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离开泉州一路向东北方向行驶,很快来到惠安的张坂镇。张坂镇历史悠久,3000多年前就有一支原始部落在惠安的土地上聚居、生息、繁衍。唐代中后期,张坂地区已成为闽南地区开发时间较早、人口较多、经济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经福州张步深老师的引荐,我们来到西丰佛艺参观学习,有幸见识佛雕技艺的基本过程,结识了雕艺大师黄志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坂木雕是中国四大名雕之一,获评中国地理标志认证商标,入选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于2020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坂雕刻技艺始于唐代,发展于宋代,盛于明清两代,具有精湛的雕刻技艺和丰富的历史文化积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丰佛艺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96年成立的惠安县张坂佛艺木雕厂,主要从事宗教神像雕塑及各种宗教用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经过多年的发展,西丰佛艺逐渐成为一家集设计、生产、销售于一体的企业,并被评为泉州市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福建省著名商标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丰佛艺的创办人黄志亮不仅是福建省雕刻艺术大师,还是泉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惠安木雕”的代表性传承人。他的佛雕题材品获奖颇丰,作品《清莲观音》荣获第一届中国(惠安)国际雕刻艺术品博览会金奖;作品《和平弥勒》荣获2013年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作品《舞动袈裟》荣获2013年福建省工艺美术“百花奖”金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大师为厦门净莲寺设计制作的万手万眼观世音菩萨,佛像宽12.6米,高5.38米,用万支观音手镶嵌而成,三面法相庄严,结构紧凑,工程量可谓宏大,造像创作艺术水准之高令人惊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志亮在传统雕艺产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入现代科技,推动工艺水平的提升,使西丰佛艺在行业内保持领先地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志亮介绍说自小家境贫寒,初中没有读完就中途辍学,16岁开始跟着台湾来的师傅学习雕刻手艺,每天早上4点就到厂里干活,人送外号“鸡鸣仔”。由于刻苦耐劳,一心钻营雕刻技术,很快熟悉了雕刻艺术上的各道工序,终于事业有成,特别是在雕刻观音菩萨方面独有专长,被人们誉为“观音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大师不断融进佛教的物我两忘思想,以木雕的呈现形式来表达自己对世界的思考与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大师几十年坚持努力,不断进取,现在更是将佛像制作工艺从传统的手工雕刻转向3D打印技术,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作品的质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3D打印技术不仅解决了传统手工雕刻中的许多限制,还使得创作过程更加便捷和高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丰佛艺的产品覆盖中国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远销韩国、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深受广大客户欢迎,树立了良好口碑。公司通过扩大销售网络,使“西丰佛艺”成为具有广泛知名度的宗教用品品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黄大师在一块800多年的朽木上雕刻出的敦煌石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件件雕品精美别致,让人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祝福西丰佛艺步步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赶上惠安海边的大风急浪,所有船只停靠避风港,挂起黑旗。黑色在海上与周围环境形成对比,更容易被其它船只注意到,从而能及时传递信息。一般海上出现紧急情况,如捕捞失败、意外事故、船员伤亡、遭遇海盗、天气恶劣时, 挂黑旗是向其它船只发出的警示信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安县东部沿海的崇武、山霞、净峰和小岞四个镇一带,山水秀丽,海阔天空。分布在这一带的惠安女,更以奇特的服饰和勤劳的精神而著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安女虽属汉族,但其服饰素以奇特著称,与传统汉族服饰迥然有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统惠安女头披花头巾、戴金色斗笠,上穿湖蓝色斜襟短衫,下着宽大黑裤。花头巾的花大多是小朵的蓝色花,衬以白底,显得活泼、亮丽;头巾紧捂双颊,只露眉眼和嘴鼻。勤劳的惠安女擅长家务,多才多艺,能够胜任各种体力劳动。为了适应自然环境,便于干各种活,还要充分体现女性美,惠安女形成了自己独特风格的服饰,被人们风趣地调侃 “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安县东南海滨的崇武古城,濒临台湾海峡,始建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明代石筑古城,也是明政府为抗击倭患在沿海修筑的60多座卫城中唯一完整保存下来的石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位于崇武半岛,突出于台湾海峡之上,当南北航道要冲,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城墙四面设门,上建门楼,东、北、西三面有月城,四周设有烽火台五座,形成了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城墙上的跑马道宽阔,可以容纳数人并行,便于士兵在城墙上扬鞭策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采用当地特产花岗岩石砌筑,城墙呈梯形,总面积373756平方米,城周长2567米,城基宽4米,墙高7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关,崇武古城四大城门之“偏门”,关门外是浩瀚海峡。历史上水关人染丝出口、四海渔猎、南北航商、商铺竞立,水关内塾馆叠建、文风鼎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古城里的百家姓都在这些灯笼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崇武古城内有莲西村、潮乐村、靖江村、海门村四个村落,潮乐村有不少古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乐村染丝井是崇武古城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井凿于宋代,外沿呈四角形,井内则为六角形,井深3米,常年出水量大,因此也被称为“不枯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代中期,这里成为林广记经营丝绸、布匹的漂染作坊取水点,漂染的丝布通过泉州海上丝绸之路出口海外,对泉州丝绸出口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惠安有一解放军烈士庙,被誉为“天下第一庙”、“军庙”,是全国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不供奉神祇,只为纪念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庙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庙的正前方立着一尊石像——一名解放军战士怀抱着一名女孩。故事追溯到1949年,当时敌机轰炸崇武西沙湾,危急之际,几位解放军战士以血肉之躯掩护了一个从新加坡回来探亲的小女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幸存下来的女孩后改名曾恨,表示对战争的憎恨。军庙里展出的图片文字叙述这个事件的过程。有曾恨老人年少时与母亲相依的照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为了铭记解放军战士的救命之恩,1996年曾恨老人倾尽家财筹建了这座庙,庙中置放27尊解放军烈士泥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老人已经90岁,耳朵有些失聪,神智清醒,常年住在庙里,由女儿和庙里的人员照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潭大练岛,地处海坛海峡南北交通要冲,距大陆最近点7.85公里,大练岛拥有细腻的沙滩、怪石嶙峋的海岸线和丰富的自然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平潭是世界象形岩石之乡、世界奇岩之城,世界级的奇岩怪石地貌构成了平潭“海蚀地貌甲天下”的核心,平潭的蚀余(海水、雨水、风砂等)地貌景观达到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级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练岛的风电田很是壮观,年上网电量约9.6亿度,相当于每年可节约标煤30.81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0万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州三坊七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晋朝,成形于唐朝、五代时期,完善于两宋,鼎盛于明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个坊与七条巷组成了独特的坊巷格局,保存了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被誉为“里坊制度活化石”和“明清建筑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衣锦坊,旧名通潮巷,因为这个地方是水网地区,西湖、南湖的潮水可以通到这个坊巷的沟渠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衣锦坊是“三坊”中的第一坊,据说由于坊内有人在外出仕做大官,之后衣锦还乡,荣耀乡里,所以坊名也改为了“衣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步深老师是地道福州三坊七巷人,在衣锦坊长大成人,他带着我们游三坊七巷从衣锦坊开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老师家旧居与林则徐三子林聪彝旧居为邻,张老师在这里度过快乐的少年、青年时代至结婚生子,后随着社会动荡被迫离开旧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指点着房子的结构、布局、一椽一梁,张老师回到了当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房檐上的钟是个很奇特的设计,张老师一眼就看到了这个家的标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如今这里是同济大学福州校友之家 “济济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衣锦坊的欧阳花厅是一座保存完好的明清时期民居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乾隆十五年(1750年)重修。最初为闽清盐商的住宅,后由欧阳氏购入并进行了精心的修缮和改造。</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欧阳花厅由主座和花厅组成,建筑面积达2350平方米。其建筑风格独特,保留了假山、云洞、水池、谯楼等元素。特别是其花厅设计,前厅接待男宾,后厅则是女眷的活动空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衣锦坊郑鹏程故居,郑是清嘉庆进士。故居内的水榭戏台具有特色。水榭戏台创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后经多次改建,最终在清道光年间形成了三座相邻的宅院。这三座宅院分别是主座大院、杂院和花厅园林,总面积超过2000平方米,是三坊七巷中最大的宅院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榭戏台是福州地区唯一的民居水上戏台,其建筑风格独特,戏台依水而建,面积约30平方米,戏台正面建楼阁,前廊后堂,穿斗式木构架,单檐歇山顶。戏台四周有水池,池内有鲫鱼、金鱼、乌龟等水族,增添了戏台的幽远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水榭戏台见证了福州地方戏剧的发展,是研究明清时期福州官家生活的重要实物资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3, 17);">水榭戏台旁边的石洞用于通风和增加戏台的声响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儒坊是三坊七巷中的第二坊,全长461米,宽4米至6.5米。文儒坊原名为“儒林”,后来因为宋代的国子监祭酒郑穆居住在这里,改名为“文儒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儒坊内有许多历史名人故居,如明代抗倭名将张经、清代台湾总兵甘国宝、清宣统皇帝老师陈宝琛、近代诗人陈衍等。这些历史人物使得文儒坊充满了极高的人文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季良故居位于文儒坊19号,主座临街门头房门上悬挂“林则徐母家故居”匾,门旁墙壁上挂有“陈季良故居”门牌和简介。与三坊七巷内很多的名人故居一样,这又是一座大宅多位名人的院落。这里是民族英雄林则徐的母亲陈帙的故居,陈帙是陈季良的姑祖母,幼年的林则徐便是跟随其母亲及其娘舅长居于此。后来,这里又诞生了著名的爱国将领、海军上将陈季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季良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曾写下重重的两笔,当时轰动世界的“庙街事件”和一战后最惨烈的海空战“江阴海空”、“江阴保卫战”。这是抗日战争期间一场集空军部队、地面部队、要塞炮兵部队和海军舰艇部队共同进行的,持续多日的激烈战斗,是抗战期间罕见的陆海空三栖立体作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季良指挥的舰队在面对拥有绝对优势的日本海军,毫不畏惧,英勇顽强,坚持抵抗,展现了高度的牺牲精神。尽管中国海军在吨位和装备上远远落后于日本海军,他们勇敢反击,击落了多架日机,保护了江阴要塞。陈季良和他的舰队在江阴保卫战中的表现,极大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为淞沪战场的中国军队争取了宝贵的时间。他们的牺牲和努力,为长期抗战创造了条件。一九四五年春,陈季良在江阴保卫战中的腰伤复发,又得了伤寒,弥留之际,陈季良艰难地说出了他人生的最后一段话:“我死后,不要让我入土,我要看着日本人被打败。等打败了日本人,你就往我的棺材里倒几杯酒,我也要好好庆贺一番。”说完这段临终遗言,倥偬生涯四十载的陈季良将军,带着对日寇的满腔仇恨离开了人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儒坊里清朝乾隆时期著名武将甘国宝故居和纪念馆。甘国宝在台湾总兵任上,严明法令,教民耕种,与民休养生息,深得百姓爱戴,对巩固海防和台湾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儒坊这家普通陈氏民居很不普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承裘本人只是咸丰元年的一位小官,他的七个儿子有六个在科举考试中榜上有名,被称为“六子科甲”。家门头高高悬挂朝廷所赐的匾额,以表彰陈氏家族的家族荣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陈家还有过三人在同一年中进士,被称为“父子叔侄兄弟同榜进士”,这在当时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家族的荣耀和成就使得陈承裘家族在三坊七巷中享有盛名,成为浓浓书香的代言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文儒坊乡约(文明公约)牌位于福州市文儒坊口北墙,系清光绪七年(1881年)立,碑高2.2米,宽0.8米,嵌于坊墙之中,碑文:“坊墙之内不得私行开门,并奉祀神佛,搭盖遮蔽,寄顿物件,以防疏虞。三社官街,禁排列木料等物。光绪辛巳年文儒坊公约”等48字。每字约0.12米见方。此碑保存完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宫巷,“三坊七巷”中“七巷”之一,旧名仙居,以巷中有紫极宫得名,是当今福州保护的最完整的古巷坊之一。巷内有清代建筑13幢。其中,有清两江总督福建船政大臣沈葆桢,林则徐之子林聪彝,清海军总长刘冠雄等近代名人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宫巷26号沈葆桢故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沈葆桢(1820年-1879年),晚清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和民族英雄,中国近代造船、航运、海军建设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b><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0, 3, 17);">近代海军之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清同治五年(1866),闽浙总督左宗棠(左)即将调任陕甘总督。九月,他三次来到宫巷,造庐商请丁忧在家的沈葆桢(右)出山,左宗棠奏请清廷由沈葆桢总理船政,获得上谕批准。从此,总理船政成为一个特定的职位和机构名词,左宗棠的设厂造船事业终于结束了其名义不详的历史。接替他办船政。沈葆桢踌躇再三终为之所动,同意接手。同治六年(1867)六月,47 岁的沈葆桢正式就任船政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建华侨主题馆位于宫巷11号,原是北洋政府海军总长刘冠雄的故居。这座古厝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占地面积1875平方米,建筑面积1308平方米。刘冠雄曾是一名远赴英国留学的游子,一生极具传奇色彩,在中国近代海军史上赫赫有名。刘家的5兄弟中,除第四子早丧外,其他4人后来都在海军中任职,堪称“刘氏一门四海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宫巷的杨庆琛吴石故居,始建于清乾隆年间,原名为“绛雪山房”。这座宅院在清朝时期是进士杨庆琛的豪宅,民国时期进行了改建,成为了中西合璧砖混结构的建筑,占地达1200平方米,座北向南。目前,这座故居已经成为聚春园驿馆的一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革命将领吴石赴台前曾住在这里,他是电视剧《潜伏》男主角余则成的原型。吴石原是国民党将领,1947年4月,成为共产党打入国民党内部的1号人物。 后被出卖,于1950年6月10号,与陈宝仓中将、聂曦上校、女地下党员朱枫一起,在台湾被杀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山巷是一条南北走向的直巷,全长约160米,宽2至3米。巷内灰砖铺地,西侧多为大院,高墙、门罩、牌堵相间,显得古朴而宁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山巷南端闽山庙的前身,是卓公祠。湮没已久的“闽山卓公祠”石碑,于2009年11月在福州闽山巷内被发现,这里是连接衣锦坊和文儒坊的通道,宽不过1米,长100多米。闽山卓公祠始建于宋代,随着岁月的流逝,只剩下这碑匾及残壁断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闽山巷的名字来源于它位于闽山之麓,是文儒坊与衣锦坊之间的连接。这里曾是明清时期福州人主要的民俗活动场所,庙会、斗宝等活动精彩纷呈。</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郎官巷是宋代就有的坊埠,因宋刘涛居此,子孙数世皆为郎官,故名。清代名人严复的故居也坐落巷内。</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严复故居,是严复晚年直至去世生活的地方。故居占地600多平方米,大门设计为内嵌式,门上匾额书写“严复故居”四个鎏金大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严复在郎官巷的故居是他1920年底回到福州后居住的地方,直至1921年病逝于此。故居在历经百年沧桑后,仍然保存完好,成为了解严复生平和时代背景的重要场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有红色木质屏风的正厅上悬挂着“吾宗之光”的匾额,下方是严复手书的对联:“有王者兴,必来取法;虽圣人起,不易吾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正厅两侧的厢房被改造成展厅,展示了严复的人生历程和历史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严复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他是中国第一位系统介绍西方近代经济学、政治学、法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思想的翻译家。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经典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是《天演论》,该书介绍了达尔文的进化论思想,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郎官巷的妈祖庙称为天后宫始建于元代,后在清代重修,是福州旧城内仅存的天后宫。</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历史上,天后宫曾是福州城内的重要宗教和文化中心,与海上丝绸之路同源信俗文化交流有着密切的联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0, 0, 0); font-size:22px;">七巷之一的杨桥巷十七号,先后居住着林长民林徽音之父)、林觉民、林徽音和冰心。对于今日的我们,他们都是名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林觉民(1887年—1911年5月3日),中国民主的先驱,革命烈士。少年之时,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学说。留学日本期间,加入中国同盟会。1911年春回国,4月24日写下绝笔《与妻书》,后与族亲林尹民、林文,随黄兴、方声洞等革命党人参加广州起义,转战途中受伤力尽被俘。后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年林觉民被捕的消息传回福州,其养父林孝颖带着家眷,慌忙变卖宅邸搬家。他们搬到了三坊七巷南头一条叫早题巷的小巷。而买下林家老宅的谢銮恩,也是举人,他的孙女叫谢婉莹,当年11岁,一起搬了进来。她就是后来的冰心。</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坊七巷历代名人聚集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福州鼓山是石鼓名山的简称,相传山巅有一巨石平展如鼓,每当风雨之际,便发出隆隆的声音,像鼓声绵绵不绝在山间中回荡,故名鼓山。鼓山集山岳景观和自然景观一体,是闽都山水文化的典型代表,自宋朝至今皆为福州首选的游览胜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山海拔不高,可以看看鼓山摩崖石刻,走走千年古道,如天气晴好,站在山顶,视野开阔,可将福州城的全貌尽收眼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山涌泉寺始建于783年,初名华严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涌泉寺位于海拔455米的鼓山山腰,占地约1.7公顷,前为香炉峰,后倚白云峰,有“进山不见寺,进寺不见山”的奇特建筑格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山摩崖石刻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刻于宋代。鼓山的摩崖石刻共有文字摩崖石刻712段,其中现存653段,在福建诸名山石刻中居首位。上起北宋,下迄当代,前后延续近千年,字体篆、隶、行草、楷俱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摩崖石刻群的 “忠孝廉节”为文天祥书,清林可桐录的行书题刻,与“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成为这一带的代表性题刻,传诵一种“仁、义、礼、智、信”的儒教思想。</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寿字,高4.15米,宽,3.05米,是福建省最大的古代摩崖石刻之一,为朱熹所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山古道为后梁开平二年(908年)闽王王审知填潭建涌泉寺时所辟。历经—千多年,现仍保留2633级、2000多米长,七里七亭黄金尺度的古道,为福州现存六条古道中保存最好、利用率最高的古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鼓山更衣亭”,传说闽王王审知每到涌泉寺进香礼佛时,都会在更衣亭换上袈裟,然后步入山门。 亭柱上的楹联“开门曾仰前王节,入寺还更此地衣” 也应对了这一传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张步深老师的儿子宴请北京一众到福州宣和苑品尝福州名菜。福州宣和苑是一家历史悠久、环境优雅、菜品创新的高档餐厅,深受福州人的喜爱。宣和苑以北宋徽宗最后一个年号命名,充满了宋式美学氛围。宣和苑是黑珍珠餐厅指南、米其林指南双入选餐厅,有“福州闽菜的天花板”之美誉。</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传统佛跳墙是宣和苑的招牌菜,精选食材,清汤慢炖,回归本味,醇香淡爽。这道菜需提前预定,以保证制作时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400元一位的佛跳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溪滑,福州话叫做“K沟”,是一种生活在山涧、溪流和水库的乱石洞穴中的鱼类,溪滑因营养价值极高被称为“水中人参”。半酒炖溪滑,半酒半水炖制,汤汁鲜醇,鱼肉细嫩。有幸品尝了这两道美味佳肴,开眼,有福!</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广东南澳岛沿着海岸线来到了福建连江县北茭鼻地质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与马祖列岛最近距离仅4.96海里,天气晴好时可隔海相望 。</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曾经的沿海防御前线依旧随处可见战事地堡和军事禁地的标识。而今这里正在进行生态地质公园的建设,华丽转身成为当地人和各地游客们的休闲观光目的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黄金海岸风景公路就是G228国道,全长7800公里,起点在辽宁丹东,终点在广西东兴,被誉为“中国最美沿海国道”。霞浦海尾是指海尾角和积石村一带,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景观,被誉为“中国南方天涯海角”。</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网上查看到这张图,显示我们从广东南澳岛沿着东海海岸走了一趟。霞浦将是此行福建部分的最后一站。霞浦海岸线长度为510公里,是福建省最长的海岸线,占全省海岸线总长度的三十六分之一。霞浦的海域面积达2.89万平方公里,浅海滩涂265万亩,大小岛屿442个,是省内海域最大、海岸线最长、岛礁最多、浅海滩涂最广的沿海县份。绵长的海岸线和众多的岛屿、港湾、浅海滩涂形成了霞浦的地理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有着“中国海带之乡”和“中国紫菜之乡”的称号,同时也是中国最美的十大风光摄影圣地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东海一号风景观光道是一条沿海风景观光道,全长约100公里,贯穿了霞浦的松山、长春、下浒、北壁四个乡镇街道。</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观光道沿途设置了66处观景台、20处旅游驿站、6个露营地,并配套了56个停车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观光道将东冲半岛的山、海、林、岛、滩、堡等众多的旅游资源和景区串点成线,形成了一条美丽的珍珠项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的金色沙滩有高罗沙滩和大京沙滩,分别长7公里和3公里,被誉为福建最长的沙滩。这里的沙子呈黄色,沙质细腻、水质清澈,适合各种水上活动。在日出和晚霞时,沙滩呈现出迷人的金色,因此得名金色海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远处是高罗海滩,近处的各色机船、木船,嵌在静静的海面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东壁村是霞浦县三沙镇的下辖村庄,以其丰富的自然和文化资源而闻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壁村背山面海,拥有绵延曲折的海岸线和广阔的滩涂,是全国滩涂面积最大的县之一。东壁村始建于明代,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古建筑,充满了历史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乡村振兴合伙人机制”,东壁村吸引了有资本、有情怀与有能力的人才返乡投身于民宿事业。村民们纷纷自发改建民宅,推出特色服务,民宿入住率高达100%。</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壁村的文化旅游产业蓬勃发展,拥有各类民宿几十家和多家餐饮店,年接待游客达68万人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壁村实施了“摄影家驻村”行动,吸引了大量海内外摄影爱好者前来创作,进一步提升了其知名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东壁村素有“醉美滩涂”之称。这里的滩涂在阳光照耀下流光溢彩,海浪冲刷出复杂多变的纹理,宛如一幅大地油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滩涂上一条条弯曲的水道在落日余晖下披彩流金。</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夕阳西下时,橙红色的余晖将整片天空点燃,顺手将紫菜、海带养殖网红红地抹上了一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落日余晖洒向滩涂的金光、如血残阳最后一抹的拼力展示、潮汐推动着如丝滑腻的股股波浪、自由随意停摆的大小舟船…..光影交错中的霞浦东壁美丽景色让人陶醉、难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县东部的小皓滩涂地质构造独特,由沙质、泥质、碎石等多种质地混合而成,形成了复杂多变的滩涂纹理。这些纹理在潮水冲刷和阳光照射下,呈现出细腻的线条和斑斓的色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潮水的涨落、季节的变换以及月落日升都会使小皓滩涂呈现出不同的光影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特别是在日落时分,金色的阳光洒在湿润的滩涂上,与倒映水面的云彩、竹竿、渔船相互交织,形成一幅绚丽多彩的光影画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中国观日地标”花竹村”位于霞浦县的最东端,地势居高,是霞浦最早看到日出的地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花竹村居高临下,水天相连,有着一望无际的景色,近景浮标竹竿、中景渔排木屋、远景岛屿帆影,场景层次丰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在紫菜养殖季节,渔民会在海面上放置彩色的网具,这些网具随着潮水的涨退和光影的变化,形成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景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没能看到日出,站在观景台看看眼前海面上层次丰富的景象也是一种享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县城南西方向的沙江村始建于明清时期,原本是一个独立的岛屿。因岛屿周边的海域及自然环境非常适合海带生长,当地人开始大规模养殖海带,后与沙江公社成立了养殖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海带晾晒时需要用到竹竿,这些竹竿插入海中,形成了S形的航道,因此得名沙江S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通过沙江S湾可以连接村庄与对面的大海以及海中的小岛竹江岛。竹江岛上仍有渔民居住,小船在两个村庄之间往返,形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优美的线条和丰富的色彩在摄影师的镜头下展现出的独特魅力,使沙江S湾在2016年巴西里约热内卢奥运会的宣传片一出现,就引起轰动和关注,成为大美霞浦的旅游名片。</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围江村馒头山因海中一座孤岛酷似馒头而得名,又称情人岛。馒头山因潮水涨落而变化,涨潮时海水围绕岛屿,退潮时滩涂环绕,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馒头山周围是大片滩涂,是拍摄日出日落的绝佳地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县牙城镇渡头村,是一个以榕树和枫树为特色的自然风景区,被誉为“海国桃源”和“闽东小武夷”。这里拥有世界上纬度最北的榕树林,这些榕树根系错综复杂,形成独特的景观。其中,有一棵近800多年树龄的“榕树王”,树干周长12.6米,冠幅直径51米,单棵树占地3.06亩,树干中空,有七个洞中,洞内可容数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渡头村枫树林拥有1.1万株枫树,是江南最大的纯枫香林。每年秋末冬初,枫叶由黄变红,景色迷人,是中国赏红叶五大胜地之一,最佳观赏时间为每年十二月中旬。</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里的榕枫公园因一张“农夫耕牛图”获得国际大奖而闻名,虽然现在都是复刻与摆拍,但这样的田园风光依然令人心旷神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也参与复制国际大奖摄影作品的拍摄过程中,体验了一把。</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大榕树下农夫牵牛”与“枫叶林中村姑赶鹅”是这里两个经典的拍摄主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下青山大桥距离霞浦县城29公里。站在大桥上,向东可拍日出,向西可拍日落。我们赶上了日落时分,拍到了日落大桥的多层次画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台江码头是霞浦县的一个重要码头,是海参养殖的黄金地带,在台江码头附近的海域,许多养殖户利用浮筏、网箱等方式进行海参养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霞浦县有很多风光拍摄点,根据季节、天气、时间、潮汐等变化,会有不同的拍摄景观和效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个半月近万公里,北京-武汉-桂粤闽三省自驾游行程结束于福建霞浦。2024年的最后一天开启返京程序,先从霞浦北上来到江苏镇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清末民初时期长江沿岸通商口岸之一。1929年中华民国江苏省政府由南京迁至镇江,直至1949年,除去沦陷期间日伪占领8年之外,一直是江苏省省会。</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上世纪90年代出差来过镇江,公事结束就离开了,对这个只知道镇江醋与河豚的老城没有任何其它认知。</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的京畿路原名金鸡路,民国时江苏省会搬到镇江后,这条路进行了拓宽改造,将金鸡路改名叫京畿路。京畿路依山而建,是镇江坡度最大的一条马路, 坡度主要在西段,有四十度。</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京畿路是条游走在传统和现代夹缝间的路,沿街比肩而立的清代和民国骑楼建筑,与青砖墙、木门槛、厚重铁皮大门的老宅第,混搭在路两边,家家户户传递着各自的传统信息。</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数百米长的伯先路和京畿路交汇于伯先公园大门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伯先公园初名赵声公园,后更名伯先公园,并将公园前的南马路,改名伯先路。1931年,举行公园落成典礼,为赵声铜像揭幕。文史专家、邑人柳诒征在铜像基座正面题写“赵公伯先之像”六字,并写了碑文。1979年,国家名誉主席宋庆龄为伯先公园题写了园名,现在这块题字石刻被镶嵌在公园大门右侧。</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伯先公园是为纪念民主革命先烈赵声(号伯先)而建,1931年6月建成开放。赵声在广州起义中担任总指挥,并制定具体计划。1910年6月底,与孙中山、黄兴在南洋商决大举之策。1911年3月29日率部赶往广州参加起义未遂。黄花岗之役失败后,赵声忧愤成疾,于1911年5月18日在香港病逝。临终前,他吟诵杜甫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泪流不止、怀着壮志未酬的悲愤溘然长逝,年仅30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邮局遗址是一座仿西方门楼式公用建筑,临街有高层台座和标准的罗马门柱,显得西式风格浓郁。建筑红砖叠砌墙面,底层为地下室,迎街及南北墙面装置高直长方形带铁栅栏的玻璃窗,屋面为瓦楞铁皮顶。</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邮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866年,当时镇江海关与北京、上海等海关设立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业务。1896年,清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大清邮政”,镇江邮局成为全国最早的24个总局之一。最初,邮务长由外国人担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1年,镇江邮局在京畿路建成新局屋,结束了外国人担任邮政高级官员的历史,从此邮局局长均由华人担任。</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建于1934年的世界红卐字会江苏省会旧址,这个组织成立于1916年,由山东省滨州市人吴福永创立,由商会的头面人物主持,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慈善机构,供奉儒、释、道等诸教神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怀仁诊所,伯贤路上最吸引眼球的便是这栋挂着“名医馆”匾额的三层洋房。此楼原是镇江第一所西医院,创办于1907年,创办者蒋怀仁是蒋介石的叔叔。1927 年蒋介石和宋美龄婚后来镇江旅游,曾在这里住了10天。</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诊所旧址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以红砖为主,镶以青砖,带有法国文艺复兴和欧洲古典主义风格,雕饰也很精致,显得富丽堂皇。该建筑现为名医堂,保留了其历史和文化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蒋怀仁于1907年创办的这家诊所,是镇江人办的第一所中西医结合诊所。蒋是外科医生,擅长治疗阑尾炎、痔疮等病症,并利用教会关系引进盘尼西林(青霉素)治疗当时难以治愈的疾病。</b></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justify;"><b style="font-size:22px;">江南饭店旧址,原为国民党政府苏浙皖邮政受理处处长屠家骅的公馆。屠公馆青红砖相间、带拱廊、饰有彩色玻璃,将二者相连的巷子门头上的石刻“楚径”二字出自于右任之手。</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栋气势磅礴、中西合璧的青砖建筑,建于1929年,门额上的“镇江商会”四字由近代书法家、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所题。</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广肇”二字代表广州和肇庆,这里是清末民国时的粤商会馆。民国初年,孙中山辞去临时大总统后,从上海至南京途径镇江,曾在公所住宿一夜,在此召见各界人士,发表演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西津渡地处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是一条长约800多米的古街。始建于三国时期,称为“蒜山渡”,后在六朝时期固定航线于京口(今镇江)和广陵(今扬州)之间。西津渡在唐代具备完备的渡口功能,成为南北水上交通和漕运的重要枢纽。自唐代以来,西津渡逐渐从渡口演化为古街区,成为南北交通的咽喉,服务于军事、商旅和漕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随着长江流域的北移、渡口功能的弱化,曾经的西津渡清代小码头已不再有渡口功能,做为古迹被保护起来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玉山大码头是在一座已被推平的小山——玉山附近新发现的一处呈半岛式千年古渡遗址。由于条石砌成的码头体量巨大,高低落差达几层楼高,长度达数十米,故被人们称为“大码头。考古人员在玉山码头遗址发现了许多有价值的文物,包括唐、宋、元、明、清时期的陶、瓷、铜、铁、石器等。这些遗物不仅展示了古代水运交通的繁荣,还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发展。玉山大码头历经多次重修,古迹犹存。2012年,依托于玉山大码头遗址,建成了玉山游园,对市民游客免费开放。</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博物馆创建于1958年,馆舍落成于1890年,原址为英国领事馆。博物馆分为古代史展厅、近代史展厅和英国领事馆旧址三个主要部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58年6月26日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了《中英天津条约》,镇江被辟为通商口岸。1864年英国开始在镇江(伯先路)云台山上建筑领事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国领事馆于1890年竣工,占地17亩6分1厘2毫,建筑风格为欧洲古典建筑的变形,称为“东印度式”,由五幢房子组成的建筑群构成,主体为砖木结构,墙壁用青砖夹红砖叠砌,显示出端庄而典雅的风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927年,北伐军收回了英租界,结束了英国在镇江的殖民统治。1933年,英国当局将领事馆房地产卖给江苏省民政厅长赵启騄。</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领事办公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国领事馆的主体建筑是“券廊式”砖木结构,由几组建筑组成:领事馆办公楼、宿舍、正副领事官邸和工部局巡捕房。此外,还有马厩和餐厅等设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英国领事馆北门遗址是在镇江博物馆围墙险情治理工程中发现的一处重要历史遗迹。该遗址主要由残存的牌坊柱、台阶、斜坡道路及挡墙组成。根据遗存的领馆建筑图纸推测,该遗址作为领馆正门以外的另一通道,不晚于1876年。遗址已被镇江博物馆实施了保护展示,以保留其历史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1861年,英国驻清大使巴夏礼一行来到镇江商定租界范围。1864年,租界在英国人的一番运作后,外商云集。其中,跟随众多外商洋行一起来到镇江的,就有垄断近代中国石油市场的三大火油公司。在今天的中国各大城市中,三大火油公司旧址依旧保存完好的,只有镇江和上海。</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德士古火油公司,20世纪20年代最后一个进入中国,与美孚、亚细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德士古旧建筑是一座美式二层楼房,占地面积119平方米,建筑风格为砖木结构,底层墙面青砖间夹红砖装饰,二层用红砖砌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美孚火油公司旧址(又叫标准石油公司),19世纪90年代,美孚第一个打入中国市场,中国人所说的“洋油”,指的正是美孚的产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原亚西亚火油公司旧址是一座二层西式楼房。上世纪20年代,亚细亚在中国市场上所占份额跃居三家火油公司之首。三家公司虽是激烈的竞争关系,为了保护共同利益,三大公司按照亚、美、德5:3:2的份额,签订了瓜分中国市场的协议,共同排挤苏联石油。</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英租工部局旧址,建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是一座三层西式楼房,呈长方形“凹”字形,长22米,宽11米,与英国领事馆同一建筑风格。旧址建筑特色鲜明,古典洋气。工部局是清末列强在中国设置于租界的行政管理机构。在镇江,英租界工部局旧址是历史的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赵朴初先生题写的“西津渡街”石额下进入镇江古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津渡古称金陵渡,早在千年以前便是长江知名渡口,也是镇江通往江北的唯一渡口。马可波罗从扬州下镇江由西津渡登岸,自此西津渡口也成为了马可波罗游记中的一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被当地人称为“小码头街”的千年商道,长约千米,始建于六朝时期。小码头街始于六朝时期,拥有自唐宋以来的青石街道、元明时期的石塔和晚清时的楼阁,这些建筑风格各异,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小码头街的待渡亭是一座古色古香的半亭,在西津渡街与小码头街交会的地方,是西津渡口为数不多的遗迹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待渡亭不仅是古人迎来送往或者小憩避雨等待摆渡的场所,还是救生红船、义渡船的专用码头。亭子西侧坡台下面曾是滔滔的江水,历史上乾隆皇帝也曾在此停留。</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西津渡老街的建筑风格以明清时期为主,街道两旁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群,这些建筑风格典雅,雕刻精美,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眼看千年”下方有一处玻璃罩覆盖的考古挖掘坑,展示的是唐代以前到清代路面沿革的变化,历时了1300多年的历史,所以被称为‘一眼看千年’,也证明了整个小码头街是自唐代至今一直延续未断的千年古街。</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透过玻璃盖,可以看到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道路基底。</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五十三坡,计有53级台阶。佛教典籍《华严经》有一个劝人为善的故事,说是善财童子因为受到文殊菩萨的教化而幡然悟性,决定遍访圣贤,求得进一步升华。他先后求教于53位知者,第一位知者就是镇江焦山定慧寺方丈海云法师,五十三坡的名称便是从这一故事中得到的启发。人们每上一级台阶,仿佛就是参拜了一位圣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昭关石塔是全国唯一保存完整的过街石塔,因其正好立在古街中上方,其形如瓶,又叫瓶塔、过街石塔。昭关石塔是典型元代喇嘛塔型,建成于元朝至大四年(1311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金山寺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山寺始建于东晋时期。魏晋南朝天监四年(505年),梁武帝于寺内创中国佛教举行水陆法会之始。唐大中年间时,唐宣宗敕令寺院更名为“金山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山寺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南北建筑特色,主要建筑包括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阁等,每一座建筑都精美绝伦,气势恢宏。金山寺处于坡地上,分层筑台,山与寺浑然一体,呈现出“金山寺裹山,见寺,见塔,不见山”之风貌。</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镇江金山寺慈寿塔,始建于1400多年前的齐梁时期。塔高30米,最初由宋代宰相曾布为超荐其母而建,名为“荐慈塔”和“荐寿塔”。明初双塔倒塌后,于光绪年间重建,并命名为“慈寿塔”,以庆祝慈禧太后的60寿辰。</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南巡至镇江,登临金山,看到金山寺上接苍冥、下连洪流、江天一色的景象,亲笔写下“江天一览”四字,并赐名“江天禅寺”。</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金山寺是临济宗的著名禅修道场,是人类建筑文化宝库中的遗产之一,同时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寺,“水漫金山寺”等故事流传甚广。</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拜过金山寺,镇江一日游结束。2025年第一天将返回北京,结束此行45天一万公里的桂粤闽三省、武汉镇江两地自驾游。</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