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邯郸道,河北省邯郸市一条承载着悠悠岁月的古老街道。这里,不仅是邯郸“三千年”历史的缩影,更是邯郸“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见证者。它宛如一部无言的史书,记录着这座城市的兴衰荣辱,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的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多年前,它是殷商天子北上的御道,也是赵王迁都的必经之路。这里见证了古代科举制度的开端,无数学子如卢生般,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经此奔赴皇都,追寻功名。邯郸道不仅是古代的交通要道,也是现代邯郸的重要交通枢纽,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成为连接南北的咽喉要道,历史上更是兵家必争之地。</p> <p class="ql-block">邯郸道,位于邯郸市丛台区,南起城南街,北至丛台路,曾名“城内中街”、“串城街”。这里不仅有赵武灵王、赵奢、廉颇、蔺相如等历史名人的足迹,更有无数脍炙人口的成语典故,如“负荆请罪”、“邯郸学步”等。近年来,邯郸道被精心打造为“邯郸道历史文化街区”,成为人们探寻历史、感受文化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2025年正月初一,阳光明媚,微风轻拂。这一天,我选择乘坐市内免费公交,开启一段探寻邯郸道的春日之旅。</b></p><p class="ql-block">邯郸道全长约1.5公里,以人民路为界分为南北两个区域。南区“修旧如旧”,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宛如一幅古色古香的历史画卷;北区则“以现代诠释传统”,融合了现代元素与传统韵味,新建的战汉风格步行街与古老的丛台交相辉映,形成了古今交融的文化片区。</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10时许,我来到了邯郸道的南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b>巍峨的城门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让人不禁心生敬畏。</p> <p class="ql-block">穿过城门,古色古香的邯郸道便呈现在眼前。石板铺路,古树参天,店铺林立,游人如织。这里的一切都仿佛将时光拉回到了古代,让人仿佛置身于千年前的繁华街市之中。</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沿石板路北行不远处,便是著名的回车巷。</b>这条巷子虽然不长,却承载着一段流传千古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回车巷,又称蔺相如回车巷,全长约75米,宽2.3米,呈东西走向。相传2000多年前,战国时期赵国上卿蔺相如曾在此处为大将廉颇回车让路,这一举动不仅展现了蔺相如的胸怀,更成就了“负荆请罪”的佳话。成语典故“完璧归赵”、“负荆请罪”,以及著名戏剧《将相和》,都与这条巷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回车巷的对面是李景濂故居。</b>李景濂,这位清末最后一名进士,一生教书育人,淡泊名利,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故居为民国建筑,1949年后曾为法院所在地,因此也被称为老法院。这里不仅见证了李景濂的辉煌人生,更承载着邯郸的文化记忆。</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李景濂故居北行,便是两座牌坊旧址。</b>明清时期,邯郸城内旌表牌坊林立,这些牌坊不仅是对张家家族品德和业绩的表彰,更是邯郸历史文化的见证。如今,虽然牌坊已不复存在,但出土的牌坊基址和部分青石建筑构件,依然让我们能够感受到那段辉煌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继续前行,路东便是邯郸行宫。</b>这座建于光绪27年(1901年)的清代建筑,见证了慈禧太后与光绪帝的逃亡与回銮。行宫为典型的北方复式四合院,前后南北两院,坐北朝南。前院用于朝拜、议事,后院则环境幽静,植有腊梅,是休憩的好去处。</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行宫对面是原行署办公楼旧址。</b>这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建筑,体量较大,立面简洁,檐口、门窗等装饰构件带有典型的中式风格,屋檐上装饰有和平鸽及五角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更是邯郸历史的缩影。</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这里步行不远,左前方便是邯山书院。</b>这座始建于清朝乾隆十年(1745年)的书院,曾是邯郸科举教育的重要场所,培养了大量的人才。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邯山书院在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被改为邯郸县立高等学堂,成为邯郸第一所新式学校。如今,邯山书院被列为邯郸市第一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不仅是邯郸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更是邯郸教育发展的见证。</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邯山书院的北侧即是邯郸市的人民路,从这里乘电动扶梯,便来到了邯郸道的北区。</b>北区的战汉风格购物中心,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古代,感受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穿过购物中心,邯郸道的东侧便是磁州窑文化体验馆。</b>磁州窑,中国古代北方最大的陶瓷窑系,其烧造历史可追溯至八千年前。北宋中期,磁州窑的黑白剔刻纹饰、铁锈花彩绘等装饰工艺达到了鼎盛,被誉为世界陶瓷史上的神话。在这里,游客可以亲身体验磁州窑的魅力,感受千年窑火不熄的奇迹。</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从磁州窑文化体验馆向东,便是丛台公园。</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这里有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以及邯郸市的标志性建筑——武灵丛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秦始皇出生地纪念馆</b>通过艺术浮雕、木版画等形式,生动地展示了秦始皇在邯郸的八年成长岁月,以及他与邯郸的不解之缘。</p> <p class="ql-block">秦始皇生于邯郸,逝于赵地。他的出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的去世亦留下了无数未解之谜。这座承载了三千一百余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不仅见证了秦始皇的成长,更见证了邯郸的辉煌与变迁。通过对秦始皇幼年成长足迹的展示,人们可以更准确地把握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感受她的独特魅力。</p> <p class="ql-block"><b>丛台,全称“武灵丛台”</b>,始建于战国赵武灵王时期,是为了观赏歌舞和军事演练而建。这座古老的建筑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台上有天桥、雪洞、花苑、妆阁等,结构奇特,装饰美妙,名扬列国。</p> <p class="ql-block">如今,丛台上仍保留着武灵旧馆、洄澜亭、据胜亭及许多历代名人碑刻。</p> <p class="ql-block">其中最著名的当属乾隆御碑:“传闻好事说丛台,胜日登临霁景开。丰岁人民多喜色,高楼赋咏谢雄才。襟漳带沁真佳矣,雪洞天桥安在哉。烟树迷茫闾井富,为筹元气善滋培。乾隆庚午秋登丛台作御笔”。</p> <p class="ql-block">丛台的北侧有座七贤祠,为明朝万历年间的“三忠祠”和“四贤祠”合并而成,是为了纪念春秋战国时期赵国历史上功勋卓著的七位贤人韩厥、程婴、公孙杵臼、蔺相如、廉颇、李牧、赵奢而建。七贤祠不仅是对这些历史名人的缅怀,更是对邯郸历史文化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55, 138, 0);">上午11:30,游览结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28, 128, 128);">邯郸道,以文为魂、以旅为轴、以商为底,历史与现代在这里交汇,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漫步在这条古老的街道上,仿佛阅尽了三千年的历史变迁,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正所谓“漫步邯郸道、阅尽三千年”。</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