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边境冲突(八)—贝利小道

风雨独行

印度陆军,在中印边界东段的主要战区,及达旺战区重新调整了部署。印军以4个旅的兵力,沿一条公路由北向南逐次展开防御。喜马拉雅山东段,只有一条由西藏通往印度的商路,印军分析,中国军队如果进攻,穿插作战几乎是不可能的,只有循着公路轴线进攻。这样,印军将在层层拦截中,给对手以重大杀伤。但是,中印边界最后一场恶战,并没有首先在达旺战区展开。<br> 11月13号,曾指挥“比沃那”作战计划的考尔中将,直接飞到中印边界最东端,紧邻缅甸的瓦农战区。第二天,印军发动了对中国军队的进攻。因为这一天,11月14日是尼赫鲁的76岁寿辰,任何胜利都将是陆军向总理献上的寿礼。<br> 清晨,印军第11旅两个连在猛烈炮火的掩护下,向中国军队控制的06高地冲击,战斗持续了6个小时,最后在离山顶仅有50米的地方,印军已成强弩之末。<br>  然而在瓦农前线,正有一中国的精锐部队在等着他,这就是第54军130师,该部队10月21日出川入藏,27日,在开进的途中,接到总参作战的电报,命立即奔向瓦农。 11月7日遂进入战区,14日当晚,中国军队发起了反冲锋。16日拂晓,中国军队的主力在强大的炮火延伸射击下,一举突破印军的防御阵地。眼看阵地被突破,印军下令撤退,但中国军队猛追猛打,攻势凌厉。印军第11旅终于被穿插切割成零星小股,最后和第7旅的下场一样,两天之内全军覆没。<br> 中国军队有一个几十年来形成的信条,叫做“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战幕已经拉开,那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关闭这场大幕,就由不得敌手了。<br> 16日瓦弄之敌全歼后,中国军队奉命自18日开始在中印边界全线同时展开反击。这样,中印边界战争最关键的一仗,达旺战区色拉邦迪拉地段的战斗就在此拉开了战幕。<br>  印军判断,中国军队的进攻只能沿公路轴线一路推进,绝不可能穿插。但中国军队经藏民的指点,找到了一条穿插的小路,这就是贝利小道。 1913年,英军贝利上尉,徒步进入西藏,进行长途勘察。为麦克马洪爵士,提供地理资料。他回来时从雅鲁藏布江出发,沿着一条由北向南的直线翻越了高达16000英尺的山口,穿过高约14000英尺的郭欣山口,下到一个叫班登的村庄,在这个村庄上,在一条横岭之上俯视着色拉和刚迪拉之间的主要河谷。<br> 当时,中国一支1500人的穿插部队,经过6天5夜连续强行军,奇迹般的穿插了贝利小道。神兵天降,中国军队切断了喜马拉雅山南麓唯一的一条进退之路。<br> 11月17日,中国军队突然出现在班登,令印军4个旅首尾不顾,慌乱起来。公路两侧的雪山和森林,现在变成了屏蔽印军的天堑。这时,在达旺地区集中的步兵第55师及配属的两个炮兵团,沿着公路向南,开始正面进攻。<br> 印军以62旅守卫的主要防御支撑点,色拉阵地一天之内崩溃,该旅在撤退中突然遇到迂回上来的中国部队的伏击,很快溃不成军,大部没入原始森林,少部退至德让宗地区,印军全军溃散。<br>  中国军队攻占色拉后毫不喘息,立即逼向进德让宗。据守德让宗的印军第65旅,不待战斗,就掉头撤向邦迪那,在遭到中国穿插部队的顽强阻击后,结果也像62旅一样,不成建制的各部,在公路上挤成一团。中国军队一到即全军溃散。 至18日上午,驻守邦迪那是印军第48旅,是印军所剩的唯一有组织的部队。当时他接到的命令是,派出一支配有轻型坦克的机动部队增援德让宗。印军指挥机关还不知道中国军队已攻克德让宗,正在向邦迪拉的路上。<br> 这样印度的增援部队和中国的攻击部队,在一条狭窄的公路上相遇了,结果是印军一触即溃,在回撤的路上又丢了邦迪拉。跑了两天,在一个叫茶库的镇子站住脚,准备再次组织防御。这时已是19日的夜晚了。<br> 午夜过后,马不停蹄的中国军队连续作战,从三个方向进攻茶库,3个小时后至20日凌晨,印军第48旅全军覆灭。<br>  17日开始,20日结束,4天之内,中国军队三战三捷,印军4个旅全军覆没。这时,在印度东北特区之内,也就是中印传统边境线以北、麦克马洪线以南,已经不存在任何有组织的印度军事力量。 中国军队在东线大捷的时候,西线新疆战区也开始全面反击。据说当时在北京,周恩来曾向毛泽东汇报过,据新疆军区报告,在中印边界西线,印度国防部将一支所谓“捷特”联队从克什米尔调到了喀喇昆仑山。毛泽东随便问了一句,“捷克联队是干啥的?”<br> 周回答,“情报上说,是印度一支老牌部队,大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是英属印度时期组建的常胜军,参加过两次对中国的鸦片战争,镇压过太平天国起义。1860年曾跟随英法联军打进北京,火烧过圆明园。1904年,参与侵略我国的拉萨。”<br>据说当时毛泽东从椅子上站起来,说了一句,“百年国耻啊!”。<div>  第二天,新疆前线即接到总参电报,“捷克联队务必全歼。”历史终于走到了这一天,百年雪耻,积淀了整整一个世纪的刻骨铭心的痛。激奋着中华民族绝不屈卑而生。然而,这场边界战争的对手,却不真正是曾用铁蹄践踏过中华大地的老牌殖民主义者,而是经历过同样屈辱的另一个古老的民族,这也许就是这场战争的悲剧所在。</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