧瓦朱楹,檐牙摩空而入雾,朱廉凤飞而霞卷,彤扉开而彩盈”的楼阁意境,整座建筑矗立于汉白玉须弥平台上,具有鲜明的明代古典皇家气派。整体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梁、柱、斗拱、椽、屋基层等构件全部为钢筋混凝土现浇结构,有大小斗拱800余只。门窗装饰全部采用木结构,按明代宫廷建筑风格制作,做工精细。楼层为双层木地板,檐廊及地下一层用磨砖铺贴。地面、回廊及平台栏板均采用花岗岩。</p> <p class="ql-block">  登上阅江楼顶,俯瞰浩荡长江,“长江如虹贯,蟠绕其下”明代大文学家宋濂所撰《阅江楼记》中情景跃然眼前。</p> <p class="ql-block">  尽管今天的能见度不是很理想,但仍能隐约看到南京长江大桥的雄姿。</p><p class="ql-block"> 南京长江大桥是长江上第一座由中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在中国桥梁史和世界桥梁史上具有重要意义,是中国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中国桥梁建设的重要里程碑,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有“争气桥”之称。它不仅是新中国技术成就与现代化的象征,更承载了中国几代人的特殊情感与记忆。</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一楼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朱元璋龙椅”及东墙所悬清康熙帝手书“治隆唐宋”四字金匾。龙椅背靠的即为明太祖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p> <p class="ql-block">  阅江楼一楼东墙所悬清康熙帝手书“治隆唐宋”四字金匾。</p> <p class="ql-block">  画栋珠帘烟水中,落霞孤骛渺无踪。</p><p class="ql-block"> 千年想见王南海,曾借龙王一阵风。</p><p class="ql-block"> 明·唐寅题《落霞孤骛图》</p> <p class="ql-block">  柳条圆沚畔,一亩类村居。憙得山晴后,初当兵退余。冬催松健,风冷药坛疏。丘壑无遗恨,非唯数著书。</p><p class="ql-block"> 柬姜司寇一首,辛卯冬日,王铎</p><p class="ql-block"> 注:王铎,明代书法家,此为王铎最出名的行书作品。</p> <p class="ql-block">  风物幽妍上郭宽,访朋因得一回看。家家黄土墙三尺,处处清渠竹数竿。</p><p class="ql-block"> 欲雨欲晴云半密,如秋如夏汗微乾。苦吟应得山人句,却笑笼头少鹖冠。</p><p class="ql-block"> 此幅书法作品为55岁时的祝枝山写下的《北郊访友诗》,这幅字的书法龙飞凤舞,使转精妙,潇洒多变,为其晚年的代表作。诗中描述了风物幽研、访友、家家黄土墙等情景,展现了祝枝山的才华和独特的笔墨风格。</p> <p class="ql-block">  中国明代(公元1368年~1644年)共历经十七朝,十六位皇帝。136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今南京)称帝,建立明朝,以应天为都城。1421年由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1644年,李自成领导的农民战争推翻明王朝,明代统治历时共276年。 中国明代实行封建专制主义和中央集权,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明初开始用了近200年的时间修筑了北边的长城,蜿蜒6000多公里,气势雄伟。郑和奉命出使,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0余年与亚非30多个国家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和贸易往来,促进了明代的经济发展。明代的文化艺术也有其较高的历史地位和艺术成就,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p> <p class="ql-block">明太祖(1328~1398年)</p><p class="ql-block"> 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率领农民军推翻了元朝统治,统一各割据政权,建立明王朝,是一位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皇帝。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称旲元年,次年即皇帝位,立国号为明,改年号为洪武。在位31年。</p> <p class="ql-block">明惠帝(1377~1402年)</p><p class="ql-block">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标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孙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国号为建文。在位4年。丧所不明。朱允炆生于太平之世,未经创业之艰,在位时间又短,于国家无重大作为。</p> <p class="ql-block">明成祖(1360~1424年)</p><p class="ql-block"> 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年号永乐,在位22年。在位期间,通过设立内阁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数次御驾亲征,巩固了边疆,统一了多民族国家,使经济有所发展。派郑和数下南洋,开拓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贸易往来。组织三千多人修成《永乐大典》,营造北京宫殿。历史上都认为朱棣是一位大有作为的皇帝。</p> <p class="ql-block">明宣宗(1397~1435年)</p><p class="ql-block"> 明宣宗宣德皇帝朱瞻基,明明第五位皇帝。洪𤋮皇帝长子,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永乐帝死,其长子朱高炽即位,同年立朱瞻基为皇太子。洪熙元年(1425年),洪𤋮皇帝去世,朱瞻基即位,次年改号为宣德。朱瞻基在位10年。他继承了洪𤋮时代的政策,宣宗朝是明朝初期统治秩序最稳定的时期。</p> <p class="ql-block">  顶楼盘龙藻井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直径2米,用金箔包裹而成;楹梁、斗拱彩画纹饰按皇家园林建筑要求和明代彩绘图样绘制。</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南门:南门是进入阅江楼的主要入口之一,具有显著的标志性建筑和便捷的交通设施‌。南门设有“阅江揽胜”和“江南第一楼”的牌坊,游客可以通过这些牌坊进入景区。</p> <p class="ql-block">  仪凤门:仪凤门是南京明城墙十三座明代京城城门之一,又称兴中门,位于南京市鼓楼区下关狮子山南麓与绣球山之间,坐东朝西,与钟阜门在不足一公里的地段项背而建,呈龙凤呈祥之形胜。</p><p class="ql-block"> 仪凤门始建于明朝洪武初年,因取有凤来仪之意而命名为仪凤门,就在阅江楼入口处,小南门的斜对面,为阅江楼景区重要组成部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