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位于呼伦贝尔市西北部。其历史可追溯至清代,当时满洲里属于黑龙江将军呼伦贝尔副都统衔总管的辖区,并设有卡伦(清代哨所)。1896年,清廷允许俄国人建造修筑东清铁路,即沙俄修筑的从俄国赤塔经中国满洲里、哈尔滨、绥芬河到达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参崴)的铁路中在中国境内的一段铁路。1901年,中东铁路西部线建成,并在霍勒金布拉格(满洲里原名,蒙古语意为“旺盛的泉水”)设立火车站,因是该线从俄国进入中国东北地区(当时惯称“满洲”)的首站,故得名“满洲里站”,俄语为“满洲里亚”,音译成汉语后变为“满洲里”。1903年,满洲里铁路交涉分局设立,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满洲里逐渐成为中俄贸易的重要节点。20世纪初,满洲里曾短暂设立胪滨府和胪滨县,但隶属关系多次变更。在民国时期,满洲里市政分局成立,隶属于东省特别区。然而,1932年至1945年期间,满洲里被日本侵略者占领。1945年,苏联红军攻占满洲里,此后满洲里的隶属关系又经历了多次调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进入90年代,满洲里经历了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欧式街道成为其独特的风景线。这些街道上,风格各异的欧式建筑错落有致,从巴洛克式到新古典主义,从哥特式到文艺复兴风格,它们不仅外观精美,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在中国革命历史上也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依托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辟建了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成为通往苏联与共产国际联系的“红色要津”。这条秘密交通线在护送革命者、传递情报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如今,满洲里是全国最大的陆运口岸,并承担着中俄贸易60%以上的铁路进出口货物发运任务。</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同时,它还是国务院确立的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和边境旅游试验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和历史遗迹,吸引着众多国内外游客前来探访。无论是欣赏欧式建筑的精美,还是感受中俄贸易的繁荣,满洲里都能给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呼伦湖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草原西部的新巴尔虎右旗、新巴尔虎左旗和扎赉诺尔区之间,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内蒙古第一大湖。它距我国最大的陆路口岸城市满洲里市东约45公里,呈不规则斜长方形,长轴为西南至东北方向,长约93公里,宽约33公里(最大宽度41公里),湖周长447公里,总面积约为2339平方公里。湖面海拔545.5米,最大水深为8米,平均水深为5.7米,蓄水量达到了138.5亿立方米。</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呼伦湖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它是北方众多游牧民族的主要发祥地,东湖、匈奴、鲜卑、室韦等古老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呼伦湖在史前已经有人类居住,其名称由蒙古语“哈溜”音转而来,意为“水獭”,因古代湖中盛产水獭而得名。清朝初年,游牧在湖边的蒙古人开始称呼伦湖为“达赉诺尔”,“达赉”意为“海”,“诺尔”意为“湖”,因此呼伦湖又有“海一样的湖”的美称。此外,呼伦湖还是古人类迁徙往来的中转站,见证了南下点燃中国商周青铜文化的历史,原始的萨满信仰也为中国甲骨文的诞生带来了灵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呼伦湖的鱼类资源非常丰富,包括鲤、鲫、白、鲶等多种经济鱼类,以及珍贵的达氏鳇、史氏鲟、大麻哈鱼等冷水性鱼类。其中,哲罗鲑是呼伦湖中的大型鱼类,体长可达数米,体重可达数百斤。此外,还有黑斑狗鱼、鲢鱼等也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这些鱼类肉质鲜美,是当地重要的水产资源。</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呼伦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众多鸟类的栖息地。保护区内共记录到数百种鸟类,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如丹顶鹤、白鹤、白头鹤、大鸨等,以及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如白枕鹤、大天鹅、乌雕等。这些鸟类在呼伦湖地区繁衍生息,形成了独特的鸟类生态景观。</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1, 1, 1);">野生动物除了丰富的鸟类资源外,呼伦湖保护区还栖息着多种野生动物。目前已记录到的哺乳类动物有6目13科35种,包括狼、沙狐、黄羊等。此外,还有丽斑麻蜥、白条锦蛇等爬行类动物,以及中国林蛙、花背蟾蜍等两栖类动物。这些野生动物共同构成了呼伦湖地区多样化的生物群落。</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7月5日早陪几个大学同学及家人从海拉尔出发沿331国道前往漠河,首站满洲里。上午游览赉湖。</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在国门上观看俄方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国门景区观光塔</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中共六大展览馆</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遗迹</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建党初期,为加强与共产国际和苏共的联系,中国共产党依托中东铁路经满洲里辟建了一条组织周密的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一九二八年,中共代表由此出境前往莫斯科参加"六大"。一九三一年,日本侵略者加紧对中苏边境的封锁,为此中共北满特委在满洲里、扎赉诺尔等地组建地下交通站。一九三七年,各秘密交通站先后遭敌人破坏。</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建党初期至一九三七年间,我党早期领导人李大钊、陈独秀、瞿秋白、王明、李立三、王尽美、邓思铭、邓中夏、张闻天、周恩来等均于此处留下光辉足迹。满洲里红色国际秘密交通线为中国革命乃至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一代国门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一代国门,建于1902年左右。1900年由俄国人承修的西伯利亚铁路铺入我国境内。进入我国后改称"东清铁路"。两国间的最初界线标志是由俄罗斯单方面设立的。在铁路左侧路基之下树立一根木柱,木柱向西一面被削平,写有俄文"萨拜喀尔省铁路交界"字样。铁路右侧,路基之上,另树一根木板包装的木桩,上面钉有铁制的双头鹰国徽。位置在现在的后贝加尔斯克以西的马赤也夫斯克车站东约一公里处,距后贝加尔斯克近十公里。由于木柱及木桩设在两国铁路交界之处,可以将该标志视为"国门"。</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二代国门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二代国门,建于1920年。当时中苏两国界线实际上已经从马赤也夫斯克附近南移到十八里小站,该站现名为后贝加尔斯克。第二代国门是由苏俄单方面设立的。该国门为木质拱形,门额上面向中方一侧用中文写有"中苏门"字样。其具体位置似在后贝加尔斯克车站以东。二十年代后期移至车站对面的苏方边防总站院内。1929年"中东路战争"中苏方将驻十八里小站的中国军警驱逐,对十八里小站实施了单方面占领。"中苏门"于1949年被苏联方面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三代国门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三代国门,原本是检查桥,也称栈桥。横跨宽、准轨铁路。修建于1968年。当时中苏两国关系较为紧张,满洲里作为"反修、防修"的前沿,常年处于"备战"状态。该桥是铁木结构,主体用铁轨焊接而成,桥身漆为绿色,两侧的护栏镶嵌着木板。面西方向,写有醒目的红色标语:"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桥身的北侧有一架铁梯,缘梯而上,可以站在桥上俯视过往车辆。因该桥状似"大门",又是铁路口岸的门户,故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国门"。</b></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四代国门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四代国门,也是中方所建的真正意义上的国门,修建于1989年。建筑面积774.5平方米,高12.8米,宽24.45米。外表用2000多块0.5平方米的青灰色花岗岩石板镶嵌而成。国门上方悬挂着直径1.8米的国徽,并书有"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红色大字。国门下方有宽、准轨铁路各一条通过。国门北侧是原公路口岸,满洲里新公路口岸建成后,原公路口岸停止使用。由于中俄两国货运量逐年增加,在增铺铁路宽轨复线时,于2007年将第四代国门拆除。</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第五代国门简介</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第五代国门建于2008年,是国家5A级旅游景区中俄边境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总宽105米,高43.7米,厚度46.6米,共八层,门体上方悬挂着国徽,并嵌着“中华人民共和国”七个鲜红大字,气势恢宏,成为满洲里口岸的标志性建筑。国门景区占地面积20万平方米,除了国门本身,还包括41号界碑、红色秘密交通线旧址、和平之门广场、飞机广场、火车头广场、中共六大展览馆和满洲里红色展览馆等多个景点,是一个集观光、教育、休闲于一体的多功能景区。作为中俄边境线上的重要标志性建筑,满洲里第五代国门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地理位置优势,还承载着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功能和旅游观光价值。</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互市贸易的俄罗斯商城</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晚上侄女请吃特色俄餐。</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2px;">满洲里步行街夜市</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