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冲突(九)—中国大捷 印度恐慌

风雨独行

中印边界战争进行的那段日子,中国驻印使馆都被暴徒袭击,但许多外交人员承认,他们当时始终被一种无端的思绪困扰。他们亲眼看了整个印度的人,心都紧紧的系在东西两线的战场上。印度的脉搏几乎是随着前线战士的心在一起跳,他们太渴望赢得这场战争。<br> 或许是400年漫长的殖民统治,使这个古老民族在深深的自卑心理中,太渴望通过某种方式重建民族的自信,但是,他们却可悲的选择了对中国的战争。<br> 中国军队在全线反击开始后,几天时间,其东线部队已下到喜马拉雅山南麓,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无遮无盖、无险无守的印度阿萨姆平原,其前方直指印度边疆邦府—迪司普洱,西线部队也突出喀拉昆仑山,其前方逼近印度河上游的重镇—楚舒勒,距离印度首都300公里。<br>  印度北大门,被中国军队豁然打开的这一天,在印度首都新德里,印度议会正在举行例会,所有人员都满怀乐观情绪,期待着印军在前线传来大捷的消息。 中午时分,尼赫鲁总理宣布最新战况,整个大厅鸦雀无声,尼赫鲁几乎是结结巴巴的说,印军在中印边界东段和西段全线溃败。<br> 印度动摇了,11月20日,美国大使在向华盛顿的紧急报告中是这样说的,“新德里出现了极度的惊慌,这是我生平第一次,看到一个民族士气的瓦解。”<br> 当天深夜3点,一下苍老了许多的尼鲁紧急召见美国大使,他请求美国直接进行干预,要求美国派遣轰炸机与战斗机同中国军队作战。根据印度的请求,肯尼迪立即下令美国太平洋舰队的航空母舰编队紧急驶往孟加拉湾。<br>  这时候,新德里到处弥漫着恐惧的气氛,说中国军队已经攻占了边疆重镇迪斯普尔,甚至要派伞兵在首都空降。并非流言的是,印度的阿萨姆邦已经开始组织居民撤退,银行已经烧毁了30万镑的印度纸币。印度政府准备对电厂、自来水厂等重要设施进行毁坏性爆破。 第二天,突然印度全印广播电台,突然暂停了正常播音,反复播放印度国歌,印度好像即将亡国。而就在这个时候,北京突然发布了一条消息,中国政府声明,“自1962年11月21日起,中国边防部队在中印边境全线停火。”并宣布于9天之后,即12月1日起,中国军队后撤到开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并从这条线上再后撤20公里。重新恢复中印边界自1959年中国单方面宣布并保持的状态。<br> 中国政府这个决定,同时作为命令在前线向全体参战部队宣读。由于印度政府的通讯系统已陷于混乱,中国政府的声明,尼赫鲁不是通过外交渠道获得的,而是从他的内务部长在飞机场抢购的报纸上看到的。<br> 北京的声明发布后,中国军队开始在整个战区,捡拾印军遗弃的数以千计的武器,其中很多英美装备刚运到前线,还没来得及开箱。<br>  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在总理府,尼赫鲁拿着从街上买来的报纸,看着上面用大号铅字印成的标题,愣愣的坐在办公桌前。他的第一个反应是,马上召见中国驻印度大使,当他从中国外交官口中,证实了北京宣布停火后撤的消息以后,仅只问了一句,“你们到底是什么意思?” 几天以后,当中国开始向印军移交缴获的武器时,尼赫鲁真给弄糊涂了。周恩来为此再次致函尼赫鲁, “中国政府所以这样做,是为了谋求真正解决边界问题的途径。我们欢迎尼赫鲁先生来北京,如果有所不便,我愿意再次去新德里。”印度政府沉默了,中国政府等待着印度的回复。<br> 中国从印度东北边境的公路上,遣返全部印军战俘,其中26名印军士兵因重伤抢救无效死亡。中国移交他们的遗体时附有详细的病例和抢救记录。<br>  据战后统计,印军死亡1383名,失踪1696名,被俘3968名。中国军队无一人被俘,死伤人数至今没有解密。印度所谓的“前进”政策到此时寿终正寝。<br> 阵亡的印军士兵成为他们的殉葬品,好几个星期后,溃散的印军士兵陆续从山路地带走到平原,因为停火使7000人得以生还。最后印度政府下达给印的命令是,“遵守停火,军队不进行任何挑衅,印军不能再推进到麦克马洪线前沿。” 尼赫鲁同时把这个秘密保证,通过新西兰总理班达拉迈特夫人,悄悄地转达给北京的周恩来。 自中国政府声明停火撤军,并给自己规定了一个期限。越接近这个期限,各国新闻界都沉默的看着中国军队。12月1日,中国军队真的开始回撤。世界舆论界一下活跃起来,英国报纸转引的一位外交官的话最有代表性。<br> 这位外交官说,“中国在大获全胜后,竟原线撤回,一个战胜国不利用军事胜利索取更多的东西,有史以来是第一次。”<br> 美国一家报纸说,“中国的撤军与其说让人们松了一口气,倒不如说又使人大吃一惊。”<br> 面对这样一个真实的事实,世界各大通讯社展开了一轮新的新闻大战。<br> 全世界都想弄明白,中国到底怎么了?<br> 巴黎一条电讯说,“外交人士认为中国是担心西方大规模武装干涉。”伦敦则发出一条消息说,“分析家认为中国屈从了来自苏联的压力。”莫斯科却评论说,“这是中国迫于国内的饥荒而不得已采取的下策。”美国原引军事专家的话说。“中国战线过长,需要争取时间获得补充,下一步还将有更大的军事行动。”<br>  印度总理尼赫鲁始终以一种深谙政治的眼光,疑惑的注视了中印边界前线。他在议会上反复嘟囔着,“这是一个阴谋,一个阴谋。” 其实,早在战争开始的3年前,中印边境战争的轮廓已经渐起,中印边界战争的结尾也已经奠定。3年前,周恩来在新德里面对150名外国记者的提问时,就已经说出了战争的结果。<br> 当时的速记稿是这样记录的,周恩来说,“中国、印度共同有着5000年的古老文明,印度的圣河、佛殿、经典颂文曾经给中华民族的成长注入过丰富营养。中国的四大发明,特别是造纸术和火药,也为印度的经济文化的繁荣做过贡献。<br> 几千年来,我们一直和平共处,休养生息。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印之间从未发生过真正的战争。”<br> 周恩来最后说,“我想再说一句,我们这一代人即使遇到再大的问题,也应坐下来和平协商谈判解决。切不可对上辜负了列祖列宗的遗德,对下贻害后代子孙。”<br>  中国撤军了,一直撤到那马洪线以北20公里,无愧于一支威武正义之师。一年以后,印军又进入到麦克马洪线。但这一次,他没有再炫耀武力。 中印边境之战规模并不大,但在历史的天平上,却异常沉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期,没有严格的边境,通常是在军队延伸的尽头构筑烽火台,它们变成了边陲的标志。<br> 自明代以后,随着中华封建帝国的衰微,边境也不断的收缩,一座座烽火台淹没在漫漫黄沙之间。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疆域被列强宰割的不成样子,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中国作为战胜国,领土却又缩小了100多万平方公里。<br> 正是由于新的人民共和国的诞生,领土和主权的尊严才重新回到中国。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新中国捍卫领土完整,被迫进行了一次对外交战,地点是渺无人迹的高原和荒漠。<br>  在边境上,有那么多忠勇无畏的军人倒下了,却让世界看清了一个崛起的巨人本应有的庄重和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