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新年佳节,金蛇迎春。暖阳温润,草长莺飞。我们驱车越过黄河,去探秘康百万庄园。</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青山碧水环绕,豫商文明相随。在沿黄郑、汴、洛三点一线的旅游线路上,有一颗璀璨的明珠在熠熠闪光,它就是纵跨明、清、民国三个历史时期的大型封建地主庄园。</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河南省巩义市康店镇的康百万庄园,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4A级旅游景区。</p> <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又名河洛康家。庄园依靠邙山山体而建,靠山筑窑洞,临街建楼房,濒河设码头,据险垒寨墙,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师法自然”的理念。始建于明末清初,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由于背依邙山,面临洛水,而有“金龟探水”的美称。</p> <p class="ql-block"> 入门处,妹妹给我讲解上次来游览的情景。</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院右侧有个院落。迎面有一棵很大的古树,树洞就有一人多高,还有一艘商船的模型。当年康家大小船只应有尽有,这艘船是当年康家船队中最大的商船·太平船,一次可装运粮食、货物20万斤。康氏家族“以河运发财,靠土地致富,因贡献得官”。最盛时土地商号遍布黄河中下游。</p> <p class="ql-block"> 另一边还有一排马厩和马队的雕塑。康家不仅有庞大的船运,还有马队贩运货物。生意遍及豫、陕、鲁三省十八县。船行洛、黄、沂、泾、渭、运六河,土地达18万亩。被誉为:“头枕泾阳、西安,脚踏临沂、济南,马跑干里不吃别家草,人行干里尽是康家田。”人称康家:“富甲三省,船行六河。”</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康百万庄园占地240多亩,包含19部分的庞大庄园。有33个庭院,53座楼房,73孔窑洞及1300多间房舍。庄园内有:砖厂、木材厂、造船厂…康家主人足不出户便可满足一切生活所需。集农、商、官为一体,堪称是一个小社会也不为过!这座庄园的建筑面积高达六万多平方米。从这个数字中我们就能够想像到,当年的康应魁家族是多么辉煌、富有。</p> <p class="ql-block"> 出了侧院来到栈房区,一院敦崇信义厅门上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p><p class="ql-block"> 诚则信信则交交则活活则生财</p> <p class="ql-block"> 当年巩义民间传说:“岸上种的康家田。路上跑的康家马,栈房里借的康家钱。”于是康家被官方授予“良田千顷”金宇匾额。</p> <p class="ql-block"> 栈房区三院过厅的楹联:</p><p class="ql-block"> 暗暗思量百计不如阴鹭好</p><p class="ql-block"> 明明检点万般唯有读书高</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意为:人要常读书,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提高自身修养,为善不扬名,独处不作恶,广积德多助人,这样就会得到暗中庇佑,赐予福禄寿。反之,想方设法算计人,到头来都是枉然。这幅楹联体现出康家日行善事,谨言慎行,重视教育的家风。</p> <p class="ql-block"> 这对门枕石是庄园的石雕代表。整块青石分三层雕刻,最上面一层雕刻的是雌雄卧狮。一般我们常见的狮子都是或蹲或站,怒目圆睁,威风凛凛。这对小石狮却俯卧下来,显得温顺可爱。显示主人家生活富足,吃饱而卧不用起来看家护院,不张场、留余,低调。第二层是人物故事。与门上对联相呼映。上联:“处事无他莫若为善”;下联:“传家有道还是读书”。相对应的就雕刻了一幅“拜师求读”图。第三层雕刻的是一组中国传统图案。让后代子孙进进出出都能看到,并且还要做到,身体力行。</p> <p class="ql-block"> 走进这个院落,游客明显增多。原来这里有个金库 ,我们也挤进门去看稀罕。金库(门左边的木板上写有收银鉴别的要诀:“元宝有三假、看银有三要、银有三难看。”旧时没有验钞器,以此为准来检验金银入库。</p> <p class="ql-block"> 金银库半在地下,进出不是很顺畅。库内储藏堆砌着大量的金砖、元宝和银元。金银库是康家财富的象征。也是“康百万”名号的体现。它建于乾隆六十六年(公元1801年)。</p> <p class="ql-block"> 走出栈房区,跟着人流往前走,眼前一片高高的建筑群。从这道斜坡走上去,有个约三十来米长的门洞。</p> <p class="ql-block"> 门洞上方镶嵌着“康百万庄园”几个大字,右边有个小牌上写着:“主宅区”,这就是庄园的主要部分。主宅区共有三道防御设施,第一道就是现在穿过的这条隧洞,上面是高墙和墙垛,大门一关,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第二道防御是家丁日夜巡逻;第三道是主宅区的看家院。</p> <p class="ql-block"> 出了门洞往上走,路边有一口井,简绍牌上写着井名为"叶氏井",唯一不属于康家的。原来这块地是叶家人的,康家扩建庄园请风水先生来看地时,叶家坚持卖地不卖井,因为水代表的是财源,没有卖财的说法。康家重金购买不成,可以使用,归属权还是叶家人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上坡迎面是一面豪华的迎门墙,旁边有一侧门。穿门而过就到了主宅区。</p> <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是康家优秀子女居住的庭院。院中枣树近200年,寓意早日成才。现在大家视枣树为庄园的活文物。</p> <p class="ql-block"> 这棵300年的葡萄树是清朝乾隆年间种植的,历经风雨沧桑,却依然枝繁叶茂。据说是新疆的无籽葡萄,每年硕果累累。</p> <p class="ql-block"> 北边院落的第四个院子里我们看到有一张石桌,它是康家当年仲秋节拜祭月亮时所用。奇特的是在石案的底部还镌刻着一段发人深思的铭文:“顽然一块石,谁道有精神,岂知经镂刻,还能见天真……”康家在赏月、拜月、祭月时借用铭文来提醒警示子孙,称这段文字为“石案铭。”告诫子孙“玉不琢不成器,人不教不成材”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这所宅院就是当年慈禧太后住的房子。据说晚清时期的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慈禧太后携带光绪于次年逃离北京前往西安。返京时路过巩义康店镇。被称为"豫商第一人"的康家掌柜康鸿猷捐资一百万银两给清政府。</p> <p class="ql-block"> 康家解慈禧于危难之中,慈禧太后说:"没成想。这山沟里还有百万之家。"并赐其为"康百万"的封号。"河洛康家”便成了“康百万庄园”。</p> <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的祖宅上,还悬挂着一块用黄杨木雕刻成的旗帜形“留余”匾。上凹下凸,蕴藏着很深的寓意。留余匾说的正是“留有余,不尽之禄以还朝延;留有余,不尽之财还百姓;留有余,不尽之福以还子孙。”上凹的意思是:上留余于天,对得起朝延;下凸的意思是:下留余于地,对得起百姓与子孙。“留余”是一种境界,一种胸怀,一种智慧。这块匾额不仅内容丰富,而且造型更为奇特。犹如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或许康家主人匠心独运地希望留余思想能够像旗帜一样指引康家子孙后代把这个昌家之道发扬光大;它又像一幅展开的书卷,起伏有致,让人深思。“惟有慎恭行善事,留馀才是万福根。”</p> <p class="ql-block"> 主宅区依山而筑,以扇形展开。既保留了中原民居的四合院形式又采纳了官府的军事防御围墙的结构。</p> <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最大的特点,就是无处不在的匾额、门联以及碑刻。所呈现的浓郁文化气息,显示着主人的身份与品位。这些匾额,或悬挂门头,或嵌于廊柱。几乎门门有匾额,无匾不成门。</p> <p class="ql-block"> 这个高高的建筑群前有一个很大的平台,前边有垛口的围墙以扇形将宅区一字排列的五套院子围在中央。</p> <p class="ql-block"> 康家后代秉承祖先“留余”思想,在多领域取得成就。人才济济,其中19代康午生,曾任我国民政部副部长,20代康定军现任郑州市委副书记,有做工程师的…,从而我们可以看到康家后代高级知识分子居多。康氏家族兴盛十三代,四百余年的厚重历史,不仅是留给康家子孙,也是留给后人一种造福百姓苍生的家国情怀和诚信做人的道理。</p> <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比山西乔家大院大19倍,堪称"中国第一庄园”,是中原旧时代民居的典范。</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康百万庄园之行,就是一场文化之旅,也是一场心灵的洗礼。“领略财富文化,品味豫商真谛”。庄园里的一砖一瓦,一匾一楹,无处不在彰显康氏家族的优良家风,诉说康家重视文化教育,创造财富奉献社会,为家为国努力奋斗的精神!</p>