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情此景待追忆…

秋叶

<p class="ql-block">  自搬来浦江就很少去市中心了,昨天年初二带儿子去大哥家拜年,他家距离市中心不算远,吃完午饭看时间尚早,大家提议去城隍庙看灯展。</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行五个人来到了附近775路站台,这路公车对我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是以前的家与大哥家距离最方便的一趟公交路线,曾无数次大哥将我,或我带着儿子,或我们一家三口送到这个站台,挥手说着再见……</p><p class="ql-block"> 我还沉浸在短暂的回忆中时,儿子已指着远处的一辆蓝色大巴士提醒,那不是775么。很快我们就前呼后拥般地上了车,过年期间车厢里空荡荡的,竟成了我们一家人的专车。</p><p class="ql-block"> 以前儿子乘车时,一有机会就拿我的手机玩,根本顾不上望向窗外的风景,或对这里的车次,路线几乎不怎么清楚,也从不过问哪站下,还有多久到等问题,直到我提醒要下车时,他才念念不舍地交出手机。</p><p class="ql-block"> 今天却不同以往,不到半小时的路程,他竟然问过我几次,需要多久到呢,到哪站下车呢,甚至自言自语说了几遍,这里的一站路怎么只有百米之内的话题…….</p><p class="ql-block"> 给人感觉有点像曾有一位并不起眼的同学,相互在毕业季上打完招呼后再无交集,而某一天在街头再次偶遇时,就异常兴奋地想起来了往昔在学校的快乐时光。可惜时光流逝,此情待追忆时已时过境迁。</p><p class="ql-block"> 其实仅两年没乘过这辆车而已,显然相比较儿子,我对这些问题和感慨要熟悉的多。平时低头族的儿子,今天不时地往向窗外,我想这小子应该是在复忆!他要将以往乘过多趟,为何还不熟悉感一一对应起来…..</p><p class="ql-block"> 列车在洒满阳光的午后,缓缓向前向左颇有节奏感地行驶着,将窗外琳琅满目的店铺,高楼,洁净的马路和干枯的树荫逐一抛到了后面。</p><p class="ql-block"> 正月里的路面上,车少人稀,司机不慌不忙地开开又停停,一副与世无争的心态。哪怕站台上空无一人,在进站时每次都要打开前后门,一声声噗—-呎—-充气的声音,一会门哐当一声关上,又哐当一声打开,循环往复着继续朝下站驶入。就这样过了五六站的样子公车进入了张杨路隧道里。</p><p class="ql-block"> 这条隧道是浦东浦西的链接,如今整座城市两岸的链接包括大桥和隧道不下十条,地铁就更不计其数了。隧道犹如一条巨大的蛇洞,我们乘坐着这条蛇的身体里驶出了洞。重获光明的同时,很快也就到了站。</p><p class="ql-block"> 儿子的其实在出隧道的瞬间,尤其是看见右侧香港名都,却在眼前一晃又被车甩向后面时,他就不淡定了,并和舅舅俩相互比较着对这里的熟悉感。</p><p class="ql-block"> 儿子说以前他放学骑车就是在马路对面,然后右小拐;大哥说他时常去对面曹家街菜市场直接传过去文庙……</p><p class="ql-block"> 我们继续倒退着朝香港名都方向走去,对这里的熟悉感我不亚于他舅舅外甥俩。毕竟在这里生活了十多年,不论是晚饭后或是清晨跑步路过,时不时都会绕商场里面穿过,有时在一楼打包一两小杨生煎,有时去二楼买两个汉堡当早餐,时常还带儿子来吃一楼的披萨,也去二楼吃碗凉皮……</p><p class="ql-block"> 记得是两年前六月的一个傍晚,那天儿子高中毕业典礼后,我们将生活了十多年的小窝,涂刷的干干净净,再让儿子坐在十几年苦读的书桌前排了个他的背影,然后连夜开着小白回到了浦江的新家,也就是说儿子的童年乃至青少年其实都在城中心长大,如今再回来时他肯定内心是兴奋的….</p><p class="ql-block"> 然而我们的目的地并不是回老房子,因为哪里已是别人站住的家。也不是香港名都逛那些店铺,而是去逛附近的城隍庙。</p><p class="ql-block"> 我们一路谈笑着继续朝前慢慢移动,香港名都的对面是980站台,这是我曾上班的专线,也是儿子初中放学时下站的站台。儿子还谈起了当年和他一起下车的同学,时间真的快啊!如今他们都是大二的学生了…….</p><p class="ql-block"> 远远地看见“上海老街”四个金色的大子,高高滴镶嵌在五颜六色的牌匾上,高大的门牙矗立在晌午的阳光里,显的古典又优雅。下面两根粗壮的铁锈红柱子下面摆着两只石狮子,显得雄伟壮观。</p><p class="ql-block"> 彼时老街上可谓是摩肩接踵,儿子紧拉着我包包的袋子,侄女紧挽着嫂子的胳膊,只有大哥一个人在前面东窜西窜,时不时还回忆一下曾经老街两排的店铺,店铺早在四五年前就夷为平地,外面砌了白墙,只是这次来时白墙上多处了一些上海的几个景点的缩小照片。</p><p class="ql-block"> 大哥在回忆曾经店铺的同时,我和儿子的记忆同时也在回忆。尤其门前昨晚拆的一件店铺,我和儿子可没少逛呢,那时夏天的傍晚吃好饭我总要拉着儿子出门散散步,我们走着走着就来到上海老街门口的两元的店里,挑几个小玩意然后兴高采烈地回家。</p><p class="ql-block"> 我们在如潮水般的人潮里向前移动着,回忆也像海涛一样在我们各自的脑海里翻滚着。儿子和侄女应该也在追忆着他们的童年时光,我和大哥则追忆着当年带这俩小孩的来玩的点滴回忆,嫂子看样子一门心思在想着参观灯展的事,显然没有加入我们追忆时热烈的讨论之中…….</p><p class="ql-block"> 两年没来而已,这里的模式似乎来了个大反转,我记得前几年的大年初二,城隍庙是不收门票的,要收门票也在快元宵节的前几天,好几个门会堵上,专门留一个进口或入口。而今年显然人比往年要多出几倍的人,人潮多的装不下都分流到了隔壁一条马路上。</p><p class="ql-block"> 看着八十元的门票,我们唏嘘着绕道而行,本想绕近路朝外滩走去,却转悠到了古城公园。这里的记忆对于儿子就更加多了,这里应该是才是他真正的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恰好看见一个三岁大小的孩子跌跌撞撞在圆形的广场上玩时,年轻的妈妈跟在后面…..这一画面不就是我的和儿子么。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p><p class="ql-block"> 回头看了儿子一眼并问他,是否记得当年也是在这里带他玩轮滑的事,当然记得,还有喂鱼,钓鱼……</p><p class="ql-block"> 原本我们是浩浩荡荡来看灯展,却变成了追忆过往,唉!不得不说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你看,读大学的侄女和儿子,不经意间路过曾小时候玩耍过的地方时,一下子就想起了童年回忆。</p><p class="ql-block"> 或许再过若干年,当他们经过这里时,如今在这里留下的足迹也,又是将来路过时的一段回忆,不知是激动,还是惆怅….</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