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满家乡】福安阳头古街:新春里的古韵风华

吴永辉

<p class="ql-block">美篇昵称 : 吴永辉</p><p class="ql-block">美篇号 : 2520474</p><p class="ql-block">图/文:吴永辉</p> <p class="ql-block">新春佳节,暖阳倾洒,我们踏入福建省福安市的阳头街道察阳古街,瞬间被卷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新年盛会。古街的每一寸空气都氤氲着年味,红灯笼高高挂起,随风轻晃,像是在与脚下的青石板路互诉着往昔的故事。“岁月失语,惟石能言。”脚下的青石板路,历经岁月打磨,被新年的人流踏过,依旧沉稳无声,却默默承载着岁月的厚重,诉说着曾经的商贸繁华与市井烟火。</p> <p class="ql-block">察阳古街,这条连接阳头横街头与溪边码头的街巷,在新春之际热闹非凡。街边的木结构铺面一间挨着一间,杂货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年货,布庄挂出了喜庆的红布,鱼行里的鲜鱼活蹦乱跳,旅社也迎来了不少回乡过年和慕名而来的游客。糕饼店、点心店飘出阵阵甜香,与新年的喜庆氛围交织在一起。岁月悠悠,这些建筑静静矗立,见证着往昔的热闹与喧嚣,如今在新年的映衬下,更显生机。</p> <p class="ql-block">以察阳古街为主体的阳头历史文化街区,北至阳上社区李曆巷,南至阳中社区黄曆下巷,闽东第一大河流长溪的富春溪段穿流而过。在交通不便的过去,这里曾是福安城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如今新年时,溪边依旧热闹,人们在溪边放着烟花,五彩的光芒映照在清澈的溪水上。古巷悠悠岁月深,青石老街印旧痕,历史变迁留下的独具韵味的街巷和古民居建筑,构成了以“一街六巷”为主体的古建筑群,在红灯笼和春联的装点下,更具风情。</p> <p class="ql-block">古宅林立的黄曆上巷,那座规模宏大的黄氏宗祠格外引人注目。始建于明万历八年(1580)、重修于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的宗祠,坐西向东,占地面积2516平方米,由泮池、照壁、戏台、前座、后座和南侧祭祀厅等组成。新年期间,宗祠内香火鼎盛,族人们依照传统举行祭祀仪式,庄重肃穆,正如“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家族传承与文化脉络在这新春祭祀中延续。</p> <p class="ql-block">阳头历史文化街区,是理学大师朱熹过化之处,也是一代理学名宗黄干先生、抗倭名将黄钏的故乡。新春时分,这里的“黄、陈、池、李、程”五座宗祠,分别象征着“忠”“孝”“廉”“义”“团结”的传统文化精神,显得愈发厚重。清代修建的民居贴着大红春联,西式建筑也挂起了中国结,宗祠里传出新年祈福的话语,佛教寺院的钟声在新年里悠悠敲响,构成多元化的建筑特征与文化。“文化开启了对美的感知。”多元文化在新年里交融碰撞,绽放出更独特的魅力。</p> <p class="ql-block">沿着富春溪畔漫步,清澈的溪水在新年的阳光下闪烁着光芒,耳畔传来潺潺的流水声,溪边孩子们放着鞭炮,欢声笑语回荡在四周。在这里,我们既能感受到历史的韵味,又能沉浸在新年的热闹氛围中,仿佛置身于古代繁华都市的新春盛景。福安阳头历史文化街区,这颗闪耀着历史光芒的明珠,在新年的怀抱里,让人陶醉其中,流连忘返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