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亚特兰大77级诗歌文学书社主办</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系列读书讲座之四</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主讲人:程哲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间:2025年1月25日周六10:00-12:30</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20px;">地点:Northeast/Spruill Oaks Library</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寒过后碧空净,同学相逢好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25年1月25日早上,图书馆还没开门,门前就聚集了一群风华仍茂的77级同学,大家热切期待着就要开始的《英语词汇背后的故事》讲座。</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书社的最大财富是有一群热爱读书学习的书友,还有一批学有专长的专家学者。大家已经熟悉的Emory大学英国文学博士程哲生老师早在之前的《文学回忆录》读书活动中,以其中西融汇的学识和口才圈粉无数。这一次的现场讲座更是报名踊跃,聚集了近40位同学到场一起读书。</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程老师为这次讲座做了大量工作,精心准备了140张幻灯片以及详细的讲义,让我们了解到英语的来龙去脉,以及如何发展为世界第一大语种的成因。不少无法亲临讲座的同学也希望通过资料和录像学习。因此本集收录了程老师所有资料和全程录像与同学们分享。读书快乐!</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程老师风采</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座全程录像近两小时,鉴于美篇视频收录时长限制,请点击链接</span><a href="https://m.youtube.com/watch?v=cNu1Fa4sG_8" target="_blank">https://m.youtube.com/watch?v=cNu1Fa4sG_8</a><span style="font-size:20px;"> 到Youtube观看完整视频。这里收录了程老师精心制作的140张图片和全部讲义。谢谢程老师!</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程哲生:</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感谢在座的各位同学前来参加这次读书群活动,很高兴大家对这个话题有兴趣。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纯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要讨论语言的话题,脱离不了三大范畴:句法(syntax)、语音(phonetics)、语义(semantics)。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句法方面,可以说说古英语如何经过中古英语阶段,从一种屈折语言转变成主要依靠词序表达意义的现代英语。屈折语言主要通过词根和词缀的变化表达语法功能,如时态、语态、人称、数、性、格等。比如说,在拉丁语、希腊语、俄语、德语等语言里,一个词通过词形变化可以表示它是主语还是宾语,是属格(所有格)还是与格。而英语呢,除了人称代词以外,通过词形变化表达语法功能的这个属性已经完全消失了,英语虽然在有些地方保留了屈折语的一些特点,但是主要是根据语序来表示语法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变成了孤立语。在这一点上,英语很接近汉语。听到这里,大家或许已经觉得这个话题比较枯燥,或许只有专业人士会感兴趣。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语音方面,也可以谈谈各地英语发音的区别,或者古英语到现代英语之间发生的变化。但是好像也不容易取得故事性效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样看来,讨论词汇比较有意思,词汇的关联性很丰富,而且词汇的扩展反映了一种民族语言在知识面、视野、思想深度、抽象思维能力各方面的进展,所以更具有故事性,叙述性,或者历史性。于是,最后决定谈谈英语词汇的演变。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这方面的知识很零碎,不全面,不成系统,所以这段时间以来做了些功课。今天就向大家汇报一下做功课的收获。我的普通话带有很重的地方口音。大家有听不清楚的地方,需要我重复或解释的,请尽管打断我,让我把话说清楚。为了沟通顺达,我也尽量多准备了一些幻灯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好,现在开始我们的话题。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先把镜头拉远,看看大的背景。</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语在世界语言体系中的位置</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语词汇的诸多来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马达里亚加(Madariaga)在其作品《英国人、法国人、西班牙人》(Englishmen, Frenchmen, Spaniards)中指出,英国王室徽章里的狮子和独角兽象征着英国人完全不同的两面,一面是“万兽之王”狮子所象征的威严、强大,另一面则是独角兽代表的异想天开。类似的比照可谓数不胜数。有一部分英国人信奉清教,但整个民族的其他人都热衷于体育;他们不善辞令却拥有最伟大的文学作品;生活中漫不经心却统治四分之一个地球;作为经济大国却出产了全世界最伟大的诗歌;很多方面不合群却造就了异常紧密的社会结构;作为最热爱家庭的民族却也有世界上最多的流浪汉;腼腆害羞却又从不缺乏优越感;热爱洗澡但其浴室又是西欧最差、最少的;自我标榜为不爱幻想、不多愁善感却在肯辛顿公园树立了彼得·潘的塑像并在橡树墩上雕刻了仙女。诸如此类,我们可以列举很多。</span></p> 世界各种语系分布图 <p class="ql-block">颜色越深TOEFL成绩越好</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桑塔亚纳(Santayana)引用了这么一句谚语:“一个英国人,是个傻瓜;两个英国人,是场足球赛;三个英国人,成就大英帝国。”他公正地指出第一句是荒谬的,第三句说得也不准确,因为一个英国人就足以缔造大英帝国了。不管如何,我们应该看看这个非同寻常的民族缔造历史的历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信奉清教,是宗教信仰,属于精神追求;热衷体育,争强好胜,属于世俗领域;两个方面都热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善辞令,内敛,沉默寡言,表面态度冷淡,与法国人的热情外向形成对比;伟大的文学作品:乔叟(sou)、莎士比亚、米尔顿、笛福、斯维斯特、多恩、华兹华斯、雪莱、拜伦、济慈、奥斯汀、彭斯、布莱克、狄更斯、萨克雷、勃朗蒂姐妹、劳伦斯、艾略特、康拉德、等等。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合群、不喜欢情感外露;英国中层中产阶级在政治社会上的联系都非常紧密。他们定期上教堂,参与地方委员会和行政委员会,参加选举,非常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上层中产阶级都使用公认发音(BBC英文),上的是通常拥有数百年历史的名校,很多人与社会上层阶级有血统上的联系,只是出于种种原因,如缺乏男性继承人,他们没有继承祖先的产业和头衔。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尼尔·笛福曾说:“一个地地道道的英国人本身就是一种矛盾,在言语上是一种讽刺,在事实上是一个虚构。” 至于这个英国人所讲的语言,最好的描述是 “你那罗马-撒克逊-丹麦-诺曼-英语(your Roman-Saxon-Danish-Norman-English)”。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的话巧妙地总结了英语及其使用者的多样性质。他指出英国人从祖先那里继承的一些特征:罗马人的勇敢、北欧人的忧郁、皮克特人的刻薄态度、撒克逊人的诚实、以及诺曼人的虚伪。这些群体不同的 “风俗、姓氏、语言和举止” 共同塑造了一种 “两栖” 般的国家性格。笛福的诗句既讽刺了英国人自以为是的傲慢,又展现了他对英语表达潜力的自信。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UK 联合王国的土地面积与广西省的大小差不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实,我认为应该这样说:让我们看看历史和地理是如何缔造了这个民族。或许,通过追溯盎格鲁-撒克逊民族语言词汇的扩展,我们能够窥一斑而知全豹,能够对这个民族的成长历程获得一点理性和感性的认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笛福的最后一句话为我们今天关于英语词汇的讨论提供了一条叙事脉络:罗马人 – 盎格鲁-撒克逊人 – 斯堪的纳维亚人 – 诺曼人 = 英国人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英语演进的三个时期</b><span style="font-size:20px;">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英语的人来到不列颠之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43年——罗马人入侵不列颠,开始对该岛大部分地区长达400年的统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410年——哥特人(使用现已灭绝的东日耳曼语言的部落)洗劫罗马。第一批日耳曼部落抵达不列颠。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5世纪初——罗马帝国崩溃,罗马人撤离不列颠。来自爱尔兰的皮克特人和苏格兰人袭击不列颠人。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其他日耳曼定居者抵达不列颠,协助不列颠人并占领领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5至6世纪——说西日耳曼方言的日耳曼民族(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和弗里斯兰人)定居不列颠大部分地区。凯尔特人退居不列颠偏远地区:爱尔兰、苏格兰和威尔士。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马人来到之前的不列颠居民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凯尔特人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来到不列颠岛上。根据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传说,凯尔特人“行为怪异,很残忍,野蛮,有时甚至会举行活人祭祀(jisi) ”;他们是“勇猛的武士,首次进攻时展现出不可思议的勇猛,一旦遭受挫折会陷入不可抑制的绝望”。他们的政府治理不稳定,经常因为派别纠纷而四分五裂。罗马帝国的崛起遏制了凯尔特人的影响范围,从公元前55年至公元410年间,罗马人占领了英格兰和威尔士。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罗马人在不列颠的统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里梳理一下时间顺序。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前55年,罗马军队第一次进犯不列颠。公元43年,罗马人再次来到不列颠,长期驻扎下来。在时间上,前者大约靠近西汉末年期间昭君出塞的,后者靠近东汉早期马援平定交趾叛乱那个时候。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500年,大约是南北朝时期,萧衍篡位,建国号“梁”,史称梁武帝期间(502)。公元1100年,大约是北宋后期。1119和1120年,宋江、方腊分别在梁山泊和歙县起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500年,明朝期间。1407年,《永乐大典》问世。1502年《大明会典》问世。)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00年, 英国境内约8,000英里的罗马道路大部分已建成,这使得军队和货物能够方便地穿越全国。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211 年 不列颠被划分为两个独立的行省:南部被称为“上不列颠”(Britannia Superior,“上”指的是其更接近罗马),北部则被称为“下不列颠”(Britannia Inferior)。伦敦成为南部的新首府,而约克则成为北部的首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New York 这个地名的深层意义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259年 不列颠、高卢和西班牙脱离罗马帝国、建立了所谓的“高卢帝国”。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314年 基督教在罗马帝国被合法化。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367 来自苏格兰、爱尔兰和德国的蛮族协调攻击、袭击罗马不列颠。全省许多城镇被掠夺,不列颠陷入无政府状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 369年 由军事指挥官狄奥多西率领的一支庞大罗马军队抵达不列颠,将蛮族击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396年 大规模的蛮族袭击再次开始威胁不列颠。罗马帝国下令对入侵者发动大规模海战,并从帝国其他地区调派增援部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399年 罗马不列颠全境重新恢复和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406年 在过去五年中,罗马不列颠的边界经常遭到蛮族势力的侵扰。由于罗马帝国将注意力集中在对意大利更严重的威胁上,增援部队已经停止,不列颠被迫自力更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AD 410 – 随着撒克逊人、苏格兰人、皮克特人和盎格鲁人入侵的加剧,不列颠向罗马皇帝霍诺留斯求助。然而,他回信告诉不列颠人“靠自己防御”,并拒绝派遣任何援助。这封信标志着罗马不列颠的终结。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00-1100年:古英语(或盎格鲁-撒克逊)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盎格鲁-撒克逊人来到不列颠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410年驻扎不列颠的罗马军团被召回罗马以应对西哥特蛮族的侵犯,从那时之后,罗马人在不列颠建立的行政构架就支离破碎了,形成权力真空。这时,德国北部和丹麦的一群由撒克逊人、朱特人和盎格鲁人组成的队伍,出于内部的军事压力,也贪图海峡对岸丰饶的土地和容易得手的猎物,便渡海而来,乘虚而入。这些人没有共同语言,他们都说各自的日耳曼语种。在之前的500年间他们多次接触过讲拉丁语的人,所以他们的语言已经渗入了大约300多个拉丁词。这些人在不列颠居住下来之后,他们各自的语言就成了古英语的各种方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西日耳曼方言的使用者(主要是盎格鲁人、撒克逊人和朱特人)征服了不列颠的凯尔特人,这一历史进程最终决定了英语语言的许多基本特征(凯尔特语对英语的影响大多仅保留在地名中,如伦敦、多佛、埃文、约克)。随着时间推移,各入侵者的方言逐渐融合,形成了我们如今称为“古英语”的语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English 一词来自Anglisc,也就是盎格鲁人使用的语言,这片土地及其居民就被称为Angelcynn,“盎格鲁族群”。我们现在称之为“古英语”的语言形式,在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到达不列颠之后被使用了近700年发生的变化十分缓慢。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英语(公元5-11世纪)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单词范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Bread - brēad (food, often referring to bits or crumbs initially).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Earth - eorþ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oon - mōna.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Water - wæter.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House - hūs.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Friend - frēond (related to the modern word "frien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Love - lufu.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King - cyning.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hild - cil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Night - nih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Heaven - heofo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Blood - blō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Word - wor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trong - strang.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word - sweor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tone - stā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un - sunn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God - God (interestingly unchange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an - man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World - weorold.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词汇通常容易辨认,因为它们构成了英语词汇的核心,并被保留在中古英语和现代英语中,尽管它们的拼写和发音已经发生了变化。古英语中的一些语法,例如词格结尾和强变化词形,在现代英语中已经消失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597年,圣奥古斯丁受罗马教皇委托,带领40位教士来到英格兰肯特郡向盎格鲁-撒克逊人传教。教士们带来的罗马字母取代了原先的日耳曼字母,成为书写的主要形式,他们也带来了通过书写材料保存学问的传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京人入侵不列颠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事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8世纪末——斯堪的纳维亚人开始在不列颠和爱尔兰定居;丹人(丹麦人)在爱尔兰的部分地区定居。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9世纪初——韦塞克斯的埃格伯特将康沃尔并入他的王国,并被承认为盎格鲁人和撒克逊人七国(七国时代,即七王国)的盟主:英格兰开始形成。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9世纪中期——丹人袭击英格兰,占领诺森布里亚,并在约克建立了一个王国。丹麦语开始影响英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0世纪——英格兰人与丹人相处较为和平,许多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古诺尔斯语)词汇借入英语,包括sister、wish、skin、die等常用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000年——仅存的古英语史诗《贝奥武夫》(Beowulf)手稿大约形成于此时期,该诗由一位匿名诗人在公元8世纪至11世纪初创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公元11世纪初——丹人进攻英格兰,英格兰国王埃塞尔雷德(无准备者)逃往诺曼底。《马尔登战役》成为少数几首保存下来的古英语诗歌之一。丹麦国王克努特统治英格兰,并推动盎格鲁-撒克逊文化和文学的发展。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麦法区(The Danelaw)是指英格兰在10世纪初至诺曼征服之间,由盎格鲁-撒克逊统治下的地区,在这些地区实行丹麦法律。丹麦法区的起源可以追溯到9世纪末,丹麦维京人征服并占领了英格兰东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区。这一术语特指在10世纪英格兰征服之后,英格兰国王允许丹麦人保留其自身法律,以换取丹麦定居者对英格兰王室的效忠。这一名称首次记录于11世纪初,形式为“Dena lag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麦法区起源于865年“大异教徒军队”(Great Heathen Army)对英格兰的入侵,但这一术语直到11世纪才被用来描述特定的地理区域。由于斯堪的纳维亚人口和生产力的增长,寻求财富与荣耀的维京战士在靠近不列颠群岛的地方进行了征战,并如《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876年的记载所说,“开始耕作并自给自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麦法区还可以指阿尔弗雷德大帝(Wessex国王)与丹麦军阀古斯鲁姆(Guthrum)在878年埃丁顿战役(Battle of Edington)中击败古斯鲁姆后所签订的条约中规定的一系列法律条款和定义。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886年,阿尔弗雷德与古斯鲁姆的条约正式确立,明确了他们各自王国的边界,并规定了英格兰人与维京人之间和平共处的条款。这场文化冲突对英格兰的语言产生了影响,促成了英-诺斯方言(Anglo-Norse dialects)的兴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维京人入侵不列颠,造成斯堪的纳维亚语言对英语的渗入,主要发生在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公元8世纪末,持续了将近300多年。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词包括law, wrong, husband 和 outlaw。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第二个时期介于丹麦国王克努特上位的1016年至1150年之间,借用的词包括knife, skin, score, leg 和same,还包括比较阴沉的词语如awkward, dirt, fog, gap, ill, mire, muggy, ransack, reindeer, root, rotten rugged, scant, scowl 等。这个时期古斯堪的纳维亚词汇对英语的贡献很大,但是之后很快就迅速减弱了。古斯堪的纳维亚语或古挪威语继续在英格兰北部地区使用,直至十二世纪,但是那里的居民逐渐放弃了他们自己的语言而采用了英语,随后法语也增强了影响力。今天的英语从古挪威语继承的词汇大约有2000个之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克努特(Cnut,约990年-1035年11月12日)是英格兰国王(1016年起)、丹麦国王(1018年起)以及挪威国王(1028年至1035年去世)。历史学家将克努特统治下统一的三个王国合称为“北海帝国”。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北欧维京人活跃数百年之后,丹麦王子克努特于1016年赢得了英格兰王位。1018年,他继承丹麦王位,使英格兰和丹麦的王冠结合在一起。克努特试图通过财富和风俗的文化纽带将丹麦人和英格兰人团结起来,以维持这一权力基础。在经过十年的斯堪的纳维亚冲突后,克努特于1028年在特隆赫姆(Trondheim)加冕成为挪威国王。1031年,苏格兰国王马尔科姆二世(Malcolm II)也向克努特臣服,尽管盎格鲁-挪威对苏格兰的影响力较弱,并未能持续至克努特去世。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026年对挪威和瑞典的胜利之后,克努特赴罗马参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加冕典礼。他在一封写给臣民的信中自称“全英格兰、丹麦、挪威以及部分瑞典的国王”。中世纪历史学家诺曼·坎托(Norman Cantor)称他为“盎格鲁-撒克逊历史上最具成效的国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常有人注意到,不列颠人与斯堪的纳维亚人之间存在着持久的“北方纽带”:这是一种基于血缘的气质上的契合。盎格鲁-撒克逊人语言里带有“武士”意涵的词汇超过30个,反映了其好战文化,有关航海的术语更为繁多,使人想起维京人生性喜欢四处闯荡,热衷于海上冒险,这是渗入不列颠族群意识深处的种族基因。我们或许不同意这种说法:“英国人尽管身处内地,总能听到海洋波涛汹涌的呻吟与咆哮,总能品尝到海洋气息”,但是我们都知道,不列颠任何地方距离海洋都不超过70英里远。对今日的盎格鲁-撒克逊人来说,海岸近在咫尺,在海上乘风破浪,很少人会认为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诺曼征服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066年——诺曼征服:英格兰国王哈罗德在黑斯廷斯战役中阵亡,诺曼底的威廉被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在随后的几十年里,诺曼法语成为法院和上层阶级的语言;英语仍是大多数人的语言。拉丁语用于教会和学校。在接下来的一个世纪里,英语几乎不再作为书面语言使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人相信上帝总是将胜利奖赏给祂赞许的人,在战场上屡战屡胜使得他们无比自信。从公元1066年威廉征服开始,诺曼人在不列颠占据了政治和文化的统治地位长达300年之久。确切地说,诺曼人不是法国人,他们事实上来自斯堪的纳维亚地区,他们的名字说明其祖先是古挪威人。他们是公元九世纪的时候才移居法国,被国王查理曼三世赏封了法国西北部鲁昂(Rouen)附近的一小片土地。这一块封底逐渐向西南扩展成延至海边的一大片土地。诺曼人皈依了基督教,使用法语,也接纳了法国的习俗和礼仪。他们灵活善变,富于进取,隔海远眺,图谋更大斩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064年哈罗德·戈德温森到访诺曼底期间,他被蓬蒂厄伯爵居伊一世俘获并移交给威廉。威廉利用哈罗德去征服布列塔尼伯爵科南。哈罗德获释的条件之一是他承诺成为威廉的附庸,并为诺曼统治英格兰铺平道路。因此,当哈罗德于1066年1月加冕为英格兰国王哈罗德二世时,威廉认为自己受到背叛。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066年9月29日,诺曼底的威廉二世在英格兰苏塞克斯的黑斯廷斯登陆。他部署了部队并在附近地区驻扎,等待哈罗德·戈德温森国王的军队到来。10月14日,英格兰军队因之前在北部与斯堪的纳维亚人的交战以及长途跋涉至黑斯廷斯而疲惫不堪。在战斗中,哈罗德阵亡,英格兰军队迅速溃败并陷入混乱。在击败英格兰军队后,威廉于1066年12月25日宣称自己为英格兰国王,并加冕为英格兰的威廉一世,后来被称为 “征服者威廉”,法语中称为“Guillaume le Conquéran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说说两年前去世的伊丽莎白二世与威廉一世的关系。亨利八世是征服者威廉的第十二代孙子,他的姐姐,苏格兰的玛格丽特女王,是伊丽莎白二世的直系祖先。亨利八世和他姐姐是亨利七世的子女。亨利八世的女儿是伊丽莎白一世,伊丽莎白一世死后,亨利八世这一脉就断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末日审判书》(the Doomsday Book)是诺曼征服英格兰期间,在征服者威廉的命令下,于1086年完成的一次大规模调查的记录。全书由中世纪拉丁语写成,文字高度简化,而且使用了一些本地特有的词汇。书名Domesday(Doomsday的中古英语拼法,意为“最终的审判”)从12世纪开始使用,强调了这本书的最终性和权威性。此次调查类似于后来的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清查英格兰各地人口和财产情况,以便征税。调查时估价员的审核是决定性的—书上说的‘谁拥有财富,或者财富值多少’,就是法律。根据调查结果。英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农民。《末日审判书》将书面记录与皇家权力的行使连接在一起,此后,文件被视为及其重要的行政手段:法庭程序、土地交易与转让、学徒合同、兵役与税赋等都必须有文字记载。大部分此类文件都以现在我们称之为盎格鲁-诺曼语的法语方言书写。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威廉的追随者成为新的诺曼统治阶层,并将他们的语言强加给社会的上层。安格鲁-撒克逊方言在王室、贵族圈子、司法系统和教会中被诺曼语取代。具有影响力的诺曼定居者在日常生活中使用他们的母语。而较为底层的农村和城市社会仍继续使用各种安格鲁-撒克逊语言(或原始英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书名Domesday(Doomsday的中古英语拼法,意为“最终的审判”)从12世纪开始使用,强调了这本书的最终性和权威性。此次调查类似于后来的人口普查,主要目的是清查英格兰各地人口和财产情况,以便征税。调查时估价员的审核是决定性的—书上说的‘谁拥有财富,或者财富值多少’,就是法律。根据调查结果。英格兰约有150万人口,其中90%以上是农民。《末日审判书》将书面记录与皇家权力的行使连接在一起,此后,文件被视为及其重要的行政手段:法庭程序、土地交易与转让、学徒合同、兵役与税赋等都必须有文字记载。大部分此类文件都以现在我们称之为盎格鲁-诺曼语的法语方言书写。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1100-1500年:中古英语时期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大事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096年,牛津大学成立。1171年,亨利二世宣布自己为爱尔兰的宗主,将诺曼法语和英语引入爱尔兰。几年前,亨利二世禁止英国学生去巴黎大学学习。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204年,约翰王失去对诺曼底公国及其他法兰西领地的控制,英格兰成为诺曼法语和英语唯一的家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209年,牛津学者组建了剑桥大学。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古英语时期见证了古英语屈折变化系统的瓦解,大量引进来自法语和拉丁语的词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215年,约翰王签署《大宪章》(Magna Carta),这份文件对英语世界的宪政法治的历史进程至关重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世纪末,在爱德华一世治下,英格兰和威尔士的王权得到巩固。英语成为所有阶层的主要语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4世纪中后期,英法之间的百年战争致使英格兰失去几乎所有法兰西领地。黑死病导致英格兰约三分之一人口死亡。杰弗里·乔叟用中古英语创作《坎特伯雷故事集》。英语成为法律法庭的官方语言,取代拉丁语成为大多数学校的教学语言。约翰 · 威克里夫的《拉丁圣经》英语译本出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362年,《诉讼法令》规定英语为英格兰官方语言。议会首次以英语开幕并发表演讲。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公元1399年,举行亨利四世加冕典礼,他成为首位用英语发表演说的英格兰君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5世纪末,威廉·卡克斯顿把第一台印刷机从莱茵地区带到威斯敏斯特,出版了乔叟的《坎特伯雷故事集》。识字率显著提高,印刷商开始规范英语拼写。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作为一种“奴隶的语言”,英语“沉默地保留着自身的特点”,但作为“独立自由的人使用的语言”,它适应性极强,且兼容并蓄。尽管直到13世纪有人还在抄写古英语文本,实际上早在1150年,古英语就已经过时,逐渐为中古英语取代,后者大量吸收了盎格鲁-诺曼词汇——这并非装饰性的引入,而是有机融合。正如其名称所暗示的,中古英语是强烈屈折变化的古英语与屈折变化极为简化的现代英语之间的过渡阶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语法正在改变,发音也随之变化。词序如今清晰地决定了句子的含义,介词的作用变得更为重要,元音的发音变得更为悠长。这些并非诺曼征服的直接结果,但法语书写的行政记录记载了这些变化。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法语词汇对英语的渗入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人带来了自己的语言,奥依语,也就是法国北部方言。这种语言并没有在不列颠被广泛采纳,但是产生了明显影响。入侵者也没有渗入到社会各个阶层,而只是取代了原来的贵族,分割了森林和田野,只有十分之一的土地留在盎格鲁撒克逊人贵族手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英语在公共事务的地位有所削弱,但它依然在私人场合使用,不过其特征开始改变。例如,旧有的辅音簇正在被逐渐拆解。在少数未受到法语影响的领域中,航海和农业是两个最重要的部分,这两者长期以来都是英语身份的重要组成部分,诺曼人无法为其引入任何显著创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入侵者在军事行动中的整体表现令人印象深刻。他们的专业技能体现在他们引入的大量与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人带来与战争相关的新词汇,包括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fortress(要塞)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onflict(冲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iege(围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assault(突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armour(盔甲)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以及表示惩罚性的 prison(监狱)和 tax(税收)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甚至 war(战争)本身也是一个诺曼词汇——日耳曼部族并没有一个单一的词汇可以方便地表达这一概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盎格鲁-诺曼家庭的富裕与等级性质体现在新引入的词汇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banquet(宴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butler(管家)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page(侍从)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一领域的其他新词还包括 cellar(地窖)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dinner(晚餐)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goblet(高脚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himney(烟囱)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撒克逊人捕获的动物: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heep, cow, pig, deer (这些是本地英语词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烹调用词大多来自诺曼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boiling, roasting or frying,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到了餐桌上供诺曼主人享用时,这些食物的名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utton, beef, pork and veniso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使用姓氏的做法也是一种诺曼现象,在12世纪显著增加;到1300年,只有1%的人口没有姓氏。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语借词 riche(富有)叠加在古英语 rice 之上,后者原本意为“强大”,并带有高贵的含义。最初,法语借词强化了现有的词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较旧的内涵逐渐消失,rich 越来越与物质财富相关,而非个人品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中古英语时期,来自法语的词汇大量涌入、文学、音乐、时尚和建筑领域出现了许多新术语——这些影响渠道自此一直保持畅通。gown(长袍)便是其中一个例子,其他词汇还包括 cloak(斗篷)、garter(吊袜带)、satin(缎子)和 ermine(貂皮)。fashion(时尚)本身源自法语,style(风格)也是如此。这一影响渠道从未关闭,我们较近时期的借词如 blouse(女衬衫)、gauze(纱布)和 moustache(小胡子)都归功于法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许多新词与贵族的生活相关,但另一些则涉及普通的日常事务,包括 fruit(水果)和 vegetable(蔬菜)、place(地方)和 umber(阴影)、pleasure(愉悦)和 pain(痛苦)。尽管诺曼人引入了一些新概念,但更大程度上,如这些新词所示,他们带来了表达现有概念的新方式。一些词语还带有道德含义,例如,kynde(本性)让位于 nature(自然),后者带有更明显的宗教色彩,暗示事物的属性或特性与某些更深层的,上帝赋予的原则之间的联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人的影响甚至渗透到家庭生活的核心:nephew(侄子)、niece(侄女)、cousin(堂表亲)、aunt(姑姨)和 uncle(叔舅)取代了现有的词汇,不过用于最亲密关系的撒克逊词语——mother(母亲)、father(父亲)、sister(姐妹)和 brother(兄弟)——依然保留了下来。此外,像 mother-in-law(岳母/婆婆)和 sister-in-law(嫂子/弟媳)这样的词虽然由英语单词构成,但实际上是 calques(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约27,000个首次出现在1250年至1450年之间的单词中,有超过五分之一源自法语,其中超过四分之三是名词。常用词汇中大约一半是名词,新名词的引入标志着发现新事物、新经验和新观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征服标志着英格兰和法国之间长时期互动的开始。许多贵族的英国家庭,大多数有诺曼血统,教导他们的孩子法语,或者将他们送到法国学习。早期的诺曼国王在诺曼底待的时间比在英格兰更多。王室联姻促进了法语在英格兰的传播。从12世纪初的亨利二世到15世纪的亨利六世,许多英格兰国王都与法国公主结婚,这使得法语成为英格兰宫廷的语言长达几世纪,在整体上强化了法语在英格兰的使用。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在诺曼人统治的英格兰,法语无法取代英语成为威廉宫廷之外人们的语言。此外,英语和法语之间的根本差异使得人们很难获得双语能力。能够使用双语的人通常是社会地位最高的群体。不过,在威廉征服过了三代之后,大多数贵族都能够熟练使用这两种语言。一份近期的研究指出,在征服之后,“那些通常作战的人使用法语,劳动者使用英语,而祈祷者则使用拉丁语。” 这三种语言以复杂的方式交融和互相渗透。到12世纪末,法语的地位接近于拉丁语——成为行政、文化和学术的语言,但不再是日常交流的语言。也就是说,威廉征服之后,法语成为权力的语言,但是“古英语的词组、句法和习语依然是这片土地语言表达的基调。”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诺曼定居者很快开始与当地人通婚,这些婚姻所生的孩子吸收了两种语言的元素,就像翻译者和通晓多种语言的人一样,在两者之间娴熟地切换。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使用的一些法语词汇逐渐不再被视为法语,而另一些词汇则获得有细微差别的新含义。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牛津英语词典》中,约27,000个首次出现在1250年至1450年之间的单词中,有超过五分之一源自法语,其中超过四分之三是名词。常用词汇中大约一半是名词,新名词的引入标志着发现新事物、新经验和新观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204年,盎格鲁-诺曼人失去了他们在诺曼底的大陆领地,逐渐完全融入英格兰社会。到14世纪晚期,中古英语成为主导语言时,诺曼人已为英语贡献了约一万个词汇,其中四分之三至今仍在使用。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诺曼法语作为英国权贵语言逐渐衰退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154年,亨利二世继位,将王室的政治中心迁至昂儒,这使得法国中部的方言——同样在巴黎使用——获得了新的声望。这一变化的一个可能结果是诺曼法语的地位下降,在讲巴黎法语的人看来,诺曼法语显得较为粗俗和乡土化。诺曼法语逐渐被边缘化:那些通晓英语和诺曼法语的双语者发现后者变得不再实用,而尽管巴黎法语地位尊贵,但却显得格外疏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诺曼法语在亨利二世统治下逐渐失去其争夺法国主导语言的地位时,它却成为了法律的语言,取代了拉丁语。尽管一些旧有的法律机制得以保留,法律术语变得更加专业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削弱英语使用者的权力。“law” 这一北欧词语幸存下来,但全新的术语渗透到法律实践和执行的各个层面。许多术语至今仍在使用:jury(陪审团)、justice(司法)、plea(抗辩)、plaintiff(原告)、lease(租赁)、larceny(盗窃)和 crime(罪行)皆源自法语;real estate(不动产)和 court martial(军事法庭)等词序奇特的词汇也来自法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像 suit(诉讼)、impeachment(弹劾)、assault and battery(人身攻击)和 rape(强奸)这样的专业术语则是特定的盎格鲁-诺曼法语,其形式与欧洲大陆法语的用法有所不同。随着英国法律日益复杂,法式法律语言与口语之间的鸿沟不断扩大,法律中对法语的使用也变得愈加专业化。这种不透明的行政语言的刻意培养,随着时间的推移,确立了“在英语中专业语言发展的通用模式。”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 council(议会)、county(郡)和 custom(习俗)这些日常词汇的表象背后、隐藏着一种显而易见的冗余官僚体系。这些词汇与 price(价格)、receipt(收据)、revenue(税收)、 budget(预算)等金融术语一样,都是从法语引入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1世纪末至12世纪期间,诺曼贵族统治着英格兰和诺曼底。然而,1204年,诺曼底被法国夺回,贵族阶层逐渐更多地与英格兰身份联系起来。亨利三世邀请其妻普罗旺斯的埃莉诺的亲属定居英格兰,并给予他们丰厚的恩赐,这引发了英格兰国内的反法情绪。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过一百多年的社会交往与通婚,两个“民族几乎融合在一起”,除了社会最低阶层之外,“几乎无法分辨……谁是英格兰血统,谁是诺曼血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此期间,提倡在英格兰使用英语的作品开始出现,如《世界游历者》(Cursor Mundi)。与此同时,在英格兰使用的法语被大陆的法语使用者视为一种地方性的变体而受到歧视。特别是,精英阶层所使用的盎格鲁-诺曼语在语法结构上已经开始类似于英语。一些贵族甚至完全转向了英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去世,没有留下继承人。英格兰的爱德华三世与法国的腓力六世争夺法国王位,导致了百年战争的爆发。这场战争进一步加剧了英格兰对法语的负面情绪,法语逐渐被视为敌人的语言。作为地位较低的语言达200多年之久后,英语重新成为政府和学术的语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49年,牛津大学开始用英语授课,此前其主要教学语言为法语或拉丁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362年,《诉讼法令》颁布,原则上规定英语作为议会和法律的官方语言。不过在接下来的300年里,律师们仍大量使用法语书写,并辅以拉丁语——如 affidavit(宣誓书)和 subpoena(传票)等词汇,后者带有一种英语无法提供的精准性和权威感。时至今日,法律语言仍然冗长、重复、古旧、夸张,在很大程度上法律程序也是这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尽管如此,到14世纪下半叶,英语在法律领域的地位已大大加强,至15世纪初,法律文件更倾向于使用英语而非法语。在这一时期,用英语书写的遗嘱和信件数量急剧上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476年,威廉·卡克斯顿将印刷术引入英格兰,使英语的使用更为普及。亨利四世(1367-1413)是第一位以英语为母语的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1387-1422)是第一位在官方文件中使用英语的国王。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语对英语最显著的影响是其对英语词汇的广泛贡献。据估计,英语中约有三分之一的单词源自法语。语言学家亨丽埃特·沃尔特(Henriette Walter)声称这一比例可能高达三分之二。语言学家安东尼·拉库德(Anthony Lacoudre)估计,英语中有超过40,000个单词直接来自法语,这些单词无需拼写改动法语使用者即可读懂。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时,同一个法语单词被借用了两次,一次来自诺曼方言,另一次来自巴黎方言,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含义。这种双重借用的例子包括诺曼方言的 catch 与巴黎方言的 chase,诺曼方言的 warranty 与巴黎方言的 guarantee,以及诺曼方言的 warden 与巴黎方言的 guardia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从1250年至1400年,是英语从法语借用词汇最为高峰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所有进入英语的法语单词中,有40%是首次出现于这一时期。。在此之后,词汇借用的规模大幅减少,尽管直至现代英语仍然继续向法语借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2013年,阿尔伯特·C·博夫(Albert C. Baugh)和托马斯·凯布尔(Thomas Cable)指出:“尽管这些法语词汇的涌入是由征服者的胜利及其政治和社会后果引发的,但它既不是突然发生的,也不是立刻显现出来的。相反,它以缓慢的速度开始,并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以不同的节奏持续进行。事实上,可以说这一过程几乎从未真正停止过。” 博夫和凯布尔还定义了早期法语借词的若干类别: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来自法语的词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政府与社会用词:revenue, authority, realm, duke, count, marquis, servant, peasan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会: religion, sermon, prayer, abbey, saint, faith, pray, convent, cloister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律: justice, crime, jury, pardon, indict, arrest, felon, evidenc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战争: army, navy, battle, garrison, captain, sergeant, combat, defens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时尚 gown, robe, frock, collar, satin, crystal, diamond, coat, embroidery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食品:feast, taste, mackerel, salmon, bacon, fry, mince, plate, goble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学术与医学:paper, preface, study, logic, surgeon, anatomy, stomach, remedy, poison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艺复兴时期,英语中受法语影响的语言进一步繁荣。这个时期的诗人和剧作家开始以更加华丽的风格写作,使用更多来源于拉丁语和法语的长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例如,据认为,威廉·莎士比亚的大部分词汇都源自法语,这为他的写作风格增添了独特的魅力和著名的特色。此外,莎士比亚语言中的许多语法和句法也来自法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许多常见词汇如 cuisine(烹饪)、ballet(芭蕾)和 rendezvous(约会)都可以追溯到这一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几个世纪以来,法语对英语的影响起起伏伏,但借用词汇一直延续到现代。一些单词如 entrepreneur(企业家)和 bourgeois(资产阶级)是最近加入的,而新的概念如 laissez-faire(自由放任)则在当代话语中被使用。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拉丁语对英语词汇的影响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虽然英语属于日耳曼语系,但受拉丁语影响显著。英语的语法和核心词汇来自原始日耳曼语,但是大量词汇来自罗曼语族和拉丁语,其中一部分词汇直接来自拉丁语,或通过罗曼语族,尤其是盎格鲁-诺曼语和法语进入英语,还有一些来自意大利语、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或从其他语言(如哥特语、法兰克语或希腊语)传入拉丁语再进入英语。拉丁语对英语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词汇层面,主要集中于源自拉丁语和希腊语词根的单词。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古英语与拉丁语的接触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孕育出英语语言的日耳曼部落,早先与讲拉丁语的罗马帝国既有贸易往来,也有军事冲突。在这些部落抵达不列颠之前,许多关于常见物品的词汇已经从拉丁语进入了他们的词汇中,例如:anchor(锚)、butter(黄油)、camp(营地)、cheese(奶酪)、chest(箱子)、cook(厨师)、copper(铜)、devil(魔鬼)、dish(盘子)、fork(叉子)、gem(宝石)、inch(英寸)、kitchen(厨房)、mile(英里)、mill(磨坊)、mint(铸币厂)、noon(正午)、pillow(枕头)、pound(重量单位)、punt(平底船)、sack(袋子)、street(街道)、wall(墙壁)、wine(葡萄酒)。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6世纪或7世纪来到不列颠的基督教传教士也带来了拉丁语的宗教术语,其中一些词汇最终源于希腊语,因为基督教的许多术语起源于《新约》的希腊语以及那些用希腊语写作的教会教父的著作。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个时期,天主教僧侣主要用拉丁语书写或抄写文本,因为拉丁语是中世纪欧洲的通用语言。当僧侣偶尔用当地语言写作时,他们会通过找到合适的古英语对应词来翻译拉丁词汇。在这个过程中,日耳曼词汇往往被采用并赋予了新的含义。例如,古英语中的 gōdspell(“福音”)被用来翻译拉丁语的 Evangelium。在此之前,古英语的 gōdspell 只是单纯地表示“好消息”,但其意义在古英语中被扩展为宗教语境中的“福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古英语时期大约有600个词汇是从拉丁语中借用的。这些拉丁词汇的意义通常是高度特定的,并且很少被普通大众广泛使用。拉丁词汇倾向于作为文学或学术术语,而非日常用语。其中大多数词汇并未延续到中古英语时期。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与此同时,教会和学术中心继续使用拉丁语,这使得拉丁词汇以较小规模但持续不断的方式进入英语词汇系统。尽管引入的新拉丁词汇数量大幅减少,但这种影响仍然是重要的。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进入英语的拉丁词汇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由于科学和哲学(包括修辞学和伦理学)等学科以拉丁语进行交流,因此这些领域中发展出的拉丁词汇成为许多技术性和抽象词汇的来源。如 abstract(抽象)、subject(主题/主体)、communicate(交流)、matter(物质/事情)、probable(可能的)等英语词汇,以及它们在其他欧洲语言中的同源词,通常具有中世纪晚期拉丁语赋予它们的意义,往往是英语中原本没有的抽象概念的术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些翻译作品对这些词汇的引入起到了重要作用,例如乔叟的《波伊修斯》(Boece)以及特雷维萨翻译的巴尔托洛梅乌斯·安格利库斯的《事物的性质》(De proprietatibus rerum)。这些作品极大地促进了拉丁术语在英语中的传播,使英语能够表达更复杂和抽象的思想。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约1500年至1650年),大约有10,000至12,000个新词进入了英语词汇,括词汇本身的词 lexicon。一些例子包括 aberration(偏差)、allusion(暗示)、anachronism(时代错位)、democratic(民主的)、dexterity(灵巧)、enthusiasm(热情)、imaginary(想象的)、juvenile(年轻的)、pernicious(有害的)、sophisticated(复杂的、世故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词汇中,许多直接借自拉丁语,无论是其古典形式还是中世纪形式。同时,晚期拉丁语本身也包含了从希腊语借来的词汇。因此,这些新增的词汇不仅丰富了英语的表达能力,还将古典文化的影响深深嵌入到英语语言之中。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有关借用外来词汇的争辩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是一个英语词汇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尤其令人关注的是,在此前一百年间大量涌入语言的新词。确实,这一数量非常庞大:在这个时期所有具有拉丁语词源的英语词汇中,有三分之一的首次使用发生于印刷术传入英国(1476年)到莎士比亚去世(1616年)的140年间。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语言的涌入,包括新词汇和新意义,反映了一场巨大的知识变革,这场变革我们如今称之为文艺复兴。虽然古典形式在欧洲再次被人们全面地发现,(有时被称为“重生”),始于14世纪的意大利,但其影响在大约200年后的英格兰尤为强烈。这是一个知识与艺术复兴的时期。这种文化激荡充满了新态度、新思想和新概念,同时也重新融入了旧的观念。对世界的认知迅速扩展,这一时期借用的大量语言反映了这样的需求,即为英语配备更复杂的术语,以应对抽象事务,应对不断涌进的新观念。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然有反对意见。大力引进拉丁词汇的学者和作家收到不少攻击和嘲讽。可以说,他们因为尝试用拉丁词汇镶嵌“我们不够精致的英语”而遭受嘲笑。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引入拉丁词汇和其他外来词汇引发了激烈辩论。这是分别代表了关于日常语言的用途及其完整性的两种截然对立的两个阵营。表面上,争论有关英语的纯洁性。实际上,英语的可塑性,也就是英语的冒险能力,是激烈争论的焦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603年,英国诗人塞缪尔·丹尼尔在一篇名为《押韵的辩护》(A Defense of Ryme)的文章中提出,英国人不应该太过沉迷于希腊和拉丁的学问,应该相信自身的艺术判断力。他把着迷于模仿古典比喻为 “产生最糟后果的一阵风”:许多似是而非的雄辩,只不过是些空洞的言辞。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人担心引进词汇和创新会对英语沟通起阻碍作用。他们说引进拉丁词使得英语变得晦涩难懂。同时有些人大力提倡尽量使用盎格鲁-撒克逊词汇,他们抱怨说近年来从拉丁语和法语以及其他语言借用了太多词汇,以至于英语本是已不算一种语言,而是多种语言的残渣。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他们的愤怒代表了一代人的迷惘,他们对自己的语言既感到兴奋又感到困惑,并以道德的角度争论语言的对与错。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但是英语发展的总方向是明确的,社会上多数人的理解是:一种开放的民族语言,就是整个社会日益开放的象征。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些词汇表达的并非是全新的概念,而是表达这些概念的全新方式。此外,拉丁词汇的引进还反映了一种对智力、对个人成就进行美化的渴望,希望以优雅、纯净的词语赋予其尊严。拉丁语因其神圣且不朽的特性而受到青睐,而将拉丁语引入英语则被视为是将这些特性赋予日常语言的一种方式。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词汇数量的增加不仅仅是数字的增加,它反映的是理念王国的拓展,是与思想地平线扩展相关的语言现象与社会理想,是对世界事物丰富性的一种全新迷恋,是对人的想象力为从未想到过的概念创造术语的一种全新信念。伊丽莎白时代的人们热烈而兴奋地意识到,他们的语言正在发生变化。他们将语言视为一条永远流淌的溪流,不断带走旧事物,不断带来新事物。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现代汉语也从日语引进新词汇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里我们稍微跑题一下。实际上,十九世纪中叶以来,中文也有同样的经历。我们从日文引入了大量的新词汇,也就是说,许多表达西方传来的新事物新思想的词汇是借由日文的途径进入中文的。日本人在明治维新期间,为学习西方先进制度和科技,大量翻译西方著作,创造了大量新词,这些词大多使用汉字书写,容易被中国知识分子接受。清末民初的大量留学生从日本引进这些词汇,由新式教育体系和报刊在社会上普及。这些词汇极大地促进了中文的现代化,提供了表达现代思想、科学和制度的新工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政治与社会:民主、共和、政党、宪法、议会、内阁、选举、自治、立法、自由、独立、民族、国家、主权、外交、革命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会学与组织:社会、劳动、阶级、阶层、权利、义务、组织、制度、团体、工会、女性解放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经济金融贸易:经济、资本、商业、银行、金融、货币、工业、农业、市场、利润、生产、消费、债券、股票、证券、投资、贸易、保险、税收、企业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教育文化:教育、学科、科学、文学、历史、哲学、心理学、物理、化学、地理、艺术、数学、文法、文化、文明、进步、理论、方法、价值、美学、批评、逻辑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文原来对 ”logic” 一词有过不同翻译,如理学、名学、辩学、理则学等,最后由于来自日语的影响,最终定为“逻辑”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法律与伦理:法律、刑法、民法、司法、仲裁、契约、诉讼、裁决、犯罪、理性、道德、伦理、思想、信仰、自由意志、责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技与自然科学:技术、工程、发明、机械、电气、蒸汽、研究、实验、数据、元素、分子、原子、能量、物质、化合、动能、生态、进化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文学与艺术:小说、剧场、戏剧、诗歌、批评、创作、形式、象征、音乐、美术、雕塑、绘画、建筑、装饰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闻与传播:新闻、记者、报纸、杂志、编辑、广告、舆论、传播、出版、演讲、讨论、宣传、交流、信息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军事与战略:军事、战略、战术、兵力、装备、武器、国防、军舰、飞机、炸弹、潜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科学哲学与社会运动:进化、社会学、心理学、实验主义、实用主义、工人、工会、社会主义、无政府主义、马克思主义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活与日常: 文化、服务、卫生、健康、娱乐、饮食、铁路、电话、电灯、汽车、自行车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早一些的历史时期,大量翻译外国经典从而丰富了中文词汇的现象也出现过。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的翻译活动大规模展开,奠定了佛教在中国的基础。在隋唐时期,翻译体系化,达到了学术和宗教发展的巅峰,丰富了汉语的哲学、文学和语言表达。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不少词汇至今仍广泛使用。例如:空、色、无常、因果、菩萨、涅槃、般若、佛、达摩、波罗蜜、沙弥、罗汉、慈悲、忍辱、布施、功德、智慧、轮回、缘起、禅定、正念、精进、刹那、劫、净土、十方、烦恼、觉悟、解脱、妄想、素食、斋、礼拜、忏悔、庄严、清净、幻化、境界、觉性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十七、十八世纪英语大量引进拉丁词汇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发现时代的黎明带来了描述新知识的需求,因此许多新词汇被创造出来。一些词汇直接借自拉丁语,而另一些则是以拉丁语词根,前缀和后缀为基础创造的。此外,拉丁语词汇元素还可以自由地与其他语言,包括本土的盎格鲁-撒克逊词汇元素结合。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这一时期进入英语的一些词汇包括:gravity(重力)、vaccine(疫苗)、species(物种)、oxygen(氧气)、spectrum(光谱)、equilibrium(平衡)、pendulum(钟摆)、chronometer(计时器)、centrifugal(离心的)、inertia(惯性)。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这些新词汇帮助科学家更精确地描述自然现象,并为现代科学术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17世纪和18世纪科学发现时代,以下词汇进入了英语,以满足描述新知识的需要。这些词汇大多直接借自拉丁语或基于拉丁语元素构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 apparatus(设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aqueous(水的,水状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arnivorous(食肉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omponent(成分,组成部分)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corpuscle(微粒,小体)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data(数据)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experiment(实验)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formula(公式,配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incubate(孵化,培养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achinery(机械装置)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echanics(力学,机械学)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molecule(分子)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nucleus(核心,原子核)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organic(有机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ratio(比率)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structure(结构)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vertebra(椎骨)</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神学、医学、解剖学以及植物和动物生命的研究与命名中,新的专业理解需要新的精准词汇。当时出现的新生事物远远超过能够表达这些事物的词语。不过,词汇加快节奏,逐渐赶上来了。可以理解的是,名词处于领先地位,其中许多是抽象名词。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希腊语的“pathos”首次使用于1579年,而“chaos”在这时期开始被用作比喻;拉丁语的“species”出现在1551年,“specimen”和“spectrum”分别出现在1610年和1611年。这一时期,正在出现一种技术性词汇,包括“series”、“apparatus” 、“complex” 等词。此外,我们可以将“genius” 追溯到16世纪初,“acumen” 出现在伊洛伊特(Eloyt)的《被称为统治者的书》(The Boke Named the Governour)中,而“decorum” 则在阿舍姆(Asham)的《学者导师》(The Scholemaster, 1570)中首次使用。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名词/形容词的词对组合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科学领域中使用了拉丁词汇,形成了一些由本土日耳曼名词和拉丁语形容词组成的词对: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动物: bee/apian, bird/avian, fish/piscine , cat/feline, lion/leonine, dog/canine, deer/cervine, fox/vulpine, wolf/lupine, goat/caprine, sheep/ovine, dove/columbine, horse/equine, ox/bovine, pig/porcine, , ape/simian, bear/ursine, human/hominine (gender specific: man/masculine, woman/feminine); 要把日耳曼名词转化为形容词,也可以加上”-lik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生理学:head/capital, body/corporal, ear/aural, eye/ocular 或 visual, nose/nasal, mouth/oral, tooth/dental, tongue/lingual, lips/labial, neck/cervical, shoulder/scapular, finger/digital, hand/manual, arm/brachial, foot/pedal, brain/cerebral, mind/mental, lung/pulmonary, kidney/renal, blood/sanguine, heart/cardiac.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天文学: moon/lunar, sun/solar, earth/terrestrial, star/stellar.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社会学:son or daughter/filial, mother/maternal, father/paternal, brother/fraternal, sister/sororal, wife/uxorial, uncle/avuncular.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其他: book/literary, edge/marginal, fire/igneous, water/aquatic, sea/marine, wind/vental, ice/glacial, boat (or ship)/naval, house/domestic, door/portal, window/fenestral, wall/mural, bridge/pontine, town/urban, sight/visual, ring/annular, tree/arboreal, bloom/floral, land (country)/national, king/regal, fighter/military, law/legal, church/ecclesiastical, cooking/culinary, clothes/sartorial.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因此,拉丁语对英语而言构成了一种语言上的上层结构(superstratum),就像日语有汉语的上层结构,印地语-乌尔都语(Hindustani)有波斯语的上层结构一样。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间接影响Indirect influence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时很难确定一个词是在何时以何种形式进入英语的。有些词多次从拉丁语进入英语,一次通过法语或其他罗曼语言,另一次直接从拉丁语引入。因此,出现了像 fragile/frail(脆弱的)、army/armada(军队/舰队)、corona/crown(皇冠)、ratio/reason(比例/理性)和 rotund/round(圆的)这样的词对。这些词对中,第一个词直接来自拉丁语,而第二个词则是通过法语进入英语的(armada 则通过西班牙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此外,有些词从法语进入英语两次,导致它们有相同的词源,但因法语发音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发音。例如,chief(首领)是中世纪英语借用的,而 chef(厨师)则是现代借用的。这种多次借用也解释了其他具有相似词根但意义或发音不同的词对或词组,例如:canal/channel(运河/频道)、poor/pauper(贫穷的/穷人)、coy/quiet(害羞的/安静的)、disc/disk/dish/desk/dais/discus(盘/碟/桌/讲台/铁饼)。 </span></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当时一些人对英语前途的展望 </b></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丹尼尔早已知道使用英语的局限性,但他同时对自己语言的新机遇也有冷静的洞察。1594年,他在为自己创作的戏剧作品《克利奥帕特拉》(Cleopatra)写的献辞中说道:“哦,但愿大洋不再让我们的文字 / 被这些严格而狭窄界限束缚住”,他希望将来会有人“摆脱这些限制,打破我们的禁锢”,以“扩展我们的精神,传播我们的创意”。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他在1599年发表的诗作《穆索菲勒斯》(Musophilus)中再次探讨了这一主题,提出带有预见性的问题: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And who in time knows whither we may ven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The treasure of our tongue, to what strange shores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This gain of our best glory shall be sent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To enrich unknowing nations with our stores?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有谁能知道,我们珍贵的母语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何时将传播四方,到达陌生的海岸?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我们的至高荣耀所缔结的果实,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用我们的珍藏去丰富未知的国度?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当丹尼尔写下这些文字时,英语已经是爱尔兰的移民家庭、寻求官职的威尔士人以及说康沃尔语的人不得不学习的语言。不久之后,英语将被推向更远的地方,并在这一过程中吸收大量陌生的新词汇。丹尼尔之类富有创造魄力的诗人们热衷于构建虚幻的景观,可被视为正在为未来开拓和定居新世界的实际行动做预演。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莎士比亚的《理查二世》中,面临流放命运的诺福克公爵悲哀地感叹:“我现在只能放弃英语,我的母语。” 接着,绝望中的他以十三行诗句展开这个主题:“我的语言对我已毫无用处”;命运剥夺了他的“母语吐纳本土气息的权利”。当莎士比亚写下这些文字(1595-96年)时,讲英语的社区在海外还未出现。然而,在100年之内,英语社区在加勒比地区、阿尔斯特、印度、西非的黄金海岸以及美洲逐渐发展起来;在200年之内,加拿大、澳大利亚和马耳他也出现了英语社区;在300年之内,这些社区进一步扩展至南非、新加坡、新西兰和乌干达等地。这些社区遂成为英语衍生新词汇的温床。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尼古拉斯·奥斯特勒(Nicholas Ostler)在其宏观历史著作《语言帝国》(Empires of the Word)一书中勾勒了“各种语言传统的一些独特特征”:阿拉伯语的简洁庄严和平等主义;中文和埃及语岸然不动的自我认同;梵语的复杂分类与等级体系;希腊语的自信创新及其导致的自我沉迷和学究气;拉丁语的公民意识;西班牙语的刻板、贪婪与忠诚;法语对理性的仰慕;还有英语对商业智慧的推崇。这类概括挺吸引人的,却也有所局限,但它暗示了一个更深层的真理:我们的不同语言揭示了我们这个世界的本质,各种语言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意识的历史。</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在英国副标题为《过去13,000年的简史》)是美国作家贾雷德·戴蒙德于1997年出版的一本跨学科非虚构作品。该书试图解释为何欧亚和北非文明能够幸存并征服其他文明,同时反驳了将欧亚霸权归因于任何形式的欧亚人的智力、道德或固有基因优势的观点。戴蒙德主张,不同人类社会之间权力与技术差距的根源主要在于环境差异,而这些差异通过各种正反馈回路得以放大。当文化或基因差异使欧亚人占据优势(例如书写语言或对地方性疾病的抵抗力发展)时,他认为这些优势是地理对社会和文化影响的结果(例如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贸易与交流),而不是欧亚基因组本身固有的特性所致。 </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Gared Diamond: Steel, Germs and Guns: The Fate of Human Societies </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每次讲座的成功离不开主讲老师的辛勤付出,离不开热爱读书同学的热情参与,离不开志愿者们的大力支持。感谢大家!</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本次讲座虽已结束,但我们的学习还会继续下去。让我们活到老学到老,读书快乐!</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讲座过后,书社七律高手大元兄欣然作诗赞道:</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李大元</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七律】聆听程哲生教授讲座有感</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新韵)</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辰巳之交迎早春,求知学子立程门。</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追源溯本谈欧美,演绎图文论古今。</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侃侃言中深入浅,滔滔腹里有经纶。</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20px;">聆听教授三千语,胜读平生万句箴。</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